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的平等观.docx
《《薄伽梵歌》的平等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薄伽梵歌》的平等观.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谢1喷歌的平等咧薄他梵歌(TheBhagaVadGita)(I)薄伽梵歌现有四种中文译本,分别为古印度瞰耶娑:薄伽梵歌,张宝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古印度毗耶娑:薄伽梵歌,徐梵澄译,教徐梵澄:徐梵澄文集第8卷,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8页;古印度毗耶娑:薄他梵歌,黄宝生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古印度毗耶娑:薄伽梵歌,美罗摩南达普拉萨德英译并注释,王志成、灵海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其中黄宝生先生的译本较适于学术研究,故本文采此译本。(以下简称梵歌)是古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组成部分,是印度人耳熟能详的诗化哲学作品。德国著名学者威廉洪
2、堡(WiIhelmVOnHUmboldt)称之为“存在于所有已知语言中最优美的,或许是唯一真正的哲理之歌”(2)EJ度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页。,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名篇描绘了传说中发生在印度上古时代婆罗多族两大部落之问的战争,并对战争的正义性以及个体在生死抉择时刻所应服从的法则进行了深入探讨,体现了独具印度特色的正法(dharma)文化。自作品诞生以来,无数思想家梆睛为这部作品作注或专门解说,从中汲取思想灵感和行动力量*对印度人而言,梵歌发挥着近乎“圣经”的作用。(3)印度宗教学家辨喜认为,奥义书的地位相当于圣经,而薄伽梵歌的地位
3、类似于新约o参见印度斯瓦米辨喜:论薄伽梵歌,载印度斯瓦米辨喜:行动瑜仙,闻中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27页。本文将结合这部作品,从法史学视角探究这一作品诞生的历史背景,提炼梵歌义理中的平等观,并讨论这种平等观在印度实现现代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薄伽梵歌故事与历史背景关于摩诃婆罗多成书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看法。据刘安武先生对各种意见的归纳,这部史诗最早在吠陀文学的后期,即公元前10世纪就有了雏形,而形成最后规模的最晚年限则在公元4、5世纪。(4)相关研究的介绍详见刘安武:印度两大史诗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版,第24-27页。散初,摩诃婆罗多主题的原始形式只是作为一部英雄颂
4、歆而流行,但经过民间歌人数百年的加工,以及有地位的上层婆罗门的增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规模,达到十万硕,是一部印度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5)参见季羡林、刘安武编:印度两大史诗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梵歌是史诗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小部分,计18章,700硕。相对于摩诃婆罗多的鸿篇巨制,梵歌属短小精悍的作品,却凝结着史诗的哲理精华.为后世所称硕。但与摩诃婆罗多很多篇目的故事性情节有所不同,梵歌偏重于哲理叙说,其中容纳了古印度六派哲学中数论、瑜伽和吠檀多哲学的核心义理。从史诗形成的规律来讲,这种偏于哲理的叙述应是较后期,由富有知识的婆罗门在成型故事的基础上加工的产物,甚至可
5、能是后来插入的作品。故印度教研究专家朱明忠认为,这部经典作品是在公元2-3世纪方才定型。(6)参见朱明忠:印度教,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54页。邱永辉认为,薄伽梵歌大约于公元初至公元250年之间成书。(7)参见邱永辉:印度教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83页。我们想要把握梵歆的基本意旨,须首先对史诗所讲述的故事及其历史背景有所了解。(8)故事详见古印度叱耶娑:摩诃婆罗多(16卷),金克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较简略的改写参见印度拉贾戈帕拉查理: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唐李雍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故事发生在上古时代居住于恒河上游亚
