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核酸的结构.ppt
《第13章核酸的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核酸的结构.ppt(9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元素组成,主要元素组成:C、H、O、N、P(911%),与蛋白质比较,核酸一般不含S,而P的含量较为稳定,占9-11%。,二、基本构成单位:核苷酸(nucleotide),核苷酸由戊糖、磷酸和含氮碱三部分构成,第13章 核酸的结构,一、核苷酸(一)碱基,(1)嘧啶碱(pyrimidine,Py),(2)嘌呤碱(purine,Pu),其它嘌呤(核酸的代谢产物):黄嘌呤、次黄嘌呤、尿酸等,稀有碱基,大多出现在tRNA中 次黄嘌呤(I)二氢尿嘧啶(D)假尿嘧啶()5-甲基胞嘧啶(m5C)1-甲基腺嘌呤(m1A)N6-N6甲基腺嘌呤(m26A),胺式亚胺式互变异构,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碱基的结构特
2、征,嘌呤碱和嘧啶碱分子中都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在紫外区有吸收(260 nm左右)。,组成核酸的戊糖,组成核酸的戊糖有两种:,(二)核苷 nucleoside,糖与碱基之间以 C-N键,称为 N-糖苷键 嘌呤核苷:糖C1-N9 碱,嘧啶核苷:糖C1-N1碱,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核苷(脱氧核苷),次黄苷,脱氧核糖核苷,2修饰核苷(modified nucleoside):也称稀有核苷(minor nucleoside),修饰核苷包括三种情况:(1)由修饰碱基和糖组成的核苷(2)由非修饰碱基和2-O-甲基核糖组成的核苷(3)由碱基与糖连接方式特殊的核苷,稀有核苷酸,修饰成分,核酸中
3、也存在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碱基。稀有碱基的种类很多,大部分是上述碱基的甲基化产物。,“稀有核苷”是由“稀有碱基”所生成的核苷,假尿苷()1,C5-糖苷键,还有一些核苷,它们的碱基不是嘌呤环,但可把它们看作是鸟苷的衍生物,如Y核苷、Q核苷。,取代基用下列小写英文字母表示:,核苷酸:AMP,GMP,UMP,CMP脱氧核苷酸:dAMP,dGMP,dTMP,dCMP,核苷酸,2,3,5一核糖核苷酸,(2-AMP),(3-AMP),(5-AMP),3,5一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adenosine 3-monphosphate(3-dAMP),Deoxyadenosine 5-monphosphate(5
4、-dAMP),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体内重要的游离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含核苷酸的生物活性物质:NAD+、NADP+、CoA-SH、FAD 等都含有 AMP,多磷酸核苷酸:NMP,NDP,NTP,环化核苷酸:cAMP,cGMP,AMP,cAMP,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细胞信号传递。,第二节核酸的共价结构一、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由于核苷酸间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所以也称为碱基序列。,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通过 3,5 磷酸二酯键连接。,碱基序列从左到右表示5 3,a位,b位,5PAPCPGPCPTPGPTPA 3 或 5 ACGCTG
5、TA 3,一级结构表示方法,竖线式,文字式,(一)DNA的一级结构,指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直线形或环形无分支多聚体。生物的遗传特征:基因:指DNA分子中最小的功能单位。基因组:某生物体所含全部基因。大小表示:如108 bp 真核生物DNA存在有三类核苷酸序列:高度重复、中度重复和单一序列。,碱基组成分析Chargaff 规则:A=T;G C,碱基的理化数据分析:A-T、G-C以氢键配对较合理,DNA纤维的X-线衍射图谱分析,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背景,DNA的高级结构,一.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二、DNA的空间结构,(一)DNA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1、碱
6、基组成规则(Chargaff规则),A=T,G=C;A+G=T+C(嘌呤与嘧啶的总数相等),有种属特异性,无组织、器官特异性,不受年龄、营养、性别及其他环境等影响,DNA分子由两条DNA单链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是分子中两条DNA单链之间基团相互识别和作用的结果。双螺旋结构是DNA二级结构的最基本形式。,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double helix model,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1)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端3端,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端5端。,(2)嘌
7、呤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3)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即螺旋旋转一圈的高度)为3.4 nm。,(4)维持两条DNA链相互结合的力是链间碱基对形成的氢键。碱基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A与T结合,G与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5)螺旋表面形成大沟(major groove)及小沟(minor groove)
8、,彼此相间排列。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6)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二)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double helix model),1、Wats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1)反平行双链:脱氧核糖-磷酸骨架位于外侧,碱基对位于内侧,(2)碱基互补配对:AT配对(两个氢键),GC配对(三个氢键);碱基对平面垂直纵轴,(3)右手双螺旋:螺距为3.4 nm,直径为2.0 nm,10bp/圈,(4)表面功能区: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5)维持结构稳定的力量: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
9、碱基堆积力维持螺旋纵向稳定,3、其他螺旋形式,Z-DNA(左手双螺旋)A-DNA,稳定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为氢键、碱基堆积力(疏水作用)和环境中正离子的作用。,双螺旋分子中糖分子与纵轴平行,与碱基平面垂直。,碱基的配对使得双螺旋DNA分子在复制时以半保留的形式进行,(三)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不同类型(受环境影响而改变)主要有三种,分别命名为A、B 和 C型。其中 B 型与Watson-Crick提出的模型一致,A和 C 型在低相对湿度的条件下形成,它们的螺距都比B型要短,A型DNA的结构与DNA和RNA的杂合链相似。Z型 DNA(新发现)首先在富含GC的DNA短片段中发现,后用抗体证明天然DN
10、A中也有,它是一种左手螺旋,在细胞中可能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二级结构因环境条件而改变几种DNA钠盐,A-DNA:相对湿度75%每周11个核苷酸对,粗短,Z-DNA:左手螺旋每周12个核苷酸对,细长,B-DNA:相对湿度92%每周10.4个核苷酸对,A.Rich在研究d(CGCGCGCG)寡聚体的结构时,发现它为左手螺旋,称为ZDNA。天然BDNA和ZDNA可相互转变。,(四)DNA分子的三螺旋结构(H-DNA)在DNA分子中,镜像重复序列可以回折,形成三螺旋结构。三螺旋结构配对方式必须符合Hoogsteen配对模型:A或T与A=T配对中的A配对;G或C与G=C碱基对中的G配对,C必须质子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核酸 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2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