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docx
《贵阳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贵阳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贵阳“强省会”五年行动有关任务,推动贵阳“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传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贵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文件,编制本规划。第一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目的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2、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廖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贵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贵阳市历史较为悠久,文化多元瑰丽,非遗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内涵丰富,在全省的非遗版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十三五”时期,贵阳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非遗保护传承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项目保护、抢救性记录、非遗精品打造、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工作在质和量上有明显改善,传承实践日益活跃,非遗在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认同感不断增强。“十四五”时期是大力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的关键五年,也是
3、全面提升贵阳市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非遗传承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非遗保护和传承理念,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利用水平,加大非遗传播力度,为“强省会”、高质量发展等贡献更多的非遗力量。二、规划性质本规划是贵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的专项规划,是一个以非遗为统领的事业和产业规划,是一个战略谋划与行动纲领相结合、兼具前瞻性和实操性的规划,是一个重在可行性、实操性的规划。三、规划任务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贵阳市非遗保护传
4、承与发展事业的基础和形势、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是未来五年贵阳市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的行动指南。四、规划期限本规划规划期为“十四五”时期,即20212025年。第二章基础与形势分析一、“十三五”的主要成就1 .名录体系更加健全。国家级非遗项目花溪苗绣、乌当皮纸制作技艺传承人群有所增加,保存情况良好。47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遗项目,省级非遗项目增至88个。市级、区、县级非遗项目增至203项、255项。2 .数字化保护走在前列。完成100个非遗项目和10个传承人的数字化采集,共采集文字11万余字、图片4万余张、视频1万余小时、音频6千余小时,采集项目和内容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贵阳市非遗
5、数据库基本建成。3 .传承能力显著提升。研修研习培训深入实施,共累计举办20期以上,培训学员800人次以上。国家级传承人新增1人。花溪非遗馆(面积898后)建成开放,一批项目展示馆陈列馆建成运行。4 .传播实践日益活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贵阳市非遗重大活动。多次组织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展会赛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踊跃开展、形式多样。更多非遗项目进入校园、进入课堂。“黔视界”非遗艺术周成为全国“非遗+文创”知名活动品牌。二、“十四五”的有利条件1 ,区位条件优越。贵阳是贵州省省会,是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可充分利用全省非遗资源和市场,建设全省
6、非遗展示中心和消费中心。近年来,贵阳不断加快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等交通建设,文化旅游可进入性得到极大提升,非遗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条件日益成熟。2 .非遗资源丰富多彩。贵阳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有苗族、布依族等多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民间文化保存较好。贵阳也是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烙印鲜明,汉族移民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滋养了无数具有鲜明移民文化特色的非遗,保存了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显著、价值巨大。3 .工作基础良好。制定并落实贵阳市非遗保护发展实施方案(2014-2020年)并以两办名义印发,在全国具有典型性。非遗保护机构陆续建立
7、,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内设机构非遗处,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队伍不断壮大,部分区(市、县)设立非遗保护中心。市级非遗保护经费有较大增长,区县逐渐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十四五”面临的机遇1 .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十三五”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决定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戏曲传承发展、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等,体现了新时代对非遗工作的重视,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指明了方向。
8、2 .文旅融合增添动能。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合并后,文旅融合向纵深推进。非遗作为特色鲜明、体验性强的文化资源,具有与旅游融合的先天优势。近年来,贵阳旅游持续井喷式增长,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文旅的深度融合和旅游的快速发展,为非遗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3 .社会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关心非遗、了解非遗的意愿更加强烈,传承人和人民群众自觉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不断增强,为非遗保护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4 .现代技术快速发展。“十三五”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新媒体传播朝着移动化、故事化、视频化和微传播等
