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ppt
《第13章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ppt(9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三章 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13.1概述 13.2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及含氧酸强度的判断13.3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13.4 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13.5 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溶解性13.6 含氧酸盐的水解13.7 含氧酸盐的水合物,重点:重要含氧酸及其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方程式。氢氧化物酸碱及ROH经验规则,鲍林规则判断氧化物水化物酸碱性及含氧酸强度。含氧酸及其盐的某些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性:酸强度、溶解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等。难点:卤素含氧酸、硝酸、磷酸、硫酸、硼酸的结构,对含氧酸及其盐主要性质的理论分析。,13.1概述,氧化物的水合物通常可用简化通式R
2、(OH)x表示,其中x为R的氧化态。酸的化学式通常将氢写在前面,例如硼酸(boric acid)H3BO3。这种氧化物的水合物习惯上称为含氧酸,它的盐称为含氧酸盐,含氧酸的对应氧化物称为含氧酸的酸酐。由于常见含氧酸中H原子和O原子的数目往往不相同,如H2SO4、HNO3、HClO4等,所以含氧酸一般写为HxROy,R又称为成酸元素或中心原子。碱的化学式一般将金属列在前面写成氢氧化物的形式,例如氢氧化钪Sc(OH)3。,13.1.1含氧酸的类型,1.简单含氧酸,许多常见简单含氧酸的分子,可看作由一分子酸酐与水分子组成。例如:H2SO4 SO3H2O;H2CO3 CO2H2O,除A和B族外,中心原
3、子相同氧化态不同的简单含氧酸,按氧化态高低可分为正、亚、次酸等类型。其中,氧化态最高、最常见的酸称为正某酸。其余依次为亚某酸、次某酸.例:正硫酸H2SO4,亚硫酸 H2SO3.正磷酸H3PO4,亚磷酸H3PO3,次磷酸H3PO2,中心原子为A或B族元素的简单含氧酸,按氧化态高低依次分为高、正、亚、次酸等类型,高氯酸HClO4、(正)氯酸 HClO3、亚氯酸 HClO2、次氯酸 HClO;高锰酸HMnO4、锰酸H2MnO4。,根据组成及结构的不同,可将含氧酸分为“原”、“偏”、“连”、“过”酸、取代酸及聚合酸等类型,其中原酸和偏酸可归入“简单含氧酸”之列。,原酸:中心原子氧化态与羟基(hydro
4、xy)数相同的含氧酸。原硫酸H6SO6、原硅酸H4SiO4偏酸:一分子正酸内脱去尽可能多的水分子后形成的酸 H3PO4 HPO3+H2O(正磷酸)(偏磷酸)H3BO3 HBO2+H2O(正硼酸)(偏硼酸)H6TeO6 H2TeO4+2H2O(正碲酸)(偏碲酸),2.其它含氧酸,取代酸:氧原子被其它原子部分取代的含氧酸。如硫酸中一个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后为硫代硫酸 H2S2O3;当全部氧原子均被硫原子取代时则为硫代某酸,如硫代亚砷酸H3AsS3,硫代砷酸连酸:中心原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且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含氧酸,如连四硫H2S4O6,连多硫酸 H2SxO6(x=36),连二亚硫酸H2S2O4;过酸:
