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电力需求侧灵活性系列:工业灵活性潜力及发展现状报告.docx
《2023电力需求侧灵活性系列:工业灵活性潜力及发展现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电力需求侧灵活性系列:工业灵活性潜力及发展现状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电力需求侧灵活性系列:工业灵活性潜力及发展现状报告/2023.09目录前言4一、工业需求侧灵活性含义及其发展历程61.1 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亟待需求侧灵活性发挥重要作用61.2 需求侧灵活性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61 .2.1需求侧灵活性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辨析.62 .2.2我国需求侧管理发展历程71.3 工业是需求侧灵活性的重要潜力来源81.4 本报告研究目的10二、工业需求侧灵活性的主要来源及其潜力111.1 工业负荷的基本分类111.2 不同工业进行负荷调节的方式121.3 典型I:业需求侧灵活性来源及其潜力13三、全球工业需求侧灵活性探索与实践151.4 全球工业需求侧灵活性实践153
2、. 2中国工业需求侧灵活性虫践17四需求侧灵活性挑战与工作展望203.1 工业需求侧灵活性发展面临的挑战204. 1.1技术限制挑战205. 1.2经济和市场监管挑战206. 1.3企业管理挑战214.2推动工业需求侧灵活性的近期工作展望.21参考文献22刖百电力行业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约40%,推动电力生产零碳化和终端用能电气化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加速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终端用能电气化是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关键减排手段,这将进一步提高对零碳电力供应的需求。2022年,全球电力供应中仍超过60%来自化石能源,零碳电力系统的构建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零碳电力系统会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
3、重不哨定性,这将带来更高的系统灵活性需求以满足电力平衡、实现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消纳。在供给侧,以风电、光伏、水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呈现明显的间歇性或季节性特点;在需求侧,电力负荷的波动性也伴履终端电气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变得愈发强烈。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传统上发挥调节作用的煤电、气电等电源装机占比将持续下降,电力系统需要更多的零碳灵活性资源来应对供需波动、实现从分钟到年度层面的电力电量平衡。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简称“方案”)指出,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从源、网、荷等多方面开发灵活性资源,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案
4、明确,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要“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其他行业的电气化进程,中国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需求侧灵活性价值也将愈发显著。落基山研究所在2022年发布的先立后破,迈向零碳电力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路径报告认为,需求侧弹性地参与供需平衡是新型电力系统的特性之一,实现需求侧的可观可控是提高系统灵活性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加强电力负荷管理、挖掘需求侧灵活性资源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迫切任务。从宏观看
5、,2015年至2022年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复合增长率达6.1%,最大用电负荷增速更高,年复合增长率为7.1%,负荷侧呈现出更大的波动性。从局部看,供需矛盾已经在部分地区凸显:2022年7、8月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有21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保供形势严峻。除了传统的夏季负荷高峰外,随着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华东、华中和南方区域负荷已呈现夏季和冬季双峰现象:2022年2月迎峰度冬期间,江西、湖南、四川、重庆、上海、贵州等地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平衡偏紧。可见,相比于电量平衡,电力负荷平衡的挑战更加严峻,亟需优化升级需求侧管理手段助力堤解供需矛盾。从现状来看,我国需求侧管理仍以有序
6、用电为主,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用户侧负荷调节技术储备不足、主动响应能力开发程度较低。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修订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首次新增需求响应章节,强调按照市场化、常态化、聚合化、可靠化方向推进需求响应工作,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同时明确有序用电与需求响应的边界、要求精细化开展有序用电工作。无论是精细化有序用电还是市场化需求响应,摸底用户负荷调节的技术可行性和建立可调节资源库都是必须的基础工作。在各类用户中,我国工业用户用电量达到57001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量占比高达65%,而且我国工业体系完整、负荷结构丰富,理论上具备较大的需求侧灵
7、活性挖掘潜力。此外,工业用户由于单体用电量大、沟通成本低等因素是当前有序用电实践中优先考虑的负荷资源。深入调研不同工业类别、不同企业间的负荷调节能力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方案。基于以上背景,落基山研究所需求侧灵活性系列报告首先将重点放在工业部门,本篇综述报告及后续的细分行业子报告将着重探讨开发工业需求侧灵活性的技术层面核心问题,即各类工业生产环节的负荷可调节潜力。本篇报告将立足中国工业需求侧灵活性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和实践,识别工业需求侧灵活性的主要来源和潜力,探讨工业需求侧灵活性开发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挑战,从而助力工业需求侧灵活性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工
