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docx
《青岛市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青岛市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3-2030年)(征求意见稿)第*发展基础、发展现(一)示范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二)产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三)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四)扶持政策体系日益完善.LJ11W/j.-、4I1lT,1l、才日JQJjxj*、四、总体布局llA.一、推动新型储能融合发展(一)大力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二)有序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三)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四)推进源网荷储智协同发展-.1.1.1.1.2.2.3.5.7.7.7.8.9.10.10.10.11.12.12二、加快新型储能多元示范14(一)加快多元化技术应用14(二)鼓励多场景项目示范14三、构建新型储能创新
2、体系15(一)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15(二)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16(三)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17四、提升新型储能产业能级18(一)完善储能产业发展链条18(二)放大储能产业集聚效应19(三)健全企业梯次培育体系21五、加强新型储能安全管理22(一)落实安全技术标准22(二)加强消防安全工作23(三)健全安全管理机制23六、促进新型储能规范发展24(一)优化项目管理机制24(二)加强标准制定应用25(三)强化政策引导支持25七、健全新型储能市场机制27(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27(二)创新商业发展模式27(三)鼓励电力市场交易28第四章保障措施30一、加强组织领导30二、强化统筹协调30三、完善
3、要素保障30四、严格监督管理31Z-A刖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型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中可在源、网、荷“三侧协同”发力的关键性变量,具备建设周期短、调节速度快、运行效率高、技术路线多元等优势,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于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催生能源产业新业态,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动新型储能示范应用和规模化发展,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消纳,努力构建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发展需求的新型电力系统,根据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
4、、“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22)209号)、关于开展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鲁发改能源2021)254号)及青岛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青政办字2021)78号)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22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抽汽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当前,新型储能整体处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阶段。近年来,我市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上具有一定优势,在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
5、设、商业模式拓展、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均开展了有益探索。(一)示范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近年来,我市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储能试点,在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火力发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上均进行了创新探索,示范成效初步显现。中德生态园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成功实现风、光、气、储、地热等多种分布式能源高效互联,构建了智慧能源城市新型综合供能系统,顺利入选国家“零碳园区优秀案例二大唐黄岛发电、大唐益和、联特云储、云融能源等储能电站成功入选山东省储能示范项目,有力促进全市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安信电投光伏发电、上上农业光伏发电、柘埠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项目建成并网,有效提
6、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二)产业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依托优势企业和资源禀赋,加快培育和延伸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截至2022年底,全市基本形成覆盖上游电池材料及储能电池生产、中游储能系统集成、下游储能产品应用、末端产品循环利用等领域的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链主企业加快成长,青岛能蜂电气居全国用户侧储能细分行业首位,其主要产品分布式智慧储能设备创“六项全球第一二特来电充电终端数量约占全国40%,成为国内最大的充电服务微网运营商,其“光储充放检一体化”产品体系正有序推进全球布局。近年来,得益于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电化学储能技术加快迭代,锂电池相关生产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依托重点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能蜂
7、电气智慧储能国际创新产业园、上合特来电虚拟电厂总部基地、城阳区储能产业园等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三)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发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优势,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新型储能装备技术实现升级。山东能源研究院着力建设先进储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功能实验室,致力打造全国顶级的储能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发平台,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山东科技大学依托现有学科专业和科研平台,联合山东省能源局、中国三峡新能源等多家单位,成功组建省内首个“储能技术学院”,聚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储能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为全市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雄厚科技人才基础。(四)扶持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为推
8、动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2021年,我省出台关于开展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推进首批装机规模50万千瓦左右的示范项目建设,并明确重点培育青岛等5个地市打造储能产业基地,为我市新型储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22年,山东省新型储能工程发展行动方案印发实施,明确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左右,支持青岛建设储能示范城市。同年,我市印发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氢能储能产业链列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二、面临形势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加速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为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新型储能成
9、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既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保障,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新兴产业。发展新型储能对于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催生能源新业态、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为新型储能发展创造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新型储能已成为构建具有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解决
10、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支撑。宏观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新型储能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强化新型储能发展顶层设计,相继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从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技术进步、完善体制机制、规范行业管理等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我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新型储能应用水平。为贯彻国家决策部署,我省出台关于开展储能示范应用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我省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加快项目示
11、范应用,将新能源并网消纳与储能配备直接关联,依托电力现货市场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创新技术不断突破为新型储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迅猛,近十年能量密度提高了一倍以上,系统成本呈大幅下降趋势。目前,锂电池储能系统初步具备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条件。全锐液流、铁辂液流电池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全性能较高。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得到示范应用,为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飞轮储能、电磁储能、氢(氨)储能、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创新储能技术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当前,各类储能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加快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对新型储能提出迫切需求。