5、含有过氧基 OO 的含氧酸。如过一硫酸H2SO5,过二硫酸 H2S2O8,H2S2O8.,聚合酸:也称为多酸,可视为两个或更多的简单含氧酸分子脱水后形成的酸。两个含氧酸分子脱水后形成的多酸称为焦酸或重酸。例如 2 H2SO4 H2SO7+H2O(焦硫酸)2 H2CrO4 H2Cr2O7+H2O(铬酸)(重铬酸),13.1.2简单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1.只具单键的含氧酸:O原子数=H原子数,具对称几何结构 HXO H3BO3 H3AsO3,HOCl,2.具一般双键的含氧酸:O原子数大于H原子数,只限于二周期的C、N、成酸元素(因其只有S、P轨道),成键数4。HNO2 H2CO3,3.具大键的含氧
6、酸及其盐:,NO3-,HNO3 及 NO3-的结构,HNO3,四.具p-d配键的含氧酸及其盐:HXO2 HXO3 HXO4(X=Cl、Br、I);H2SO4 H3PO4 因其含d轨道,H3PO4的成键过程,自旋归并,磷酸分子的结构,磷酸及其盐均由单一的磷氧四面体构成,13.1.3其它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1.连酸、过酸、取代酸及其盐,以硫的含氧酸为例,说明这些酸的结构情况及存在形式:,2.聚合酸(多酸)多酸的分子:可看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酸酐分子形成的酸,酸酐相同的多酸称为同多酸。多硅酸H2ySixO2x+y(xSiO2yH2O,x2,y1)焦硫酸H2S2O7(2SO3H2O)其对应盐如:焦硅酸
7、钠Na6Si2O7(3Na2O2SiO2)焦硫酸钠 Na2S2O7(Na2O2SO3)同多酸(isopolyacid):一般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含氧酸分子脱水聚合而成。,杂多酸(heteropolyacid):即酸酐不同的多酸,其对应的盐称为杂多酸盐。例如钼磷酸(phosphomolibdic acid)H3P(Mo12O40)即为杂多酸。,在含有硝酸的水溶液中,将过量的钼酸铵(NH4)2MoO4与PO43-混合后加热,可析出钼磷酸铵(ammonium phosphomolybdate)的黄色沉淀:,此反应被用于鉴定PO43-或MoO42-,钼磷酸铵即为钼磷酸的对应杂多酸盐。,钼磷酸铵,1
8、3.2含氧酸及其盐的制备,1.催化氧化法 该法的主要特点是在氧化流程中使用催化剂来加快反应速率。如氨氧化法制硝酸:,2.歧化法如无隔膜电解法制氯酸钾,3.电解法 如工业制备高锰酸钾:,4.高温共熔法 如:,5.脱水缩聚法 多酸及其盐多用此法制取。如制取多聚偏磷酸钠(格氏盐),X=20100,6.沉淀法、超重力沉淀法及其它,沉淀法,低温合成法,13.3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及含氧酸强度的判断,13.3.1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氧化物水合物酸碱性强弱变化的一般规律是:1.周期系中,各主族元素最高氧化态氧化物的水合物,同周期从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同族从上至下酸性减弱,碱性增强。例如第三周期氧化物
9、的水合物,其中,HClO4是迄今已知最强的无机酸;而H2SO4则是最强的二元酸,H3PO4则为三元中强酸,硅酸H2SiO3为二元弱酸;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Mg(OH)2是中强碱,NaOH则为强碱。,硫酸、硝酸是化学工业中的三大强酸之一(即“三酸”,另一强酸为盐酸),而化学工业中的所谓“两碱”,则指的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两种强碱,例如同一主族元素氧化物的水合物,副族元素氧化物的水合物变化趋势大致与主族相同。以第四周期d区元素最高氧化态氧化物的水合物为例:,同一副族,如B族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也大致与主族元素含氧酸酸性的变化规律相同:H2CrO4H2MoO4H2WO4,2.中心原子相同
