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神经系统1.ppt
《第13章神经系统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神经系统1.ppt(7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正常人体学基础(下册),神经系统,第一节概述,神经系统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一方面控制、调节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使其彼此联系,相互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体;另一方面借助感受器,接受外界变化的刺激,迅速、准确地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从而使人体与外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因而神经系统在人体中起主导作用。,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两大部分。中枢部,是指脑和脊髓,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部,又称为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成份,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二、神经系统的区分,中枢部,周围部,二、神经系统常见结构(一)灰质和白质(二)神经核和
2、神经节(三)纤维束和神经,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皮质神经核,三、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一)神经元的功能特点 神经系统内大量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依靠其发出的长短不一的突起,尤其是轴突,形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传导具有下列特征: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二)突触与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 典型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2突触的传递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三)递质与受体 1、神经系统内的递质种类较多,主要可分为四类: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递质。,2、受体(1)胆
3、碱能受体 根据分布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两种类型。(2)肾上腺素受体 根据其作用可分为受体和受体。(四)反射及反射中枢 1.反射的概念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的相适应反应。,反射活动一般需有五个环节参与: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这五个环节构成了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2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和脑内,是反射弧的核心部位。,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外形:两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一、位置和外形,位置: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第一节 脊 髓,颈膨大,腰骶膨大,终丝,前正中裂 1后正中
4、沟 1前外侧沟 2后外侧沟 2,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6条沟:,脊髓圆锥终丝马尾 脊神经(31对)前根(运动)后根(感觉),第一胝神经,终丝,马尾,终丝,脊髓圆锥,后正中沟,前根,后根,(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组成。在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其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每侧灰质的前部为前角(柱);后部为后角(柱),它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前角,后角,中间带,中央管,前索,后索,外侧束,脊髓颈膨大,脊髓颈膨大,脊髓胸部,脊髓腰膨大,脊髓骶部,楔束,薄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第二节
5、脑,脑,端脑间脑小脑 脑干,(一)脑 干,1、外形组成 延 髓脑 桥中 脑,1、脑干的外形(1)腹侧面 延髓上宽下窄,前面有自脊髓延续的前正中裂,裂的两侧有一对纵行隆起,称锥体。锥体下端是锥体交叉,两者均由深面的锥体束纤维形成。延髓与脑桥之间有明显的沟称延髓脑桥沟。脑桥腹侧面的纵行浅沟,称基底沟。中脑两侧呈柱状隆起称大脑脚,两脚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2)背侧面 延髓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两个隆起,称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两者深面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延髓上部与脑桥共同形成菱形窝(第四脑室底)。中脑背侧面有两对隆起,上方的一对为上丘,下方的一对为下丘(脑干的外形)。,2脑干的内部结构 由灰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3 神经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2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