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神经系统.ppt(1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第二节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第一节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第四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六节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神经系统的功能,感觉机能:包括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的感受机能;,高级机能:神经系统的高级整合机能。,运动机能:包括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骨骼肌收缩)的调节和对内脏器官平滑肌、心肌运动以及内、外分泌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系统的构成体系,神经胶质细胞,1.中枢神经系统,脑,间脑:丘脑(感觉换元中转站)、下丘脑(功能多),中脑:有对光反射中枢,小脑:调节肌紧张、随
2、意运动、位置,脑桥:有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延髓(生命中枢):有心血管、呼吸、吞咽等,一、神经系统的构成体系,2脊髓,脊髓灰质侧角自主神经原,脊髓灰质后角感觉神经原,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2.外周神经系统,按来源分: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按功能分,运动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系统,脊髓灰质侧角自主神经元,脊髓灰质后角感觉神经元,外周神经系统(PNS),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3.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CNS),数量:数百到1000亿(45%),1.结构:胞体、树突、轴突和髓鞘,(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二、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多极细胞,2.神经元的分类,根据
3、功能分:,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根据功能分:,3.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物质运输轴浆运输,营养和再生功能,神经元四个重要功能部位:,树突、胞体:接受信息、并进行整合的部位,轴突始段、起始郎结:产生神经冲动,轴突:传导动作电位的部位,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部位,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突起的延长部分,由轴突或树突以及鞘状结构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传导动作电位。,1.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衰减性相对不疲劳性,(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分类,2.神经纤维的分类和传导速度,按结构分: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按传导方
4、向分:传入、联络和传出神经纤维,按传导速度分:A、B、C三类。,按分布分:中枢和外周神经纤维,3.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神经纤维的直径:纤维直径大的,传导速度快。,髓 鞘:有髓、无髓。,温 度: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降低。,(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轴浆运输:神经元胞体合成的分泌物必须经轴浆流动运输到分泌部位,称为轴浆运输。,指自胞体向轴突末梢进行的转运。胞体是神经元合成代谢的中心,维持轴突代谢所需的蛋白质、轴突终末释放的神经肽及合成递质的酶类等物质,均在细胞体合成,然后运至轴突末梢。,指自末梢向胞体的转运,是外源性亲神经物质的转运渠道,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毒和破伤
5、风毒素等也可通过末梢以入胞方式摄取,被逆向运输到胞体。,(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功能性作用,营养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性因子(NGF):支持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细胞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等。,神经营养性因子N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TrKB、TrKC受
6、体)N末梢摄入轴浆运输(逆流方式)胞体促进N元生长发育。,作用机制:,数量:神经元的10倍(50%),形态:CNS星状、少突、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PNS雪旺氏细胞、卫星细胞,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支持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免疫应答作用,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绝缘和屏障作用,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神经元,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无原生质相连,但是,信息可由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信息的传递依靠它们之间的特殊部位-突触进行传递。,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按对后继神
7、经元的影响分,根据突触信息传递的方式分,按突触形成部位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轴-树、轴-轴、轴-体、树-树突触,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轴-树、轴-轴、轴-体、树-树突触,一、突触传递,(一)经典的突触传递,1.突触的分类,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神经元胞体及表面的突触小体扫描电镜像,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就称之为突触(synapse)轴突末梢膨大呈球形称之为突触小体,(1)按突触形成部位分:,化学性突触,突触前膜(有无囊泡),突触间隙(距离大小),突触后膜(有无受体),化学性突触,小泡内含有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线粒体内含有合成递质的酶。突触后膜上有特殊的受体,能与
8、专一的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2.突触的结构,突触不同类型,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电突触(不同类型),电能化学能电能,兴奋性,抑制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3.突触的传递机理,神经元,EPSP: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IPSP: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3)AP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nEPSP+mIPSP(总和)膜电位去极化(70 mV52 mV)阈电位AP,首先产生AP的部位轴突始段始段较细小,
9、跨膜电流密度较大,始段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密度较大,然后传遍整个细胞膜沿轴突末梢;逆向胞体,神经元,4.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总和作用(对比运动终板),突触延搁(0.3-0.5ms),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缺氧),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和易疲劳(咖啡碱、茶碱),兴奋节律的改变,突触的可塑性,1.电突触,(3)根据突触信息传递的方式分:,(二)突触传递的其他方式,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内无突触小泡,也无神经递质。,连接部位存在沟通两细胞胞浆的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这些通道而传递电信号,这种信号传递一般是双向的。,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不存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一个