10、而氧化态不同的氧化物水合物,一般氧化态较高者的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弱。,3.p区和d区金属元素的低氧化态(+3)氧化物的水合物多呈碱性。s区碱金属、碱土金属及B族元素的氢氧化物。p区某些金属元素的低氧化态氧化物的水合物也呈碱性.如TlOH的碱性与NaOH相近,Bi(OH)3则为一弱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的水合物,以及某些p区、d区金属高氧化态氧化物的水合物,如正锡酸H4SnO4、铬酸H2CrO4等,具有酸性。,两性氢氧化物主要有,H3AsO3、H2TiO3、Sn(OH)4等属两性偏酸,Sn(OH)2、Pb(OH)2、Cu(OH)2、Ga(OH)3等属两性偏碱,Cr(OH)3+OH-Cr(OH)4(亮
11、绿),Sn(OH)2+2H+Sn2+2H2O Sn(OH)2+2OH-Sn(OH)42-,Cr(OH)3+3H+Cr3+3H2O(紫色),许多化学家对氧化物的水合物的酸碱性及含氧酸的强度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经验规则。,这些氧化物的水合物大多难溶于水。却可既溶于酸,又溶于碱,以及Al(OH)3、Zn(OH)2、Pb(OH)4、Cr(OH)3、Sn(OH)4、Sb(OH)3、MnO(OH)2等。,13.3.2 R-O-H规则,把氧化物的水合物R(OH)x中的R、O、H都简单地看作离子Rx+、O2及H+,则R(OH)x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可根据Rx+、H+与O2之间作用力的相对大小,按两
12、种方式进行:,ROH 酸式电离,产生H+ROH 碱式电离,产生OH,ROH按哪种方式电离,主要与Rx+吸引O2、排斥H+的能力,即Rx+的极化作用有关。,Rx+电荷越多,半径越小,则阳离子的极化作用越大。把两者结合来考虑,卡特雷奇提出“离子势”的概念。,用值来衡量阳离子Rx+极化作用的大小,并以此判断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在R(OH)x中,如Rx+的值较大,则Rx+吸引O2,排斥H+的能力就强,ROH呈酸式断裂;若Rx+的值较小,甚至比H+的值还小,则O2的电子云将偏向H+,使RO键极性增强,ROH呈碱式断裂。,因此,有人提出以 值作为判断R(OH)x酸碱性的定量标准:,ROH呈碱性,ROH呈
13、两性,ROH呈酸性,同周期从左至右,Rx+的电荷逐渐升高,半径依次减小,值则依次增大,氧化物水合物的碱性逐渐减弱,酸性则逐渐增强,第三周期R(OH)x的酸碱性,同一主族元素,Rx+的电荷相同,但从上至下R2+的半径增大,值减小,所以R(OH)2的碱性自上而下增强。,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的酸碱性,锰的不同价态氧化物的水合物,随着Mnx+的电荷增高,半径减小,值增大,Mn(OH)x的碱性依次减弱,而酸性则依次增强:,但ROH规则为经验规则,对两性氢氧化物Sn(OH)2、Zn(OH)2等无法解释。原因在于只考虑了羟基氧原子,没考虑非羟基氧原子对酸碱性的影响。,13.3.3 鲍林规则,鲍林在研究了含氧酸的
14、强度与其结构的关系之后,提出了两条经验规律,通常称为鲍林规则。,规则1:多元酸的分步电离常数Ka1、Ka2、Ka3 之比约为:Ka1Ka2Ka3=110-510-10,H3PO4 7.3210-3 6.2310-8 1.210-13H3PO3 3.710-2 2.110-7 H3AsO4 6.010-3 1.710-87 5.110-12H2SO3 1.310-2 6.210-8,规则2:含氧酸的化学式HxROy也可以写成 ROyx(OH)x,其中yx为非羟基氧原子数。鲍林认为,含氧酸的强度与非羟基氧原子数(yx)有关:,(1)(yx)=0 含氧酸为弱酸 K a1=10-8 10-11例如:H
15、ClO HBrO H3BO3 H3AsO3K a1 2.910-8 2.810-9 5.810-10 5.210-10(2)(yx)=1 含氧酸为中强酸 Ka1=10-2 10-4例如:HNO2 H3PO4 H2SO3 H3AsO4K a1 7.210-4 7.610-3 1.310-2 2.510-4,(3)(yx)=2 含氧酸为强酸 Ka1=10-1 103例如:HClO3 HNO3 H2SO4 H2SeO4 K a1 103 103 103 103(4)(yx)=3 含氧酸为极强酸 Ka1 大于108例如:HClO4(目前已知最强无机酸)HBrO4K a1 108,显然,非羟基氧原子的数
