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免疫耐受.ppt
《第15章免疫耐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章免疫耐受.ppt(5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目的要求,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熟悉:熟悉免疫耐受形成机制:中枢耐受和外 周耐受了解:免疫耐受的形成和表现,免疫耐受与临 床医学的关系,INTRODUCTION,1、概念(definition):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是指已被耐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呈现特异性地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对其他抗原的刺激仍有免疫应答的能力。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
2、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免疫无应答,Non specific,specific,先天性(native):免疫缺陷,获得性(acquired):采取免疫抑制措施,免疫耐受,INTRODUCTION,特点:1、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即只对特定抗原 不应答,对不引起耐受的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应答。2、一般情况下,免疫耐受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整体功能。不同于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3、免疫耐受与正免疫应答均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INTRODUCTION,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直接原因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 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排除或不能被活化 或增殖分化障碍。诱生机制 免
3、疫系统未成熟,免疫 力减弱,抗原性状改变特异性 针对特异抗原 无,先天免疫缺损,X射线、免疫抑制药物,抗淋巴细胞抗体,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Owen的观察 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Ag所致的免疫耐受现象,胚胎期嵌合体形成耐受天然免疫耐受动物模型的发现,异卵双生的牛,免疫耐受有特异性,是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induced by Medawar,A,A,A,Artificial induct
4、ion of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in embryonic stage,Chimeras,后天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即非己抗原引起免疫耐受的条件/或原因)免疫耐受形成与Ag的性质有关,耐受原与免疫原性质刚刚相反 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CK及生长因子不适宜的Ag量、特殊的Ag表位及Ag表位的变异在胚胎发育期,并非所有自身应答细胞均被清除,这些未被清除的自身应答细胞以免疫耐受状态存在于末梢淋巴组织中,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 2、抗原类型 3、抗原免疫途径 4、抗原表位特点,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适宜的抗原量诱导应答
5、,不适宜的抗原量诱导耐受,p153,(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1、抗原剂量 低带耐受Low-Zone tolerance(T细胞耐受)高带耐受High-zone tolerance(T、B细胞耐受),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High and low dose tolerance,应用不同剂量进行初次免疫后,以1103人为单位的抗原进行二次免疫,显示低带及高带耐受,低带耐受与高带耐受主要特征比较,低带耐受,高带耐受,抗原量 小 大参与细胞 T T、B产生的速度 快 慢持续的时间 长 短抗原 TD-Ag 任何抗原,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差异,T细胞耐受,B细胞耐受,耐受原 TD-Ag TI
6、-Ag抗原剂量 小或大 大耐受形成的诱导 较短(24小时)较长(1-2周)耐受的持续 长(数月)短(数周)耐受的形成 较易 较难,(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2、抗原类型单体(monomer)可溶性分子量小高抗原表位密度。,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3、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腹腔肌肉皮下 口服易致局部粘膜免疫,诱导全身耐受,叫 耐受分离(Split tolerance)。,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4、抗原决定基的特点 耐受原表位(tolerogenic epitopes)诱导Ts(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例如:鸡卵溶菌酶(hen
7、egg lysosome,HEL)。HEL的N端表位诱导Ts 活化;C端表位诱导Th活化,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二)抗原变异与免疫耐受 变异的病毒抗原不仅使原有免疫力失效,亦会产生模拟抗原与特异性TCR、BCR 结合,但不能产生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三)单纯抗原反复刺激,诱导T细胞耐受,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二)抗原变异与免疫耐受(三)宿主因素年龄(免疫系统成熟性)(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遗传(动物种系)、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动物生理状态),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诱导免疫耐受形成
8、的条件:,1、抗原本身的理化性质抗原性质、抗原剂量、抗原免疫途径、抗原表位的特点2、宿主因素:免疫系统成熟性、动物种系 3、免疫抑制措施:全身淋巴组织照射(类似新生状态)抗淋巴细胞血清(anti-CD4/anti-CD8)环磷酰胺cylophosphoamide(非特异细胞周期药)环孢素cyclosporin、FK506,糖皮质激素等,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诱导胸腺和骨髓中克隆清除的自身抗原是普遍存在的自身抗原(Ubiquitous self-antigen)意义T、B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5 免疫 耐受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2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