6、移纳河(丫amuna)流域的婆罗多族。该族首领福身王有三个儿子,为持国、般度和维杜罗。由于持国先天失明,般度维承王位。持国一支生有百子,难敌为首,为俱卢族;般度一支则生有五子,分别是坚战、怖军、阿周那、无种和偕天,为殷度族。般度因仙人诅咒而猝死,持国代政,其子难敌希望继承王位,故想方设法迫害般度五子.般度五子星屡退让,却抵挡不住难敌的步步紧逼。最终在双方谈判破裂之后,大战一触即发。梵歌所描述的情节发生在大战伊始。在俱卢族与殷度族的动员下,当时印度的所有部族和王国都卷入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其中俱卢族组织11支大军,般度五子则集结了7支大军。俱卢族占优势,但般度族得到了作为毗湿奴化身的黑天支持。黑
7、天作为般度族的大英雄阿周那的御者出战。在战场上,当阿周那来到阵前,远望敌人都是昔日亲友和师长,预见同族相残的惨况,怜悯和困惑在心中油然而生,以至于无法投入战斗。黑天则以哲理相开导,鼓舞他正视战争后果,履行刹帝利的正法,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战争。印度著名史学家一罗米拉塔帕尔(RomiIaThaPar)认为,史诗所记载的故事虽或许发生在公元前100O年到前700年之间,但不能将后世文本视为故事发生时代的真实史料。(9)参见印度R.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林太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因此,梵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并非摩诃婆罗多故事最初诞生时期的历史状况,而是该部作品定型时期的历史情景。在
8、朱明忠看来,这是古印度继孔雀王朝(MaUryaDynasty,公元前324年至公元前187年)灭亡之后,至茨多王朝(GUPtaDynasty,公元320年至公元550年)期间,旧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传化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法律、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意识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孔雀王朝以非婆号门教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趋势得到了扭转。由于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MaUrya)出身微寒,其后的君主,特别是阿育王,先后以耆那教、正命派和佛教作为统治意识形态,这给奉行婆罗门至上的旧婆罗门教带来冲击。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覆灭之后,继之而起的
9、巽伽王朝(SUngaDynasty,公元前187年至公元前75年)和甘华王朝(KanVadynasty,公元前75年至公元30年),奉行尊崇婆罗门教的国策。与此同时,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兴起的案达罗王朝(AndhraDynasty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0年),也把婆罗门教奉为国教。但这些王朝的规模和实力都无法与孔雀王朝相提并论,婆罗门教并未找到使自身与帝国紧密配合的良好形式。一直到了公元4世纪初蝇起的笈多王朝,这一问题才获得部分解决。(10)参见同前注(6),朱明忠书,第5152页。君主对婆罗门教的崇奉扭转了孔雀王朝时期奉行沙门思想的政治态势,为婆罗门教的复兴打下了政治基础。笫二,外族入侵为婆罗
10、门教转型提供了外部刺激。在孔雀王朝时期,特别是阿育王时代,佛教思想与君主集权的紧密结合创造了近乎统一全印的帝国,有效抵御了西北地区希腊化国家的侵略。在阿育王的推动下,佛教传播四方,不仅传入现今的斯里拦卡及东南亚地区,而且渗透进印度西北的希腊化国家。大夏国王弥兰陀便受到影响,皈依佛教。(11)巽你王朝时,弥兰陀王曾率军从旁遮普一带南侵,直达中印度,详见印顺:印度之佛教,载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2021.Q3,Y33,no.31,p.170a1-2南传巴利文经典中留有弥兰陀王问经,北传汉译像典中有那先比丘经,记载了弥兰陀王与佛教徒的对话。但随着孔盖王朝的覆灭,印度核心地区再次失去了抵御西北部
11、外族入侵的军事屏障。公元1世纪初,来自中亚的大月氏人侵入印度西北部,后扩展到恒河中下游,建立起贵霜王朝(KUShanEmPire,公元30年至公元375年)。作为异族人,贵籍王朝历代君主都奉行宗教宽容政策以笼络人心,降低了婆罗门教的政治地位。特别是著名的君主迦赋色伽崇信佛教,推动了大乘佛教的发展与传播。这进L步给婆罗门教迨成冲击和影响。对婆罗门教而言,抵御外漆入侵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文化意蕴。异族与异端的结合给旧婆罗门教带来刺激,迫使他们在自我革新的基础上,寻找使教义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新形式。第三,到了爱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复兴,其文化空前繁荣。在君主的保护和支持下,婆罗门教成功抵御了沙门