16、目越多,含氧酸的酸性越强。例如酸性的强弱顺序为:HClO4HClO3HClO2HClOHClO4H2SO4H3PO4H4SiO4H2SO4H2SO3,多酸的酸性强于相应的简单酸,如H4P2O7H3PO4。同一元素的含氧酸聚合程度越大,酸性越强。,由可推断分子结构如实验表明亚磷酸H3PO3为中强酸,即(yx)=1因此结构应为:,而非,由于影响含氧酸强度的因素很多,所以鲍林规则也有局限性:如H2CO3其结构为,(yx)=1,但实验表明为弱酸。,次磷酸H3PO2为中强酸,即(yx)=1,因此结构应为:,而非,顺便指出,硼酸从表面看似乎应是一个三元弱酸,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一元弱酸。因为在H3BO3水溶液
17、中存在如下反应:H3BO3+H2O=B(OH)4+H+;Ka=5.81010这也体现了H3BO3缺电子化合物的特征,13.4氢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13.4.1金属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1.ds区金属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多数金属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较好,但ds区元素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却较差。,CuOH、AgOH极不稳定,常温下即分解为相应的氧化物,Cu(OH)2、Zn(OH)2、Cd(OH)2受热易脱水,变为CuO、ZnO及CdO,Hg(I)、Hg(II)的氢氧化物在室温下均不存在,(黄色),IB、IIB族金属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较差,很大程度上与这些金属离子的极化力及变形性有关。这些金属
18、离子多属18电子构型,极化力强,变形性也大,与OH-间的离子极化作用大,易于夺取O2-形成相应的氧化物,从而使氢氧化物分解。,2 铁、钴、镍氢氧化物的氧化还原稳定性,铁、钴、镍均有氧化值为+2和+3的氢氧化物,其稳定性变化规律如下:,实际上,Fe(OH)2 从溶液中析出时,很快被空气中的氧氧化,变成灰绿色,最后成为红棕色的水合氧化铁;Co(OH)2在空气中缓慢地被氧化为棕色的Co(OH)3;Ni(OH)不和空气中的氧作用,只有在强碱溶液中被强氧化剂(如次氯酸钠、单质氯等)氧化。,13.4.2 含氧酸及其盐的热稳定性,与成酸元素种类、酸根的极化率以及金属阳离子极化力等均有关。,(1)短周期中中心
19、原子相同的含氧酸及其盐(金属离子相同),通常高氧化态比低氧化态的含氧酸及其盐的稳定性大。,对此规律的一般解释是:短周期中,当中心原子处于高氧化态时,孤电子对较少,甚至没有,分子内部的排斥力较小,所以较稳定;而低氧化态的含氧酸,孤电子对则较多,分子内斥力较大,所以稳定性很差,无论见光,受热均易分解。,卤素含氧酸根离子的结构图,(2)短周期中心原子不同的含氧酸及其盐(金属离子相同),其含氧酸稳定,对应的盐也越稳定;反之,含氧酸不稳定,对应的盐也不稳定:,稳定性H2SO4H2CO3 则 Ca3(SO4)2CaCO3 MnSO4MnCO3,某些碳酸盐和硫酸盐的热分解温度,所有硫酸盐均比其金属离子相同的
20、碳酸盐的热稳定性强.,例如热分解温度:,对此规律的一般解释是:,(3)含氧酸及其金属离子相同的正盐及酸式盐热稳定性的关系是:正盐酸式盐含氧酸,离子极化理论认为,酸根的稳定性,取决于中心离子(如碳酸根中的C4+)氧的极化作用,极化作用越强,中心离子与氧之间的化学键的共价成份越强,酸根越稳定。但在酸和对应的盐中,氢和金属离子对氧也有极化作用,这种极化的方向与中心离子的极化方向相反,称为反极化作用,反极化作用使酸根中的R-O键削弱。反极化作用越强,使酸根中的化学键越弱,越容易分解。由于氢离子的半径很小,反极化作用最强,因此稳定性最差;在酸式盐中氢离子比酸少,稳定性比酸高;正盐中无氢离子,反极化作用最
