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行业企业安全风险源点定性定量判别参考标准指南.docx
《工贸行业企业安全风险源点定性定量判别参考标准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贸行业企业安全风险源点定性定量判别参考标准指南.docx(20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工贸行业企业安全风险源点定性定量判别参考标准指南目录前言1第一章术语和定义31.1 风险31.2 风险点41.3 危险源51.4 危险源辨识51.5 危险和有害因素51.6 风险评价51.7 风险分级61.8 风险分级管控71.9 风险信息81.10 风险控制措施81.11 事故隐患91.12 隐患排查91.13 隐患治理9第二章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简介112.1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112.2 风险评价准则22第三章专项类和通用类安全风险点判别参考标准233.1 专项类23有限空间23粉尘涉爆24涉氨制冷25铝加工(深井铸造)263.2 .通用类27特种设备27煤气设施28危险品仓库及公辅系统29第
2、四章行业类安全风险点判别参考标准304.1 冶金行业304.2 有色行业754.3 建材行业1364.4 机械行业1524.5 轻工行业1654.6 纺织行业2554.7 烟草行业2604.8 商贸行业270前言为进一步推进XX省工贸行业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XX省应急管理厅组织专家对重点工贸行业的重点安全风险点进行了梳理,拟定了xx省工贸行业企业安全风险源点定性定量判别参考标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鉴于同一行业各企业间生产工艺和设备可能存在差异的客观因素,本指南只列举了各行业部分典型的一、二、三级安全风险点,并没有囊括所有的企业和企业所有的安全风险点,企
3、业在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中,须结合企业生产工艺、装备的实际,在指南的基础上进行安全风险点的调整、补充和完善。1、本指南中安全风险点分为专项类、通用类和行业类。行业类的一、二级安全风险点采用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MES法)进行定量评价并进行分级。而专项类、通用类和行业类三级风险点采用专家评议法进行直接判定。2、本指南在定量风险评价过程中,未考虑企业已采取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或假定所有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均失效,以此为前提进行固有风险评价并确定固有安全风险等级。企业须以各风险点固有安全风险等级绘制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3、本指南中已有的一、二、三级安全风险点,原则上不得遗漏和降低风险等级,参考
4、标准中未列入的,企业通过自主识别并经过固有安全风险评价进行增补。4、本指南定量评价中只列出各风险点主要风险控制措施,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根据企业现状从工程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五个方面补充完善和细化风险控制措施。本指南编写过程中,得到了XX省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各相关生产经营单位、云XX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第一章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仅适用于本指南。1.l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其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的结合。例如:高温熔融金属有发生灼烫和其他爆炸的风险;煤气区域作业有发生中毒和火灾、其他爆炸的风险
5、等。风险的大小由风险度来确定,风险度R由风险发生的概率L与事故后果S的乘积来表不:风险度R二风险发生的概率LX后果S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采取的措施齐全有效,则发生事故的频率就低,事故的后果也较轻,相应的事故风险值也就较低,这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安全的;反之则是危险的。风险分为固有风险和现实风险:(1)固有风险一固有风险也称为原始风险或裸风险,是指对安全风险点不考虑安全措施的消减作用的风险(即假定未采取确定的风险管控措施或管控措施全部失效的风险);(2)现实风险一现实风险也称为剩余风险或残余风险,是指对安全风险点采取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以后仍存在的风险(即考虑了安全措施消减作用的风险)。现实风
6、险一般小于等于固有风险。本指南以固有风险确定风险点安全风险等级,以固有风险评价结果绘制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以现实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判定风险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1.2 风险点风险点是指存在安全风险的部位、设备、设施、场所或者区域。不包括作业活动。例如,危险化学品罐区、液氨站、煤气站、木材仓库、高炉等是风险点。本指南所确定的风险点企业可以进行整合和拆分,但不得有遗漏。(如氨制冷机房有氨压机、中间冷却器、油分离器、集油器、贮氨器、排液桶、低压循环储液桶、调节站等设备,既可以每一类设备作为一个风险点,也可以将它们的组合一氨制冷机房作为一个风险点)注1:在本指南中,在考虑风险点时,不考虑作业活
7、动和管理措施。注2:查找风险点的目的是确定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对象和核心,也是安全风险管控的起点和落脚点,所有的双重预防机制活动都是针对各风险点展开的01.3 危险源是指一个风险点(或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以及人员的作业活动或行为。注:危险源的定义与风险点有些类似,但区别在于1.一个风险点由若干个危险源组成。2.风险点不包括作业活动,危险源包括作业活动或行为。1.4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1.5 危险和有害因素是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
8、导致疾病的因素。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四大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即包括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因素和管理缺陷。危险和有害因素是引发事故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因素属于事故的直接原因,管理缺陷属于事故的间接原因。1.6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各风险点(的危险源)导致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价方法进行评估,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风险评价包括固有风险评价和现实风险评价。在固有风险评价时不考虑风险管控措施。评价时既可以针对风险点的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也可以对风险点直接进行风险评价。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9、有: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法)、作业危害分析法(JHA法)、安全检查表法(SCL法)、风险程度分析方法(MES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HAZOP法)、事故树方法(FTA法)、道化学法(DOW法)等。企业在对各风险点的风险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法)分析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并对作业安全风险进行评价和分级。1.7 风险分级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或风险点)存在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得出的风险值对照分级判定标准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控。(注:一个风险点可能存在多个危险源,每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可能不同,对风险点的风险分级应按照该风险点
