长河——周丰毅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docx
《长河——周丰毅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河——周丰毅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长河一一周丰毅第二模块自主学习札记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一、引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成人承担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变革和各种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险活动,适应社会习俗,道德理念和理论学说的迅速变化朗格朗二、阅读和学习的文献1潘蕾琼、曾文婕、黄甫全.第二章“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2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27-39.3孟维杰,马甜语.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103-108.4陈虹,张婷婷.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18-21.三、摘录所学材料的基本
2、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主题第二章第一节美德与优良品德的学科基础1.美德伦理学(1)溯源:伊丽莎白安斯库姆于1958年发表了论文现代道德哲学作为美德伦理学兴起的标志。而当代学界对美德伦理学的兴起也更愿意称之为“复兴二豪斯特豪斯在美德伦理学研究一书中指出:“美德伦理学是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伦理学方法,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可以追溯至柏拉图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言其新是因为作为一种古老的方法的复兴,它最近才回归到当代道德理论中来J美德伦理学这一学说虽然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但“美德伦理学”这一专业术语是在近20年间才产生的。(2)复兴历程:安斯库姆发表了现代道德哲学之后,学界对规则伦理学的猛烈抨击
3、,美德伦理学相关知识开始在学界渗透,也有更多对美德伦理学辩护的文章出现。随后,美德伦理学创生了基本的伦理理论观点并建构了相应的方法论基础,成为一种独立的伦理学理论流派。随后,斯洛特的从道德到美德系统而详细论证并建构美德伦理学,帮助人们了解了美德伦理学的一般特征(优先考虑美德论概念而非义务论概念;关注考量动机与品质而非外在行为与选择)此后,追随人类美好德性意志的学者也相继致力于美德伦理学理论体系建构。古典美德伦理学能够为解决当代社会道德发展困境和幸福感缺失的现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复兴原因:规则伦理学规则过于抽象;规则规范并不能有效解决困境(道德品格最终决定解决方法的合理性)
4、;规则伦理学不具有法律的绝对服从和尊重的特性,规范作用不高。(4)概观词源:“美德”是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学家们普遍将“美德”理解为一系列品德特征(CharaCtertrait)。品德(character)在哲学意义上的对应的希腊词是ethos,意指风俗习惯,后引申为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品德。后来人们又从“ethos”演变出其形容词ethikosw,意即“与品德相关的”,对应了如今的“ethics”。从词源可知,伦理学最初就是关于品德的学说。古希腊圣贤大多从内在品德方面来定义美德,而非将美德看成一种外在的行为方式。品质特质的基本性质:第一,品德特质表征于行动者的认知、动机及情感上,凸显为一种心理
5、特质第二,它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不会轻易地随情境变化而改变第三,内在品德对行为必定具有(价值上的)优先性,行动者的行为模式是对品德特质的表征,因此个体行动者特有的行动要用这一内在结构来进行解释。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性质:1.行为者主体性2 .人格完整性3 .美德中心论4 .非规则约束性(5)诉求德伦理学最富魅力的特质在于其对人类自身幸福的至诚追求。美德伦理学在对个体提出德性要求的同时,其根本旨归是帮助个体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学者内容柏拉图幸福就是人的灵魂处于和谐的状态。亚里士多德合德性的活动自身必定就是令人愉悦的。麦金太尔只有当一个人在实现德性的活动中伴随着愉悦,他才是幸福的。西卡森特米哈伊幸福状态
6、中的心理活动的本质特征有以下要素:活动富含挑战性而能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和饱满的投入度;行动目的不依赖于外在刺激,而是活动本身的乐趣所引发的;行为与反馈相互作用,形成积极的循环链条,主体在活动中全神贯注,达到忘我的境界。2 .幸福学(1)何谓幸福幸福是至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称作绝对的最高善,因为,人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追求它。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在实践的事务中,目的并不在于对每一课题的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实践。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如何发挥德性的力量以达至幸福,关键还在于“现