9、方向持续迈进,为非遗调查、记录、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和传播等提供了新渠道、新手段、新支撑。四、“十四五”存在的挑战1 .基层保障不足。一些区县、乡镇对非遗不够重视,非遗保护人员数量不足、流动性大,基层非遗经费投入有限,区县级非遗项目基本没有相关的保护资金。2 .保护力度有待加大。非遗资源挖掘力度有待加大,专项调查不够深入,项目档案不够完整。数据库著入数据过少,功能较为单一,数字化宣传载体少。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数量过少。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偏少、年龄偏大,补助标准偏低。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有待提高。3 .传承体系不够完善。非遗在校园普及和传播不够理想,青少年对非遗的知晓度、热爱度有待提升。宣传
10、展示平台和载体较少,贵阳非遗在全国、全省各类舞台上亮相不够多。无市级非遗综合馆,区县中仅花溪区建成区县综合馆,项目馆数量偏少、功能较单一。非遗文艺作品打造未成体系,以贵阳非遗为主题或元素的书籍、歌舞、电影电视、动漫、绘画和雕塑作品不够丰富。4 .发展潜力挖掘不足。依托贵阳市非遗项目建立的传统工艺企业较少,多是作坊式,且布局分散,规模小。传统工艺产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不够,缺少具有贵阳特色的名牌产品。非遗与旅游、乡村振兴等融合不够,非遗旅游线路打造刚启动,现有旅游景区中非遗展示店较少,特色民俗节庆活动面向旅游市场不够。第三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
11、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十届历次全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加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推动非遗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创新彰显贵阳地域文化特色,为“强省会”、高质量发展和旅游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履行政府主体责任,重点做好规划引导、政策保障、经费支持、平台搭建、协调服务等工作。拓展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促进非遗传承实践成为广泛的社会自觉。坚持依法保护、分类指导
12、。依托法制力量,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根据非遗特点和存续状况,精准施策,分类保护。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和曲艺传承发展的同时,逐步开展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传承发展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创新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阐释非遗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推动非遗融入人民群众生活,让人民参与保护,让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坚持融合发展、彰显特色。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化产业、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拓展非遗保护传承空间。三、主要目标1.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更加完备,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力争达到4个、11
13、0个、250个,大力增加县(区)级非遗项目,在全省的排位有所上升。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市级和区(市、县)级项目存续状况得到明显改善。2 .非遗传承活力进一步增强,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壮大,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达到60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80人,在全省的排位有所上升,代表性传承人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举办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40期1500人次以上。3 .非遗展示传习设施进一步加强,新建成一批非遗项目展示馆和传习所,进入全省先进行列。4 .非遗传播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一至两个在全省有影响的非遗传播品牌,新建一批非遗新媒体宣传阵地,加强重点非遗活动的宣传报道,构建全媒体、立体化非遗宣
14、传新格局。5 .非遗数字化建设继续有序推进,非遗记录和数字化保护工程全面实施,新完成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集,贵阳非遗数据库建成开放,数字化保护水平进一步加强。6 .非遗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一批传统工艺品牌,开发一批具有贵阳特色和市场潜力的非遗产品,开发推出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非遗景区及非遗旅游衍生品,非遗在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第四章重点任务一、开展非遗普查和深度调查(一)开展非遗基础普查。深入落实第二次全国非遗资源普查,集中市、区县、乡镇人力物力,有计划有步骤深入乡村、社区、作坊、企业等进行
15、普查,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种类、不漏项目,力争到达率、发现率和普查率达到百分子百。做好新发现非遗项目的认定、记录、建档工作,全面反映其相关内容和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传承人申报和有针对性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支撑。采取电子化方式开展普查,推进大数据在普查中的运用。对普查进行整理和研究,编撰出版一批信息可靠、资料翔实、质量较高的报告、画册、书籍等。(二)开展非遗专题调查。分期分批对各级非遗项目进行深度调查,严格按非遗十大类采集标准进行采集,建立完整的电子化项目档案,基本做到所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具有完善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区(市、县)级非遗项目档