10、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递质的弥散距离大;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存在。,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元,神经递质指是指突触前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受体,神经递质,二、神经递质与受体,(一)神经递质,1.递质的定义,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合成,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NE,神经递质应具备的条件,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
11、当兴奋冲动抵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递质离子施加到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旁,以模拟递质释放过程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存在使这一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摄取回收)。,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2.调质的概念,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化学物质由神经元产生并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因此把这类化学物质称为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调质所发挥的作用就称为调制作用(modulation),以区别于递质的信息传递作用。,3.递质的共存,戴尔
12、原则(Dales principle):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可以共存,4.递质的代谢,包括合成、储存、释放、降解、再摄取、再合成等步骤。,细胞膜或细胞膜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或化学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受体,(二)受体,1.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相应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激动剂,只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不产生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受体颉颃剂,与受体结合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叫做受体阻断剂,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
13、特性,特异性:特定的受体只能与特定的配体配合,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后能产生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特异性结合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饱和性:分布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数目是有限的,因此能与之结合的配体数量也是有限的。,可逆性:配体与受体可以结合也可以解离,但不同配体的解离常数是不同的,有些颉抗剂与受体结合后很难解离,几乎为不可逆结合。,3.受体的脱敏,受体长时间暴露于配体时会产生脱敏现象,失去反应性;这种现象称为脱敏。,同源脱敏指只对一种类型受体的激动药的反应下降,而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不变。同源脱敏往往是由于受体蛋白磷酸化,受体结构破坏、受体定位改变、受体合成减少等所致。,异源脱敏是指受体对一种类
14、型激动药脱敏,而对其他类型受体的激动药也不敏感。异源脱敏可能由于所有受影响的受体有一个共同的反馈调节机制,或受调节的是它们信号转导通路上的某个共同环节。,细胞膜或细胞膜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或化学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受体,胆碱能受体:M受体,N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受体,突触前受体:,中枢递质的受体:还有5-HT;GABA;多巴胺等,烟碱型受体(nicotinic receptor),毒蕈碱型受体(muscarinic receptor),(二)受体,(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central excitation
15、),中枢抑制(central inhibition),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机体的活动是多神经元参与的多种反射活动相互协调的过程。,三、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导有以下特征:,2.中枢兴奋(central excitation),情况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复杂得多,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collateral inhibition),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不易去极化而呈现抑制。这种抑制就称为突触后抑制(post-syna
16、ptic inhibition),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所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3.中枢抑制(central inhibition),(1)侧支性抑制,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2)回返性抑制,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3)突触前抑制,轴2-轴1-胞3串联突触。,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意义:,结构基础,机制:,先刺激轴2,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17、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轴1产生AP幅度,轴1 Ca2+内流量,轴1释放递质量,胞3EPSP幅度,胞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胞3抑制,特征:去极化抑制。,感受器,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由神经末梢和其周围的附属结构组成、能感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其转化成神经冲动的装置。,痛觉、触觉、压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平衡觉,一、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压觉感受器,神经元,1.感受器的结构,嗅觉感受器(4种),味觉感受器(7种),神经元,听觉和平衡觉感受器,视觉感受器,神经元,optic,2.感受器的功能,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
18、体内外环境中的某些特殊刺激(适宜刺激),并把这些刺激的能量转化为一连串具有信息意义的神经冲动,因此,感受器有能量转化器的作用。,3.感受器分类,按感受器感受适宜刺激分:,外感受器浅表感受器:,内感受器深层感受器:,化学性感受器,按分布的位置分,分布于肌肉、肌腱、关节、韧带深部结构的本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分布于皮肤、粘膜的痛、温触压感受器,机械性感受器,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4.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感受器的阈值(sensory threshold)及其换能作用,刺激强度与神经冲动的关系,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对比现象与后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一 神经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3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