7、实活动”,即实践。“幸福在于善行”(2)美德通往幸福何以为能德性应当与人的幸福一致,也就是说,个体享有幸福的多少应当与其德性水平(个体本身具备的优良品德)呈正比,德性愈高,享有幸福应愈多。3 .积极心理学(1)“积极”内涵诠释积极词源解释:英文词源:“积极”一词对应的英文是“positive”,源自拉丁文“positum”,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也就是说“积极”即包括人外显的积极品质、积极行为,也包括人潜在的积极愿望、积极潜能。中文词源:一是“肯定的、正面的、有利于发展的”;二是“进取的、热心的”。总的来说,“积极”一词彰显了正面、主动与肯定的特性,体现了个体在思考与
8、行事时候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尽力促进事物的前进与发展、具有推动事物向更高层次演化的倾向。积极心理学命名解释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命名包含了以下两种特点:取向:正向的、建设性研究方法:实证的研究方法(区别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质性研究方法)积极人性观建构积极心理学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消极心理学关于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的反对,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的人性观给予坚决的批判。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是自我决定的人,积极心理学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消极心理学关于人的机器或动物隐喻的反对,对心理的本能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主义的人性观给予坚决的批判。由此可见
9、,从“人是机器或动物”到“自我决定的人”,主流心理学在人性观上得到突破;不再坚守“人是机器”的固有理念,承认人的独特性;不再屈服于本能或环境,认识到人是“自我决定的”和高度“自主”的,其主动性得以凸显;不再追溯和纠缠人的过去,承认人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更为看重人的潜力和未来。积极心理学创生发展心理学一直以自然科学取向标榜,然而人本心理学在心理学界有一席之地。二战后,人们对人的独特性、主动性、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人文主义、科学历史主义和后现代等西方哲学思潮的崛起,传统心理学因“消极”的主导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受到冲击。科学心理学在不断吸收人文心理
10、学的反思成果中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位置,进而试图给“自然中的心灵”以“科学关注”,在二者日渐融合的趋势中,积极心理学呱呱坠地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即对传统心理学继承,也契合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人本主义思想以及当下对幸福关注的时代精神。主张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建构一门有关人类优良品德和美德的科学,其使命就在于探明如何在人身上培养或发掘这些美德和优良品德。意义为解决现代社会道德危机和幸福感缺失提供对策;从社会、人性等角度出发,以稳定、始终不变的正向价值的立场作为其真正主题和趋向,以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引领和帮助人类从问题的深渊中摆脱出来,使更多人能够过上相对幸福、有尊严、有意义和高贵的
11、生活。第二章第二节美德与优良品德的概念1 .优良品德内涵解析(1)相关定义优良品德指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些积极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基础。心理学家习惯将优良品德定义为: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但是对优良品德做具体诠释时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心理学家重点强调人格养成性和社会功用。(2)判断标准标准内容普世性优良品德存在具有普遍性、跨文化性成就性优良品德有助于个人成功、满足与幸福感道德性优良品德在伦理意义上本身具有内在价值性、根据道德标准行事豁达性具有优良品德的人不会贬低没有优良品德的人反衬性优良品德的词语一定有反义词特质性优良品德反映个体差异性特质可测性优良品德可测量
12、独立性每种优良品德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可分榜样性优良品德具有明显的榜样模范性预示性优良品德会较早地体现在一些儿童身上非遍布性某种优良品德具有选择性不存在,某些人群不具有某种优良品德建构性优良品德系社会的实践与礼制在努力加以培养的过程中所精心树立的目标。2.六大美德普世性诠释文化类别内涵儒家文化仁:爱人、善行义:责任、正义、公平礼:礼节智:智慧信:真诚、诚实道教文化超越:以“自发”为出发点,人性、正义、礼貌和智慧节制: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佛教文化佛教四大美德:仁爱(Benevolence)同情(ComPaSSio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德与优良品德基础 长河 周丰毅 第二 模块 自主 学习 札记 美德 优良 品德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1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