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之道.docx
《【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之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之道.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之道用调查研究纠正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成功解决了前行途中的无数风雨、各种挑战,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性胜利。任弼时,湖南湘阴唐家桥(今属汨罗)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他用调查研究之“道”,推进了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乃至解放战争伟业!1940年3月260,任弼时从莫斯科经西安回到延安。回国后他参与书记处的工作,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之一。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2、,后成立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毛泽东任局长,任弼时为副局长。任弼时以身作则,围绕边区经济建设、机构改革、整风运动、解放区土地改革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其中,尤以通过调查研究纠正土改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为典型。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基本政策,是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性文献。这次会后,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土改运动。但由于会议对土改工作没有形成纲领性总结,没有制发划分阶级成分的文件,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侵犯中农利益、破坏民族工商业等错误。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
3、,就有50多家中农(甚至还有贫农)被错定为地主富农。有的地方特别加重了中农的公粮战勤负担。对中农利益的侵犯与对地主、富农的批斗纠合在一起,使得有的地方农村一时产生了混乱局面。若任其发展,必致土改失败。为了纠正土改工作中出现的“左”倾错误,任弼时对历史与现实做了周密的调查研究。他四处寻找1933年10月毛泽东起草的一个关于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的文件。1947年10月9日,任弼时专门致电中共晋绥分局转曾三:“请从你处所存文件中,查找苏区中央局所印发的有关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文件。如有,请经晋绥分局妥送此间。”10月26日,任弼时致电林伯渠,此间急需中央苏区颁发的怎样分析阶级的文件,“请嘱人查出并即派人送
4、给我们”。11月8日,任弼时起草中共中央致中共华东局、东北局、五台局、太行局电,要求各地将土改中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即如何确定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工人等的材料日内电告中央。电文发出不久,任弼时病了,移住到钱家河。他便利用养病的机会,对钱家河周围正在进行土改的村子进行调查,他访问农民,征求他们对土地的意见。同时,布置身边的人员利用外出帮助群众干活的机会,调查一个村、一个户的人口数、土地数,评定阶级成分的情况;又让他们询问小商人生意好不好做,怕不怕被没收等,然后写成材料交上来。任弼时将这些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汇总分析,掌握了周围三十几个村子的基本情况。1947年9月,中央工委给冀东地区党委
5、的指示信中提出,解放区各级政权形式,应采取从下至上的代表会议制度,其名称或称农民代表会,或称人民代表会均可,但“在土改中,被打倒的地主富农及其他反动分子,均不应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对于这样的规定,任弼时结合调查研究所掌握的材料,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加了两个“注”:一个是指出“各级代表会的名称以用人民代表会为妥”,让人民感觉更民主,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更高;另一个注,是在指出“地主富农不应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地方,加上“新式富农应除外”的限制。任弼时的意见被毛泽东采纳。这样,在中共中央转发工委的指示时,在政权名称处加上了“一般以称人民代表会议为妥中央注”,在地主富农“均不应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处,又加上
6、“新式富农除外中央注:这对团结中农及其他阶层人民,凝聚革命力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1月下旬,任弼时找到了1933年颁发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11月29日,中央决定将这两个历史文件略加删节经新华社电告各地,要求以此为依据,纠正各地发生的妨碍群众利益的过“左”行为,以团结雇农贫农,坚决保护中农。任弼时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被中央采纳并运用。在钱家河养病期间,任弼时还坚持以阅读报刊和材料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他读了晋绥日报上斗争刘少白的长篇报道,读了土改通讯上的后木栏干调查报告,对土地改革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有了更深的了解。刘少白是山西兴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绥
7、边区临时参议会副议长多年。他将自己在北平的寓所作为中共中央与河北省委的秘密联络点及经费转运站,不顾个人安危,救助、掩护王瀛、刘澜涛等干部脱险。他动员地方土绅支援抗战,带动100多位富户创办了兴县农民银行(后发展为西北农民银行),发放农贷,发行钞票,为抗日提供经济保障。他大力提倡种棉、纺织,创办供销社,配合银行发行钞票购买棉花等农副产品。他积极支持土地改革,动员胞弟将自家的450余亩地、4处房屋、100余株林木全部献出。但时隔一年后,有人指责刘少白假开明,意在“收买人心工他因此被批斗,被撤销职务,家属也遭连累。后木栏干村位于兴县,是土改工作中陈伯达的“蹲点”村。在土地改革中,康生提出了划分地主、
8、富农的四个“具体”条件:一是现在的土地和财产;二是土地财产历史上的根源;三是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方式;四是群众对他的态度。用陈伯达的话说,是要查三代历史。在后木栏干村土地改革划分阶级时,为了查三代历史,陈伯达竟派人去查看墓碑。全村53户,被定为地主富农的21户,占户数的40%,远远超过了地主富农合占农户8%的正确估计,把一部分富裕中农错划成地主,中农错划成富农。对于土改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任弼时非常吃惊和不安,他特地请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来了解情况。在钱家河休养了不到20天,任弼时便回到杨家沟出席中共中央大会议。会上,他综合在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的情况和党内同志的正确意见,明确提出了“依靠贫农雇农,团
9、结中农的观点,同时提出:普通的中小地主不必都捆打,更不应打死人;富农一般保留选举权;中农被错订成分者,如成分降下来,东西应尽可能退回原主;地主、富农之有工商业者,保留其工商业,可不分给土地;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一般成年学生、自由职业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意见因源于调查,对于纠正“左”倾错误针对性强、措施得力。杨家沟会议后,任弼时又回到钱家河,为在西北人民解放军前线委员会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土改问题的报告而准备。其间,他进一步阅读了各地送来的材料,对各地土改情况有了更具体、详细的了解。1948年1月12日,任弼时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讲演。报告重点阐明了土地
10、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划分阶级的标准。任弼时指出“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依据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关系的不同,来确定各种不同的阶级”。他认为,“只有轻微的或偶然的剥削,仍应认为中农。二是对待中农的态度。任弼时指出,“中农是我们的永久同盟者”,要坚决地团结中农。三是关于斗争策略和方法。任弼时指出,要坚持三个“区别”对待,即区别对待地主和富农,区别对待地主的大中小,恶霸和非恶霸,区别对待新式富农和旧式富农的财产处理。四是关于工商业者的财产,任弼时以陕西神木地区的高家堡为例,认为打击工商业的做法“是一种自杀政策”,强调要保护和鼓励这些工商业,因为这样对于繁荣中国的经济是有利的,是需要的。毛泽东高度评价了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中国共产党 成就 伟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3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