16、案建成率达到80%o加强重点项目专项调查,优先开展濒危、已消失非遗项目相关的人文生态和文化形态的调研和抢救性收集整理。建立动态性的名录项目检查机制,“十四五”期间开展-2次市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复查,加强社会监督,及时掌握项目传承现状。专栏1开展非遗普查和深度调查1 .按照国家、省的相关要求,开展一次全市非遗资源大普查,做好新发现非遗项目的认定、记录、建档工作。2 ,分期分批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度调查,建立完整的项目档案。3 .对濒危、已消失非遗项目相关的人文生态和文化形态进行调研和抢救性收集整理。4 .建立动态性的名录项目检查机制和专家跟踪制,开展1-24市迎/E遗名录项目复查。二、做好非遗数字化
17、保护(一)建成运行贵阳市非遗数据库。配合做好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组织实施一批非遗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数字化记录。深度开展校地企多方共建,将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库贵阳市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字化采集成果有效著录到数据库,建成“资料充实、结构合理、操作简便、搜索便捷、运转高效”的贵阳非遗数据库。不断拓展贵阳市非遗数据库功能,逐步实现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数字地图、非遗宣传片制作等多功能合一。(二)开展数字化成果转化建设。做好非遗数字化成果的保存和公开,进一步促进社会运用。充分运用各类公共数字平台,推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社会运用。加大产、学、研一体化综合运用
18、力度,研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非遗创意产品、文旅融合产品。专栏2推动贵阳非遗数字化建设1 .配合做好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组织实施一批非遗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数字化采集。2 .将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库贵阳市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字化采集成果有效著录到数据库,建成贵阳非遗数据库。贵阳市非遗数据库功能不断拓展,逐步实现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非遗数字地图、非遗宣传片制作等多功能合一。3 .借助数字化成果,研发一批非遗创意产品、文旅融合产品,探索创建非遗智能化体验馆。三、加强名录项目保护(一)丰富四级名录体系。加强项目规划编制,所有国家级项目编制保护规划,鼓励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参照编制。积极
19、推荐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力争达到4项。全力做好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推荐申报,力争省级名录项目扩大到IlO项。有序组织开展第七批、第八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申报,重点支持大众传承、大众实践、覆盖面广、民众参与度高的项目申报,合理扩充市级名录项目库,力争市级非遗项目突破250项。指导各区(县、市)做好区(市、县)级非遗项目申报评审工作。(二)加强整体性保护。支持花溪区申报建设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充分利用本地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未列入名录的非遗资源,同时关注随外来人口迁入并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非遗项目,支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创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加强传统村落非遗保护
20、,开展传统村落非遗资源梳理统计工作,推动每个中国传统村落所在县(市、区)建立传统村落非遗资源清单;加强当地及其生活方式的保护和延续,培育和扩大传承人群,促进民俗、村规民约的传承和发展。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乡建设相结合,挖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的非遗资源,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支持在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非遗馆、非遗传承所(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三)推动非遗进校园。持续推动非遗学历教育,鼓励高校尤其是研培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或课程。推进非遗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播,支持中小学将非遗
21、有机融入学科教育和“乐童计划”,组织开展非遗传习体验活动。支持和引导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非遗项目定期到校园展演,扩大非遗观众群。支持代表性传承人与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开展非遗教学。鼓励学校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四)推动重点项目传承发展。鼓励、支持花溪苗绣、乌当皮纸制作技艺、布依服饰开展研发文创产品、建设传习所、拓展市场销路,以实现新的收益。支持簪汪古歌开展专家论证会、举办歌师唱诵比赛、开发动漫系列产品等,提高社会关注度。支持、引导乌当石头寨、花溪桐木岭、白云都溪苗族跳场、开阳斗牛节活动有序举办,打造贵阳周边民俗活动品牌。(五)深化非遗理论研究。依托贵阳市非遗保护中心,
22、借助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工作者的力量,对重要非遗项目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进行研究阐释,围绕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形成一批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理论研究成果,支持非遗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表与发布。专栏3加强名录项目保护1 .加强项目规划编制,所有国家级项目编制保护规划,鼓励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参照编制。2 .到2025年,争取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达到4处,省级名录项目达到110处,市级名录项目达到250处,县级名录项目达到400处。3 .开展“非遗在社区”工作,加强中国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建设非遗特色村镇、街区。4 .推进非遗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播,支持大中小学将非遗作为“第二课堂”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阳市 十四 物质文化 遗产 保护 传承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17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