12、截至2022年底,我市电力装机规模达到800万千瓦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43%以上,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压力愈加凸显。“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计划,预计到2025年我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500万千瓦以上。由于新能源发电的高比例接入,电力系统调峰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亟需加快发展新型储能,作为灵活性资源削峰填谷,平抑新能源并网波动,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同时,我市正着力打造“虚拟电厂+储能”示范城市,未来工商业、交通、充电网、微电网等领域储能应用场景广阔。振兴实体经济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建设新时代社
13、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强调要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将“氢能与储能”列入“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印发实施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氢能储能产业链列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研究设立专业园区,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我市“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战略优势叠加,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三、存在问题一是技术和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大多数新型储能技术处于应用示范或规模化推广起步阶段。锂电池技术相对成熟,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飞轮、超导、超级电容、固态电池、氢储能等新型储能尚处于研发试验示范阶段。此
14、外,现有新型储能技术经济性不高,尚不能满足大规模商业应用要求。二是相关扶持政策还需统筹。储能项目建设和运营成本有待市场化疏导,“新能源+储能”、独立储能等建设模式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尚需完善,调度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社会资本对新型储能投资仍处于观望状态,稳定、可持续的投资收益机制尚未建立。三是安全风险防范仍需加强。新型储能特别是电化学储能具有易燃、易爆特征,随着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提高,长期运行发生事故的危险性也将增大。据统计,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已发生多起较为严重的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影响新型储能加快推广。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15、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新要求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紧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综合效率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统筹电力需求、电网需要与产业发展,积极开创技术、市场、政策多轮驱动良好局面,以稳中求进的思路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我市在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重要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
16、科学布局。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促进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各环节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鼓励结合源、网、荷不同需求探索储能多元化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优化新型储能建设布局,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创新引领,示范先行。坚持技术多元、场景多元、投资多元,开展各类型大容量、高效率、高可靠性储能技术创新示范。推动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地区先行先试。推动新型储能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成本下降,支撑新型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市场主导、政策驱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政策引导,用好电力市场化改革政策红利,加大绿色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扶持力度,探索建立由源网荷
17、共担的储能发展机制,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储能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规范管理、保障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压实安全责任,完善新型储能项目管理程序,加强新型储能安全风险防范,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监测、评估体系,强化新型储能全寿命周期安全监管,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全过程安全。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初步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全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日趋完备,逐步培育完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在源、网、荷侧应用场景建设一批多元化新型储能项目,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万千瓦左右,有效提升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稳定水
18、平。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基地,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达100万千瓦左右,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有力支撑我市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四、总体布局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鼓励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示范,促进新型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我市新型储能“一极、一链、一带、两区“产学研用全方位发展格局:即以城阳区为核心培育“产业引领增长极“;以上合示范区、崂山区为链接点,
19、锻造“产业提质升级示范链”;依托西海岸新区高校圈、崂山区高校圈,打造“新型储能科技创新示范带”;以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新能源集中开发区域为中心,加快构建“大规模综合应用示范区”;以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为重点,逐步建设“产业育成和多元应用示范区二第三章重点任务一、推动新型储能融合发展(一)大力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1.积极推进新能源配套储能建设。充分结合电力系统运行和新能源开发需求,在西海岸新区、即墨区等新能源富集地区,积极推广“新能源+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项目,促进储能与新能源发电深度融合,通过储能协同优化运行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以西海岸新区、即墨区为中心,统筹深远海海上风电、海上光伏
20、等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探索研究新型储能配置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鼓励就近布局独立储能电站,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消纳,加快构建新型储能大规模综合应用示范区。2,创新新型储能高效发展模式。立足资源禀赋条件,统筹各类电源规划、建设、运营,通过“风光(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多能互补项目示范。新增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照不低于10%比例配建或租赁储能设施,连续充电时间不低于2小时,并按我市新能源并网需求适时调整。在海岛等地区,鼓励通过新型储能支撑光伏、风电开发,满足当地用能需求。配建的新型储能应与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步建设、同步投产。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
21、设运营共享储能设施,鼓励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租赁共享储能设施,租赁容量视同配建储能容量。鼓励有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制氢设备,制氢装机运行容量视同配建储能容量。鼓励已并网的新能源项目增配或购买新型储能调峰能力,提高存量新能源项目的电力系统友好性,进一步增强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3.推动常规电源与储能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煤电、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发电联合调度运行,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调发展。鼓励华电青岛发电、大唐黄岛发电、华能青岛热电等大型燃煤电厂合理配置新型储能,优化提升常规电源调频性能和运行特性。在调峰需求大的区域合理布局大型燃机+储能项目,满足电力系统不同时间维度的调峰调频需求,提高
22、系统灵活性和可靠性。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或风光储设施。(二)有序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科学配置电网关键节点或区域新型储能,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在大规模新能源汇集、调峰调频困难或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统筹布局新型储能,积极发挥独立储能在电力运行中顶峰、调峰、调频、爬坡、系统备用等综合作用,有序推进黄岛大唐益和、莱西联特云储、城阳云融能源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高效消纳。探索在用电负荷增速较快、输变电项目建设难度大的地区建设新型储能,延缓或替代输变电设施改造,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围绕保障重点负荷需求,合理配置移动式
23、或固定式储能设施,提升应急供电保障能力。(三)灵活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1.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鼓励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换)电设施、电动汽车、工业园区、公路服务区等终端用户,促进形成“储能+”多元融合发展新场景。鼓励聚合利用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用户侧储能等分散式储能设施,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广智慧能源、虚拟电厂、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等多种商业模式。鼓励结合整县屋顶光伏开发、别墅区等场景,开展家庭光伏储能系统示范应用。2.提高新型储能应用综合效益。鼓励重要负荷用户开展储能建设,支持工业、通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市 新型 发展规划 2023 2030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2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