12、思想的冲击,编纂出许多新的经典:著名的法论逐步定型,包括摩奴法论祭言法论和那罗陀法论;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包括薄伽梵歌完成其最后形式;讲述神话故事的往事书相维出现:婆罗门教正统的六派哲学各自形成体系。到了这个阶段,一种新型婆罗门教已经形成。从法律的内容来看,法论的出现代表着古印度的法御发展经由宗教化和伦理化,进入了政治化的阶段,开始形成独立的法律渊源。(12)参见高鸿钧: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内容与桥征一以摩奴法论为视角,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第2942页。而从法文化角度来看,政治、法律实践也寻求与新型婆罗门教的哲理相衔接,以获得意识形态支持。薄伽梵歌恰恰就是在这个历史阶
13、段,实现这种衔接的智慧结晶。第四,新型婆罗门教寻求与帝国的紧密结合。在古代社会,帝国是广土众民的社会实现政治整合的主要形式。而与佛教相比,旧婆罗门教在与帝国结合的能力上存在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首先,旧婆罗门教具有1祭祀万能”的特点,存在大量杀生的献祭活动和繁琐祭仪,不利于帝国经济运营,遭到生产者阶层一吠舍们的强烈反对;其次,旧婆罗门教主张婆罗门至上,抬高祭司阶层地位,客观上压制作为武士阶层的刹帝利的作用,导致宗教压制政治,祭祀压制武功,不利于印度政治生活的发展;复次,旧婆罗门教崇奉多神,不利于社会团结。早期吠陀经典中存在诸多神格,不同地域、族群与社会阶层各有其崇拜,导致思想意识多元性突出而统
14、一性不足。它更适应一个部落联盟,或者由松散邦联组成的社会,而不适于中央集权的帝国。再次,旧婆罗门教强调种姓分隔,造成阶层流动受粗,社会不平等加剧,潜藏分裂危险,这与帝国统御广土众民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与旧婆罗门教相比,佛教反对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以对“正法的崇拜取代对神的崇拜,提出“众生平等”(13)郭良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的主张,更易于与帝国相结合。为了应对佛教的挑战,婆罗门教作出重大调整:以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取代旧婆罗门教的诸多神灵;削弱旧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将祭祀转化为注重个人修行的瑜何实践;以新产生的“古鲁”(GUrU),即宗
15、教导师、有知识的学者代替婆罗门祭司,通过他们重新加工宗教经典,重获文化主导权:古鲁们借助法论和史诗,分别通过学理和故事形式,将新型的政治、法律观向普罗大众渗透,以取得政治主导权;吸纳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使之与固有的种姓制度相结合,以减缓民众对不平等社会安排的不满。通过这些转变,到了爱多王朝,新型婆罗门教基本实现了与帝国的紧密结合。从此背景看来,薄伽梵歌作为一部哲理诗,不仅有极高的哲学与文学价值,而且由于蕴涵着使新型婆罗门教与帝国结合的意味,具有极高的政治与法律价值。薄伽梵歌是新兴的“古鲁阶层对古老战争故事和当时印度北方的毗湿奴信仰进行综合加工的产物。他们借助作为蹴湿奴化身的黑天之口,向刹帝
16、利武士阿周那宣讲义理,隐喻着知识与权力的新结合。而在这种结合中,平等思想显得非常突出,与婆罗门教所奉行的种姓之法形成鲜明对比。二、薄伽梵歌义理中的平等观在梵歌中,黑天从四个方面劝导阿周那,令他拿起武器,投入战争。第一,战斗是刹帝利的正法。梵歌中写道:“即使考虑自己的正法,你也不应该犹疑动徭,因为对于刹帝利武士,有什么胜过合法战斗?”(14乂古印度J毗耶娑:薄伽梵歌,2:31前面的数字代表章”,后面的数字代表“硕-(节),下文同,黄宝生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1页。那些放弃战争职责的利帝利,不仅抛弃职责与名誉,而且会犯下罪过,违背正法。而根据摩奴法论的规定,正在保护百姓的国王面对强者的、
17、弱者的或者旗鼓相当者的挑战时,应该记住刹帝利的法而不躲避战斗”(15)古印度摩奴法论,7:87前面的数字代表1章”,后面的数字代表颂(条),下文同,蒋忠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在战斗中欲置敌于死地的、宁死不回头的国王们必得上天堂工(16)同上注,7:89,第123页。可见,战斗是婆男门教的种姓之法对刹帝利的专门规定。第二,肉体毁灭而灵瑰不朽。黑天通过数论指出,生命由原质与原人两部分组成。原质构成了肉体部分,原人则属于灵魂。原质处于变动之中,原人却不朽坏,因而“正如拊弃一些破衣裳,换上另一些新衣裳,灵魂抛弃死亡的身体,进入另外新生的身体:(17)同前注(14),Itt
