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管理标准.docx
《2023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管理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管理标准.docx(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管理标准1总则12术语和缩略语22 .1术语23 .2缩略语23基本规定34协同工作管理系统54. 1一般规定54.2 协同工作系统的构成54.3 协同工作系统的支撑平台74.4 协同工作系统的基本特征75协同设计85. 1一般规定85.2 协同工作系统85.3 协同设计系统95.4 协同设计流程95.5 协同设计管理106协同生产116. 1一般规定116.2 协同生产系统116.3 协同生产管理126.4 协同生产实施137协同施工157. 1一般规定157.2 协同施工组织架构157.3 施工过程管理协同167.4 施工阶段协同工具的要求197.5 施工协同要点及
2、关键场景228协同验收238. 1一般规定238.2 设计协调验收238.3 生产协同验收238.4 部品部件协同验收248.5 施工中的协同验收248.6 信息化验收258.7 运维管理验收259协同追溯279. 1一般规定2710. 协同追溯的法规、制度及标准建设2811. 协同追溯的体系建设28用词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12 Termsandabbreviations22.1 Terms22.2 Abbreviations23 Basicrequirements34 Coll
3、aborativeworkmanagementsystem54.1 Generalrequirements54.2 Componentsofcollaborativeworkingsystem54.3 Supportplatformforcollaborativeworkingsystem74.4 Basicfeaturesofcollaborativeworkingsystem75 Collaborativedesign85.1 Generalrequirements85.2 Collaborativeworkingsystem85.3 Collaborativedesignsystem95
4、.4 Collaborativedesignprocess95.5 Collaborativedesignmanagement106 Collaborativeproduction116.1 Generalrequirements116.2 Collaborativeproductionsystem116.3 Collaborativeproductionmanagement126.4 Collaborativeproductionimplementation137 Collaborativeconstruction157.1 Generalrequirements157.2 Collabor
5、ativeconstructionorganisation157.3 Collaborativeconstructionprocessmanagement167.4 Requirementsforcollaborativetoolsduringtheconstructionphase197.5 Keypointsandscenariosforcollaborativeconstruction228 Collaborativeacceptance238.1 Generalrequirements238.2 Designcoordinationacceptance238.3 Collaborati
6、veacceptanceinproduction238.4 Collaborativeacceptanceofcomponentparts248.5 Collaborativeacceptanceinconstruction248.6 Informaticsacceptance258.7 Operationandmaintenancemanagementacceptance259 Collaborativetracability279.1 Generalrequirements279.2 Regulations,systemsandstandardsforcollaborativetracea
7、bility289.3 Thesystemconstructionofcollaborativetraceability28Explanationofwording错误!未定义书签。1.istofquotedstandards错误!未定义书签。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错误!未定义书签。1.0.1为规范和引导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高建筑业生产力水平,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生产的全过程。1.0.3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8、有关标准和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缩略语1.1 术语1. 1.1智能建造intelligentconstruction智能建造是新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创新模式,通过规范化建模、网络化交互、可视化认知、高性能计算以及智能化决策支持,实现数字链驱动下的工程立项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生产、运维服务一体化集成与高效率协同。2. 1.2建筑工业化buildingindustrialization建筑工业化,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
9、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3. 1.3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管理collaborativemanagementofsmartconstructionandbuildingindustrialization基于创新理念和手段以及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对充分融合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4. 1.4协同工作管理系统collaborativeworkmanagementsystem用于开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管理相关业务的数字化软件系统,包括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施工、协同验收、协同追溯等模块及功能。4.1. 5协同工具collaborativetools为协