10、所包含的所有危险源最大风险级别进行定级。)1.8 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根据各风险点风险评价的结果,按照风险不同等级、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如公司级,应管控全公司一级安全风险点;分厂级应管控该分厂一、二级安全风险点;工段级应管控该工段一、二、三级安全风险点;班组级应管控该班组一、二、三、四级安全风险点。各级应针对管控对象和范围,确定风险点管控责任人、隐患排查标准、隐患排查频次,建立各风险点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台帐。公司级每个季度、分厂级每个月、工段级每个周、班组级每个班应对各自负责的风险点开展不少于1次的隐患排查。根据有关文件及
11、标准,安全风险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级最高)。鉴于当前企业普遍采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多采用5级划分的原则,依据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并考虑管控方便,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IV、V级风险)表示。其中:红色级风险(一级风险):重大风险。橙色级风险(二级风险):较大风险黄色级风险(三级风险):一般风险蓝色级风险(四级风险):低风险企业固有风险不论是一级、二级或是三级,实施风管控措施后,其现实风险降为低风险(四级)时可以接受。但企业现实风险如果为重大风险(一级)、较大风险(二级)或一般风险(三级),说明该风险点的管控措施是不足的或是失效的,必须立即采取管控措施消除或减弱其风险程度。1.
12、9 风险信息风险信息是指包括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危险和有害因素、风险(事故)类型、固有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企业应在1级、2级安全风险点的醒目位置设置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牌),标明风险点名称、事故类型、管控措施、应急措施、责任人及报告电话等内容。1.10 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1.11 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
13、、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由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进行制定,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主要依据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进行判定。不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隐患为一般事故隐患。1.12 隐患排查企业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立、完善基础上,针对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要求,形成隐患排查治理标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组织安全生产
14、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1.13 隐患治理隐患治理就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包括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整改责任,制定整改计划、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实施监控治理和复查验收的全过程。对于重大隐患治理,应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并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第二章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简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按照选定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分别对各安全风险点(危险源)进行安全风险评价。2.1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工贸企
15、业可以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矩阵分析法(LS)、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对安全风险点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安全风险等级。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评价结果都是5个等级,其中等级1对应红色级,等级2对应橙色级,等级3对应黄色级,等级4、等级5合并为蓝色级。2.1.1 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法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简称MES法),R=MES,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M是控制措施的状态;E是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S是事故的可能后果;R值越
16、大,说明危险性大、风险大。(1)控制措施的状态M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别”的含义,如灼烫、高处坠落、触电、火灾、其他爆炸、起重伤害、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预防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最小。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见表2.L1-1。表2.1.1-1控制措施的状态M分数值控制措施的状态5无控制措施3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护用品1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但须保证有效(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贸 行业 企业 安全 风险 源点 定性 定量 判别 参考 标准 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36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