18、耶娑书,2:22,第19页。战争只能消灭肉体,而不会毁灭灵魂,战斗者可在肉体上投入战争,而在灵魂上超然待之,不必为生死而忧伤。第三,智者应行动而不执著。梵歌从瑜伽哲学的角度指出,行动是生命的必须,是原质的固有特性。但瑜伽行者可通过不执著于后果的态度积极投入行动,撰脱欲望束缚,实现解脱。因此,黑天教导阿周那应摆脱私欲,立足无我的境界,投入战争。第四,世间万事万物来自于梵,是梵幻化的产物。从幻象角度来观察现象,有种种差别,但从梵作为本体的角度来看,则身心、敌我、善恶、成败、生死都来源于梵,且归于梵,梵无缺陷,等同一切(18)同上注,5:19,第58页。如阿周那立足于梵,就能够以平等杰度看待这些差别
19、和变化,从容待之。在这四项理据中,只有第一项着眼干种姓义务,直接在伦理与法律的层面展开;而后三项在认识论和本体论的高度论说,将数论、瑜伽和吠橙多哲学结合在一起。但令人颇感困惑的是,种姓义务的前提是承认社会的身份区分,是一种基于不平等的叙说;而认识论和本体论的论述,却贯穿着平等意旨。那么梵歌如何将形而下层面的不平等与形而上层面的平等协调起来?这种协调意味着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首先去梳理梵歌中关于平等的叙述,然后从这些叙逑中提炼出与不平等的种姓安排衔接的扣锁,最后再对梵歌的这种叙事进行分析和评价。(一)梵歌平等观的语义分析在梵歆中,除了“平等”这个词汇之外,尚有“一视同仁”“同样和等同
20、等词表示着与“平等”相似的意思。但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1平等”有两种语义:一种是两个主体在外部关系上的平等,它指向于规则与制度;另一种则是一个主体以平等的主观态度来时待另一个主体,它指向于宗教与哲学。显然,“一视同仁3同样”和“等同较偏重于平等的后一种语义,即更加强调主体看待其他主体或者事物时所采取的主观态度。那么,梵歌究竟是在外部关系上,还是在主观心态上界定平等?第一,梵歌在主观心态上界定平等。此处的主观心态是指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所持的心理状态。梵歌如是描述这种心理状态,他们的心安于平等,在这世就征服造化(19)同上注。“制伏自己,达到平静,至高的自我沉思入定,平等看待快乐和痛苦,冷和热,荣
21、誉和耻辱”(20)同上注,6:7,第62页。“自我满足于智慧和知识,制伏感官,不变不动,平等看待土块、石头和金子,这是把握自我的瑜伽行者(21)同上注,6:8,第62页。“他们控制所有感官,平等看待所有一切,爱护一切众生利益,同样也到达我这里(22)同上注,12:4,第118页。对妻儿和家庭,不迷恋,不执著,称心或者不称心,永远平等看待(23)同上注,13:9,第125页。”等同荣誉和耻辱,等同朋友和敌人,弃绝一切举动,这就是超越三性(24)同上注,14:25,第137页。苦乐、得失和成败,对它们一视同仁”(25)同上注,2:38,第22页。智者对痛苦和快乐,一视同仁,遹向永恒”(26)同上注
22、,2:15,第17页。摒弃执著,阿周那啊!对于成败,一视同仁;你立足瑜伽,行动吧!瑜伽就是一视同仁”(27)同上注,2:48.第26页。“满足于偶然所得,超越/立,不妒忌,对成败一视同仁,他行动而不受束缚”(28)同上注,4:22,第49页。“品学兼优的婆罗门,牛、象、狗和烹狗者,无论面对的是什么,智者们都一视同仁”(29)同上注,5:18,第58页。对待朋友、同伴和敌人,旁观者、中立者和仇人,亲友以及善人和恶人,他一视同仁,优异杰出”(30)同上注,6:9,第62页。不仇视一切众生,而是友好和同情,宽容,不自私傲慢,对苦乐一视同仁”(31)同上注,12:13,第120页。“无论敌人朋友,无论
23、荣誉耻辱,无论冷热苦乐,一视同仁不执著”(32)同上注,12:18,第121页。立足自我,平等看待苦和乐,平等看待土块、石头和金子,同样对待可爱和不可爱,同样对待责备和赞美”(33)同上注,14:24,第136页。通过这些列举,我们发现,“平等”这个词基本上是与“看待相联立,与“一视同仁等同一起,都表示一个人看待对象的主观杰度,而非客观行为。因此,梵歌所讲述的平等更多着眼于人的心灵世界,而非外部社会关系。第二,行动者的平等态度指向于消除差别。这种差别包括“快乐和痛苦冷和热荣誉和耻辱M土块、石头和金子”“称心或者不称心“可爱和不可爱”责备和赞美-朋友和敌人”若乐、得失和成败”品学兼优的婆罗门,牛
24、、象、狗和烹狗者朋友、同伴和敌人,旁观者、中立者和仇人,亲友以及善人和寒人这里所列举的事物具有三个核心特征:其一.它们是对立的事物,如苦乐、冷热、荣辱、爱憎、毁誉、敌友、土金、成败、贵贱、善恶等。其二,它们是行动者施加于对象的主观区分,梵歌强调行动者应抹除这种区分,即在心灵世界中超越对立。其三,这些事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客体,如土块、石头和金子;第二类是人和动物,即众生,包括婆罗门、牛、象、狗和烹狗者,朋友、同伴和敌人,旁观者、中立者和仇人,亲友、等人和恶人;第三类则是行动者的感受,如苦乐、冷热、荣辱、爱憎等。其中,针对客体的“土块、石头和金子”是从人就予事物的价值角度来讲,隙喻的是贵贱之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薄伽梵歌 平等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15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