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5年)(征.docx
《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5年)(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5年)(征.docx(5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二O二三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则11.l规划背景及意义11.2 必要性21.3 规划性质21.4 指导思想31.5 规划依据31.6 规划原则51.7 规划目标61.8 规划范围71.9 规划分期7第二章遗产概述82.1 遗产区概况82.2 遗产构成92.3 历史沿革122.4 遗产主要特征142.5 遗产功能152.6 遗产价值16第三章遗产现状173.1 遗产保护现状173.2 遗产利用现状183.3 遗产管理现状193.4 主要现状问题20第四章遗产保护规划224.1 保护对象224.
2、2 保护区划224.3 管理要求304.4 保护措施32第五章遗产利用规划355.1 利用原则355.2 利用方式355.3 遗产展示规划365.4 遗产宣传教育体系规划39第六章遗产管理规划416.1 管理机构建设416.2 管理制度建设4163管理机制创新42第七章遗产研究规划437.1 研究机制建设437.2 研究课题及内容计划43第八章重点建设项目规划448.1 灌区水利遗产认定448.2 遗产标识体系建设448.3 遗产绿道建设448.4 都江堰灌区史及水情教育中心458.5 什那高景关“导洛通山”遗址公园提升改造458.6 李冰纪念馆提升改造458.7 都江堰西河水文化展厅建设46
3、8.8 人民渠一处陈列室提升改造468.9 白庙子展陈室提升改造468.10 鲁班阁展陈室建设468.11 灌区渡槽工程遗产系统调查与专项保护478.12 红色主题渡槽博物馆建设478.13 凯州新城水文化景观建设478.14 永丰村灌溉文化景观带建设478.15 传统农耕灌溉体验园建设488.16 黑龙滩水库展陈馆提升改造488.17 遗产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488.18 都江堰水利遗产网络数字博物馆建设498.19 遗产智慧文旅数字李生平台建设498.20 灌区水利发展修志49第九章效益与风险分析519.1 效益分析519.2 风险分析51第十章保障措施5310.1 组织保障531
4、0.2 政策保障5310.3 技术保障5310.4 资金保障53附图55第一章总则都江堰是当今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历史地位显著,近年来获得多重身份和荣誉,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获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8年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国家级5A级景区等荣誉、全国节水教育基地、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技价值及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基于优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按照水利遗产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要求,结合四川省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布局,编制本规划。1.1 规划背景及意义习近平总书
5、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特别提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将都江堰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将保护好灌溉工程遗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2021年10月水利部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水利遗产的资源调查研究、推动国家水利遗产认定、完善水利遗产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助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2
6、020年5月以来,重庆市水利局与四川省水利厅先后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备忘录关于联合开展“川渝水文化”研究合作框架协议两个重要文件,对加强两地水利合作,加强水文化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安排部署。新时期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工作思路中提到:“大力发掘、传承和弘扬蜀水文化。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挖掘水文化二都江堰一直作为中华治水文明与传统水利工程科技成就的标志性工程而享誉内外,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都江堰遗产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价值,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推进遗产灌区高品质全域旅游发展,是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以及都江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契合的,对高质量推动成
7、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 必要性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将为四川省带来系列直接效益。(1)科学保护水利遗产,保障水利功能可持续发挥依托灌区遗产系统调查及分类甄别,通过建立都江堰统一的遗产标识体系、遗产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遗产保护监测体系以及数字李生灌区等,实现在保障防洪、排涝、灌溉等水利功能持续的基础上对遗产的科学保护。(2)以渠首影响力带动灌区,推动研学游蓬勃发展在“双减”形势下,中小学生研学游的教育需求快速增长,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新兴旅游市场,而且是高层次的旅游。通过都江堰
8、渠首工程的影响力带动灌区的旅游开发,依托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红色精神和现代水利文化,充分发挥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水利部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的专业品牌引领作用,发展面向全省、全国的文化内涵丰富的高质量研学游,对四川省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3)水利遗产带动经济腾飞,为四川发展保驾护航通过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利用措施的实施,积极培育“大灌区”品牌,塑造“水润天府,诗画田园”品牌形象。依托都江堰灌区具有“全域”特征的水利遗产保护与综合发展,系统整合灌区内外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统筹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农业综合开发、研学游教育、古村镇旅、游文创产业、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提升营商环境、吸引投资