10、同设计提供通讯工具应包括视频文件、文件传输和邮件发送等信息化服务手段。1.2 缩略语2.2.1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2.2.2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制造执行系统;2.2.3WMS(WarehouseManagementSystem)仓储管理系统;2.2.4CAM(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2.2.5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Devices)无线射频识别。3 基本规定3. 0.1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工作应提前制
11、定实施策划,并按照实施策划进行相关管理。4. 0.2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实施策划的制定应根据项目特点、总体目标和各参与方技术水平等综合确定。4 .0.3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实施策划宜明确下列内容:1实施目标;2实施范围和内容;3人员组织架构和相应职责;4实施流程;5协同设计要求;6协同生产要求;7协同施工要求;8协同验收要求;9协同追溯要求;10数据交换要求;11数据安全要求;12进度计划和交付成果要求;13软硬件基础条件等。3.0.4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工作应基于具备相关功能的统一协同管理平台开展。3.0.5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工作过程中,各方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安全
12、性。3.0.6各参与方应采取协议约定等措施,确保实施过程中各方持有的相关数据能够进行协同共享。3.0.7工程项目相关方应明确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工作进度、人员及配置等相关信息。3.0.8工程项目相关方应建立与实施策划相匹配的内外部协同工作流程与机制及质量要求和进度计划,开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工作管理。4协同工作管理系统4.1 一般规定4.1.1 协同工作系统应包括协同设计管理、协同生产管理、协同施工管理、协同验收管理、协同追溯管理5项工作。4.1.2 协同工作系统应遵循现行行业标准、规范、规程,依托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信息数字化、电子化技术,实现各项业务协同
13、工作。4.1.3协同工作系统应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轻量化的特点。1. 2协同工作系统的构成4. 2.1协同设计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协同设计应建立统一的设计标准,应包括各专业设计规范及准则;设计样式标准应包括图层、命名、颜色、线型、打印样式、编码信息等。2所有设计专业及人员宜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设计,及时发现并整改设计中的错、漏、碰、缺等不良设计,实现所有图纸信息元的一致性。【条文说明】实现其他关联信息元自动修改,修改则其他关联信息元联网状态下自动提醒修改内容。3进行规范化管理,应包括设计进度管理、设计文件管理、人员负荷管理、审批流程管理、成果数字化传递与分类归档管理等。5. 2.2协同生产管理
14、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用协同技术对生产要素的协同管理,应包括人员管理、材料采购、设备管理、库存管理等。2应用协同技术对生产过程的协同管理,应包括进度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应用于规定智能制造环境下生产过程中计划调度、生产执行,包括计划仿真、多级计划协同、可视化排产、动态优化调度等计划调度标准;作业文件自动下发与执行、设计与制造协同、制造资源动态组织、生产过程管理与优化、生产过程可视化监控与反馈、生产绩效分析、异常管理等生产执行标准。3应用协同技术对产品的协同管理,应包括可追溯性管理、构件存放管理、构件物流运输管理、质量数据采集、在线质量监测和预警、质量档案及质量追溯、质量分析与
15、改进等质量管控标准。4数字化交付成果的深度及形式要求,应参与方协同深化,全专业全过程协同设计、标准化设计。4.2.3协同施工管理应包括下列内容:1明确不同阶段各参与方的工作任务、职能、责任,尤其是对比传统施工模式,说明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新增加的内容。2应用协同技术对施工过程的协同管理,包括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施工安全管理、施工成本管理及合同合约管理。3明确施工过程中的文件协同、信息协同、管理协同等各项工作的应用的软件、系统、平台等工具所遵照的标准,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4协同施工要点及关键场景应包括:施工计划-工单-采购-验收入库-领料场景、质量管理场景、安全管理
16、场景、成本算量、过程款支付、结算。5施工中的协同验收应包括工程实体协同验收和工程档案资料协同验收两项工作,实体协同验收应包括构件连接、安装及施工工序验收;工程档案资料协同验收应包括建立完整的工程档案资料库及工程档案资料平台化。4.2.4协同追溯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完善统一、可作为追溯依据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应完善信息化追溯管理体系,应完善统一可追溯的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平台标准、评价标准、管理标准。2基础数据应互联互通,各单位应自建追溯体系,应将标准的数字化成果上传归档至数字化成果监管平台,并实现数字化成果的存储和追溯。3相关认证机构应将追溯要求纳入审核评价指标,认证机构对追溯的评价重