8、业需求侧灵活性含义及其发展历程1.l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亟待需求侧灵活性发挥重要作用电力系统灵活性是指在一定经济成本约束下电力系统快速响应供需两侧大幅度功率与电能波动的能力。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迅速增加、发电比重快速增长。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T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二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2截至2022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在电力系统中装机占比29.6%,发电量占比13.7%。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的
9、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指出,要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推动新能源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并达到装机占比超过40%、发电量占比超过20%的目标,还要在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推动非化石能源发电逐步转变为装机主体和电量主体:。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阶段性目标层层推进,意味着未来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渗透率将继续快速提升,加剧电源侧出力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再叠加需求侧的波动性,电力系统未来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供需平衡挑战。因此,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亟待提升,以保障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电力系统灵活性的提升难以依靠单种技
10、术或单一路径实现,必须在电力系统的多个环节深挖潜力、共同发挥作用。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灵活性主要来自于灵活性改造后的煤电机组、常规水电、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气电机组等。其中,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率仍较低,十三五煤电灵活性改造实际完成不到6000万千瓦,而且爬坡速度较慢、启停时间较长、煤耗升高等问题也使得煤电机组无法成为理想的调节手段。常规水电具有明显的地域限制和季节性限制,其调节能力也受到流域内梯级调度、农业水利等影响。此外,发展气电受到国内气源不足的能源安全约束,抽水蓄能地域限制明显且建设周期较长,电化学储能也面临着调节时间较短、成本较高等问题。截至2022年底,具备快速调节能力的抽水蓄能、
11、电化学储能、燃气发电仅占电力系统总装机的6.6%0因此,仅靠发电侧灵活性无法满足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求。电网侧的灵活性也受到线路输电能力、区域协调、电力市场等多个因素影响,调整较为复杂。而需求侧的灵活性分布广泛,可快速响应电力供需变化、实现多时间尺度负荷调节,同时调用成本较低,在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开发需求侧灵活性成为了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迫切需求。1.2 需求侧灵活性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1.2.1 需求侧灵活性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辨析需求侧灵活性(Demand-SideFlexibility,DSF)通常是指电力用户可以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需求而调整自身用电行为的能力
12、,是电力需求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发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需求侧管理是指加强全社会用电管理,综合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措施,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在用电环节实施需求响应、节约用电、电能替代、绿色用电、智能用电、有序用电,推动电力系统安全降碳、提效降耗;其中,绿色用电要求需求侧提供灵活性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实现能源绿色转型:而智能用电则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用电技术的融合,来帮助电力用户挖掘满求侧灵活性资源。需求侧灵活性潜力主要通过需求响应的方式得以应用。需求响应(Demarld-SideResponse,DR)是指用户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需求自愿调整用电行为。通过
13、需求响应可以实现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区别于有序用电,用户需求响应是一种主动参与用电调整的行为,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灵活性以及需求响应之间的关系如图表1所示。图表1需求侧管理及需求侧灵活性的含义及分类需求侧管理促进绿色电力供需协同互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激发全社会绿电消费潜力引导电力用户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需求自愿调整用电行为在终端消费环节实施以电代操/油等措施,通过市场化、利能化等手段实现绿色用能替代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用电技术的融合应用,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智能化水平促进用户提高能效,实现用电环%电力电
14、量节约直接释放需求侧活性为用户进一步节约用能成本提高需求侧灵活性挖掘的电量基数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先进技术助力离求恻灵活性资源开发需求侧灵活性基于价格的响应基于激励的响应分时电价实时/动态电价尖峰电价等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削M货荷匏急需求响应辅助服务容量机制等资料来源:2023年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落基山研究所1.2.2我国需求侧管理发展历程自2011年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国开始着力推动市场化需求晌应、促进节能降耗、扩大绿电消费保障电力安全等需求侧管理实践。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需求侧管理和实施需求响应。