9、,开拓新发展思路,宏观谋划四川省经济新发展格局。1.3 规划性质本规划为都江堰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宏观和战略性规划,是指导都江堰水利遗产可持续保护与利用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纳入四川省人民政府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与四川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水利、文旅、农业发展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与相关地区发展规划相衔接,属水利遗产保护专项规划。规划中保护、利用、管理、展示宣教等各项内容,应作为规划范围内各相关工作的专项要求,与相关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本规划具有保护要求上的约束性、利用指导上的方向性和规划内容上的综合性等特点。1.4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思路,认真
10、落实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系统规划、功能优先、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总体原则,紧紧围绕都江堰水利遗产建设的战略目标,将传统水利遗产“保护好、利用好、管理好、研究好、传承好”,统筹推进遗产水利功能持续发挥,着力加强重点工程设施的治理保护,提升水利管理服务水平,赋予都江堰水利遗产管理保护的新内涵、新内容、新要求、新方向、新任务、新气象,着力建设历史厚重、安全高效、和谐美丽的新灌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1.5 规划依据梳理对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约束性、指导性、参考性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战略性文件、相关规划等依据。1.5.1 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及有关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11、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8)54号(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发(2017)6号)(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5)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6)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1.5.2 国家法规及条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16修正)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修正)(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修正)(9)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2011)(10)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修订)(Il)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2009)(1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订)1.5.3 有关部门相关文件(1)水利部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18)39号)(2)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
13、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2021)(3)水利部印发的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4)水利部印发的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1.5.4 四川省法规及有关规划(1)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21)(2)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19)(3)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7)(4)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2016)(5)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10)(6)四川省旅游管理条例(1997)(7)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2020)(8)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2018修正)(9)四川省林地保护管理办法(川林发(2010)33号)(10)四川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40
14、号)(11)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2)(12)四川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2022)(13)都江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年)(14)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15)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16)世界遗产提名地总体规划(2000年)1.6 规划原则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并重,把握好点、线、面三个层次的有机融合,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水利功能及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与现有规划衔接,促进多部门、多行业、多渠道协调合作。(1)功能优先、科学保护保护水利遗产本体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保护水利遗产延续至今的经济、社会价值,持续发挥
15、功能。将科学有效保护遗产的宗旨贯彻到灌区工程日常维护、管理和工程建设中,在满足防洪、排涝、灌溉等水利功能持续的基础上,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进行保护、展示及开发利用。保护范围内的基本建设项目应在维持遗产工程体系和环境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的原则下科学规划和建设。(2)保护为基、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都江堰水利遗产利用工作。遗产的利用要立足本质特性,与区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让水利遗产保护事业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系统保护、协调发展都江堰水利遗产是由水利工程、附属遗存