21、小,因而稳定性最高。,在酸式盐中,H+取代了极化力较弱的金属离子(如Na+)后,由于H+比金属离子对酸根的反极化作用强,所以使酸根中的R-O键削弱。导致酸式盐比正盐容易分解。不难理解,当酸式盐中的金属离子(如Na+)全被H+取代,形成含氧酸,如H2CO3时,H2CO3的稳定性就比NaHCO3更差。,阳离子对 的反极化作用图,一般分析认为,含氧酸盐的rH越高,分解时的rS越低,其分解温度也越高。,热分解温度,估算出Na2CO3和NaHCO3的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163K(实测为2073K)及389K(实测为443K)。显然,碳酸钠的热稳定性远远超过碳酸氢钠,(4)含氧酸根相同而金属离子不同的含氧酸
22、盐,其热稳定性大小的顺序一般为:,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过渡金属盐铵盐,这与阳离子的极化力有关。一般认为,含氧酸根相同而金属离子不同的含氧酸盐,其阳离子的极化力越大,金属离子对阴离子的反极化作用也逐渐增强,而含氧酸盐的 rHm则依次减小,其热稳定性逐渐降低。,(5)代酸、过酸、连酸的稳定性一般都比较差,受热或常温下易分解.,黄色,以上两个反应均可用于鉴定,硫代酸与硫代硫酸一样,稳定性较差,常温下易分解:,黄色,黄色,硫代酸稳定性差的原因大概与硫代酸根中S2的半径比O2大,变形性较强有关,这样就使得H+对硫代酸根的反极化作用更强,易于夺取S2形成H2S及硫化物,导致硫代酸分解。,(6)某些较弱的含氧
23、酸的稳定性较差,易脱水形成多酸或酸酐。,第三周期含氧酸及其盐缩聚反应的难易程度是:硅酸磷酸硫酸高氯酸,(7)碱土金属含氧酸盐的稳定性随着阳离子半径增大而增强。,由于阳离子的电荷相同,而半径却逐渐增大,因此阳离子的极化力逐渐降低,对含氧酸根的反极化作用依次减弱,rH分解增加,碱土金属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则逐渐增强。,13.4.3 含氧酸及其盐热分解反应的类型,(1)分解成氧化物或酸与碱的反应,H2SO3及HNO2均极不稳定,常温下即分解为氧化物及水。例如在亚硫酸盐中加酸发生下列反应:,生成的亚硫酸立即分解,放出刺激性气体SO2,即可鉴定SO3 2-,亚硝酸盐中加酸,生成的HNO2立即分解为蓝色N2
24、O3及H2O,N2O3又迅即分解为NO2及NO,水溶液的蓝色褪去,气相出现NO2的红棕色,从而鉴定NO2-。,铵盐的热稳定性通常很差,(NH4)2SO4 NH3+NH4HSO4,(NH4)3PO4 3NH3+H3PO4,NH4Cl NH3+HCl(受冷又结合为NH4Cl颗粒),这类热分解的特点是没有电子转移,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无水含氧酸及其盐热分解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碳酸、亚硝酸、亚硫酸、硫代酸、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氧化态只有一种的金属硫酸盐、碳酸盐的热分解均属于这一类型。而硼酸、硅酸及其盐几乎不发生这种分解反应.,(2)缩聚反应,许多多元含氧酸及其酸式盐受热后,其阴离子会缩合脱水,再
25、聚合成多酸离子:,2NaHSO4 Na2S2O7+H2O,2Na2HPO4 Na4P2O7+H2O,而NaH2PO4受热失水分解后,在不同的温度下又聚合成一系列偏酸盐的多聚体:,NaH2PO4(NaPO3)2(NaPO3)3(NaPO3)6,当加热至973K后骤冷,可得到直链多磷酸盐的玻璃体,即所谓“格氏盐”:,xNaH2PO4(NaPO3)x+H2O x=20100,格氏盐可和硬水中的Ca2+、Mg2+生成可溶性配合物,使硬水软化,所以常用作软水剂和锅炉、管道的去垢剂。,加酸使溶液pH值减小,平衡右移,CrO42-缩聚为Cr2O72-;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加碱则平衡左移,Cr2O72-转变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氢氧化物 含氧酸 及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2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