15、 2016年,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也明确提出开展工业领域的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印发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建设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通过制定工作指南等重点任务,组织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示范推广,全面提升工业领域用能效率和需求响应能力。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强调要总结推广需求响应试点经验,并提出了“建立需求响应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协调互动的经济激励机制。 2021年,由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促进中心奉头组织编制了电力需求侧管理通用规地第1部分:总
16、则电力需求侧管理通用规范第2部分:术语两项标准,由全国电力需求侧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进一步规范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标准。同年,国家能源局修订发布了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旨在扩大电力辅助服务新主体,丰富电力辅助服务新品种,完善用户分担共享新机制,健全市场形成价格新机制。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确立了工业资源的重要调节地位,文件提出要引导大工业负荷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鼓励电解铝、铁合金、多晶硅等电价敏感型高载能负荷改善生产工艺和流程,发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功能。 2023年5月,发改委等再出台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17、),明确提出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其中年度最大用电负荷峰谷差率超过40%的省份达到5%或以上;到2030年,形成规模化的实时需求响应能力,结合辅助服务市场、电能量市场交易可实现电网区域内可调节资源共享互济。图表2需求侧管理相关政策时间路线图发改委等G电力 需求侧管理办法工信部工业领域电 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切 “划(2016-2020)国家能源局电力 需求侧管理通用规范发改委等M “十四五”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文中央、IT川*夫.如:;;也H枷,发,笈等却j而一改革的2;脸见(修U版)卜J加娜笳理瓜见秘那资料来源:落基山研究所整理1.3 工业是需求侧灵活性的
18、重要潜力来源工业负荷基数大、调节潜力高,是电力系统需求侧灵活性挖掘的重要来源。电力需求侧用户主要包括工业、商业、居民住宅等部门而可参与需求响应的地围更为广泛,包括微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户恻源网荷储一体化聚合等新型负荷侧资源在各类用户中,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工业用户具有最高的电力消费占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图表3)O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工业用电量达至J57OO1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量占比高达66%,远超过商业及居民用户。伴随着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和部分工业通过电气化实现绿色低碳升级
19、,工业部门用电量将持续增加。除了用电量基数巨大外,我国工业负荷结构丰富,负荷可调节潜力巨大、可操作性高:根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调研分析,我国削峰潜力、康谷潜力排名前15的行业均属工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水泥、钢铁、铁合金、碳化硅、电解铝、电解镁等行业,同时以水泥、电解类、钢铁为代表的电价敏感型行业参与电力需求响应的收益显著。在组织管理方面,面向工业用户的单体沟通成本低,通过资源普查、可调节性评估等可以筛选出有限数量、高品质的工业需求响应资源,通过开展定向的、常态化的工业响应业务延伸,完成削峰填谷、新能源消纳等典型电网调节场景。图表3我国各类电力用户的用电量占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居民生活全社
20、会用电量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2,落基山研究所因此,开发工业需求侧灵活性对于保障我国电力系统稳定可靠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电力需求侧管理,但之前主要依靠计划调度模式。目前有序用电的优先级制定较为粗糙,工业企业负荷往往被强制性的拉闸限电,导致停工停产、造成经济损失,电力系统对工业负荷主动响应能力的挖掘尚不充分。近年来,伴随着碳达蜂碳中和、新型电力系统等目标的提出,实现需求侧的可观可控、弹性地参与电力平衡已成为电力系统的建设重点之一,已有多个省份开始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等实践试点。而且,信息技术发展与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工业需求侧灵活性的新一轮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与市场条
21、件。从技术角度而言,随着能源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工业企业逐步形成“感知-传输-计算-控制”一体化的独特优势,全面赋能工业精益生产的同时,也为节能降碳、参与电网互动间接赋能。比如钢铁行业提出了“超级自动化、极致柔性”、“极致能效”等行业发展目标。随着工业互联网与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深入推进及融合,基于模型和数据联合驱动的方法将充分考虑生产运行过程中电参数和非电参数的相合关系,通过实际生产、安全和经济等约束的等价边界量化,可实现实际生产工况中柔性负荷的解相,实现温控类、电解类、球磨类、广义储能类等可调节负荷资源的时空特性精准挖掘。从市场角度而言,随着电力市场建设的逐步完善,需求侧资源也被赋予更重要的市场
22、主体地位。根据2023年发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电网企业将加快构建可用、可控的需求响应资源库,符合电力市场准入要求的需求响应各类主体可常态化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支持需求响应主体纳入容量机制范围,建立并完善与电力市场衔接的需求响应价格机制。这意味着工业企业不仅可以通过移峰填谷、优化用电行为在电能量市场节约用电成本,还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负荷聚合商、售电公司、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主动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容量机制、需求响应机制来维护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现有的需求响应资金主要是源于财政专项资金、省间可再生能源交易差价盈余、季节性尖峰电价、可再生能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电力 需求 灵活性 系列 工业 潜力 发展 现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23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