16、、相关遗产及周边环境共同构成的价值体系,要作为有机整体实施系统保护,在遗产本体保护基础上同时注重遗产区域整体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协同保护,使工程遗产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共建、共享、共存、共生,丰富区域景观层次。(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都江堰水利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应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既要及时启动和实施先期项目,满足遗产长远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做好遗产资源的保护与永续利用。1.7 规划目标总体目标:真实完整地保存、保护都江堰水利遗产的历史、文化、科技、景观生态、旅游等价值,延续、增强工程遗产水利功能的发挥,加强对遗产价值的认知、维护和传播,使之发挥促进遗产地文化、社会、
17、经济与生态和谐演进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保护与维护水利遗产价值的能力,实现水利遗产的整体保护。近期目标:实现都江堰水利遗产体系的系统整治,提升灌区景观环境,初步形成保护、利用、展示和管理体系。(1)开展都江堰灌区水文化遗产调查及认定工作,将水利遗产明确落实到具体遗产点上,便于更好的进行统一保护管理。(2)完善都江堰水利遗产的管理机构及机制,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定期结合国家地方最新相关政策和遗产的近况需求对遗产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修编。(3)系统开展遗产保护标识体系、展示体系建设和遗产文化生态景观提升,初步形成以都江堰景区(渠首工程)为核心、渠系水利连通的全域遗产展示体系,塑造“水润天府,诗画田园
18、”品牌形象。(4)成功申报国家水利遗产,显著提升都江堰水利遗产的文化影响力,培育都江堰世界遗产、国家水利遗产文化品牌。中远期目标: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完成遗产监测及信息建设。遗产管理符合国家水利遗产的要求,实现遗产保护与利用结合,建立全域游学、旅游资源共享机制,建设都江堰国家文化遗产公园。1.8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都江堰渠首及灌区全域,主要涉及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乐山市、眉山市、遂宁市及资阳市七市四十个县(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9,-10542、北纬2940,-3148,规划范围总面积为23239km)1.9 规划分期基准年:2021年近期:20222025年中远期:2026
19、2035年第二章遗产概述全面了解都江堰水利遗产区概况、遗产构成、历史沿革、主要特征及功能价值,是对其进行科学规划的重要支撑。2.1遗产区概况都江堰灌区位于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区,四周环山、内部地形平坦广阔、雨量充沛、河流水量充沛。成都平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都江堰建成以来成都平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被誉为“天府之国遗产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年降雨量1114毫米。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程460In730m,自然坡降3%o5%。都江堰渠首位于岷江冲积扇顶端,宝瓶口引水高程为728m,成都平原耕地高程一般分布在720450m范围内,龙泉山以东的丘陵灌区大
20、部分耕地高程一般分布在45030OnI之间,均可引都江堰水自流灌溉。成都平原河流主要有岷江、沱江水系。各水系从西北部各山口进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岷江在白沙河口以下约Ikm处进入都江堰渠首,分为内外二江。在都江鱼嘴前,河面宽350m,最宽处达700m;经鱼嘴分流,内江前段宽70130m;外江是岷江正流。沙黑总河在渠首枢纽外江临时拦水闸右岸取水,至漏沙堰枢纽分为沙沟河和黑石河,是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以下简称“外江管理处”)灌区的主要水源、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通济堰管理处(以下简称“通济堰管理处”)灌区的补充水源;内江在宝瓶口分出的水系第一级支流有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
21、其中蒲阳河是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处和第二管理处(以下简称“人民渠一处”、“人民渠二处”)灌区的主要水源,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是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黑龙滩管理处和龙泉山管理处(以下简称“东风渠管理处”、“黑龙滩管理处”、“龙泉山管理处”)灌区的主要水源。西河属岷江水系,由文井江、味江河、干五里、沙沟河等四条山溪河流在崇州市元通镇汇集而成,属天然灌排兼用河道,设计灌溉面积33.81万亩(含文井江)。西河最大泄洪流量3350m3s,河道长43.6km,是外江灌区的灌溉水源;南河属岷江水系,发源于邛竦与芦山交界处的镇西山,在新津县汇入岷江,长135km,流域面积3
22、640k112,是通济堰灌区的灌溉水源。绵远河是人民渠二处的补充水源。潮江经过彭州城边后称为小石河,流经什那与鸭子河汇合后称为鸭子河。鸭子河和石亭江在广汉汇合,再向下与绵远河相汇,汇合后当地称为北河。青白江与毗河在金堂县城(赵镇)汇合。再向下不远处与北河汇合后称沱江。成都平原范围内的沱江,河长61.5km,最窄处金堂峡,河面宽66135m。沱江多年平均流量240i113s成都平原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2.98亿立方米。截至2021年,都江堰灌区幅员面积23239k11)2,横跨岷、沱、涪三江流域,灌溉面积1130万亩,是造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乐山、眉山7市40县(市
23、、区)的特大型灌区。灌区主体部分的成都平原具有很多独特的文化景观,包括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人文景观。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2.2 遗产构成本规划所指的都江堰水利遗产不仅包含已确认的世界遗产构成要素(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百丈堤、人字堤、二王庙顺水堤、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玉垒关、松茂古道)和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二王庙、伏龙观、离堆、安澜索桥、玉垒关、凤栖窝、斗犀台),灌区内的水利遗产也在范围之内。主要分为历史遗产与现代遗产两大类型。1)历史遗产时限为始建时间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都江堰 水利 遗产 保护 利用 规划 2023 203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3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