17、点下沉到追溯产品的质量层面,建立在质量保证体系之上。4在建造全过程应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l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5市场内与市场外应协同,形成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市场与市场之间应协同,共建追溯体系网络。【条文说明】市场内部资金结算安全等各项保障要协同,生产者、销售者、产品应用者与最终消费者应协同,加强追溯信息运用的全民参与。4. 2.5协同物流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物流供应商的运营机制应与本标准相匹配。2对物流供应商应实行建库管理,并应根据考核指标,对物流供应商实行动态考评,通过良性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3物
18、流服务合同的权责条款分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两类,专用条款的制定应从工程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工程协同施工对工厂化生产的构(配)件及部品部件在供货时间、地点、交接及验收方式的具体要求。4.3 协同工作系统的支撑平台4. 3.1协同工作系统在开展各项工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规范规程,当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若无可遵循的相关标准,则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部门做试验检测,并应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出具试验检测报告,作为四新技术应用的参考依据。5. 3.2各项工作成果应依托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信息数字化、电子化技术,借助电脑、手机APP、监控系统、无人机航拍等
19、信息化手段,实现在整个系统内信息及时传递与全面共享。6. 3.3集成多方操作平台,统一协同工作平台系统,配合使用数据联动,贯通多方请求,达到统一平台管理,实现多方信息化共享,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等,实时推送,精细化信息化管理。4.4 协同工作系统的基本特征4.4.1 普遍适用性应适用于大多数项目,包括批量化采购、模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整体化安装。4.4.2 轻量化应包括降低结构构件自重、减少截面尺寸、减少碳排放量、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量。4.4.3 应由信息化平台下发指令至各级相关工作负责人,具体工作人员应根据信息化指令进行工作应确保各级人员能够得到相同工作指令,实现协同工作。5协同设计
20、5.1 一般规定5.1.1 协同设计应在协同设计平台上进行,协同设计平台应兼具有设计多主体性、数据机制协同性、设计目标共同性、设计体系灵活可变。5.1.2 协同设计平台应由协同工作系统、协同设计系统、分布式产品数据管理、安全控制、决策支持和协同工具等模块功能组成。5.1.3 协同工作系统应包含协同平台管理和协同工作管理两个子模块。系统灵活可变性应对整个设计平台进行有效管理,协同平台管理应对协同过程进行管理,统筹安排开发中的各种合作和资源。5.1.4 协同设计系统应提供系统的设计功能。设计人员应在数据库的支撑下,利用模块进行协同设计时应包括设计、计算和分析等。5.1.5 协同工作管理过程中应对所
21、有数据信息、系统资源和指示信息等进行组织与管理。5.1.6 安全控制过程中应对设计主体用户、协同过程中的数据访问和传输进行安全控制。5.1.7 决策支持过程中应为协同设计提供决策支持工具。5.2 协同工作系统5. 2.1协同工作系统应具有跨软件平台的特性,应支持协同设计中不同的知识体系及不一致的设计环境。6. 2.2协同工作系统应设计产品的市场分析、设计、制造、销售、采购和服务等各方面人员的参与,应为各参与方提供协商平台,并应负责解决设计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合作等问题。7. 2.3协同工作系统应充分重视设计过程中的并行性,对协同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历史进行管理。8. 2.4协同工作系统应快速响
22、应设计过程的变化,并应满足协同设计过程对知识资源的需求。5.3协同设计系统5.3.1协同设计系统应为具体设计任务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支持,应包括知识查询、知识服务、设计个体快速定位及设计问题的解决等模块。5.3.2协同设计系统应建立统一的设计标准,包括图层、颜色、线型、打印样式等模块。5.3.3协同设计系统应提供所有设计专业人员一个统一进行设计的平台,及时沟通错、漏、碰、缺,实现所有图纸信息元的单一性,实现多处修改自动修改。5.3.4规范化管理应包括进度管理、设计文件统一管理、人员负荷管理、审批流程管理、自动批量打印、分类归档等模块。5.4协同设计流程5.4.1 协同设计应采取平台式的方式进行管理
23、,整个设计团队应通过互联网进行协同工作。【条文说明】设计工作可在单机上进行,设计结果上传服务器,由协同设计系统将变更告知设计团队其他人,实现设计过程的自动化和专业化。5.4.2 协同设计系统应通过管理和更改设计团队的人员组织实现协同工作管理。【条文说明】设计团队中的每个设计人员会被授予不同的权限,团队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协同工作的要求认识自身责任,快速熟悉工作流程。管理者可掌握和控制整个设计过程。5.4.3 应在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工程设计成员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互帮互助等功能以及面向对象的工程设计可视化效果。【条文说明】设置公共资源提取、互提条件、警醒机制、系统信息、信使交流和项目漫游等功能。5.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智能 建造 建筑工业化 协同 管理 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1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