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技术指南.docx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技术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技术指南.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XX省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编制原则、编制流程、一般性要求、省级、四大板块、市(州)级编写总要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写、成果及使用规范、修订与动态更新、相关规范性附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XX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中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的构建、编制和更新调整等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130-20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1-20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2、则产业园区XX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2035)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环办环评(2018)23号)“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X政发(2020)12号)XX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边界面积及四至范围目录(X发改园区(2022)601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生态环境分区管控ecologicalenvironmentzoningcontrol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主体功能定位、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精准分区,明确差异化管理要求,是引导在生态环境承载限度内开发建设的分区域管控策略。3.2生态空间ecologicalspace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
3、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区域,是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区域。本文件生态空间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来源:HJ130-20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3生态保护红线ecologicalconservationredIine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
4、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来源:HJ130-20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4环境质量底线environmentalquaIitybottomIine指按照水、大气、土壤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的原则,结合环境质量现状和相关规划、功能区划要求,考虑环境质量改善潜力,确定的分区域分阶段环境质量目标及相应的环境管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要求。(来源:HJ130-20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5资源利用上线resourceutiIizationupperIimitIine以保障生态安全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结合自然资源开发管控,提出的分区域分阶段的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度
5、、效率等管控要求。(来源:HJ130-20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6生态环境管控单元ecologicalenvironmentcontrolunits在一定区域内,集成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各类管控分区,衔接有效行政边界,统筹考虑产业园区、城镇建设区等因素,划定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单元,包含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3.7生态环境准入清单ecologicaIenvironmentaccessIist指基于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要求,以清单形式提出的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
6、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来源:HJ130-20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8优先保护单元priorityprotectionunit是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地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大气环境一类功能区、泉域保护区等需要保护的区域。3.9重点管控单元keycontrolunit是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包括人口和产业集聚区、资源开放利用活动集中区。3.10一般管控单元generaIcontrolunit是优先保护和重点管控之外的区域。3.11要素属性Attributesofelements指生态保
7、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包含的各类生态环境管控分区涉及的各要素的功能和性质。3.12产业园区industrialpark指经各级人民政府依法批准设立,具有统一管理机构及产业集群特征的特定规划区域。主要目的是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并配套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本文件中的产业园区指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来源:HJ131-20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3.13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Isensitivearea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规划实施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a)自然保护区
8、、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b)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涧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c)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来源:HJ130-201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 14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ecologicaIenvironmentzoningcontrolsystem是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将生态保护红线、
9、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落实到区域空间上,根据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属性,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等管控要求,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并落实到具体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形成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来源:环办环评(2018)23号,“四、基本原则”,有修改)4编制原则3.1 以目标问题为导向以“十四五”生态环境管理目标为基础,针对区域空间、流域空间生态环境现状和战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主要目标,从省、TtJ(州)、园区、县(市、区)和乡
10、镇层层分解问题,提出管控对策,实现生态环境目标管理要求。3.2 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各类规划计划、政策文件、标准和规划环评成果等为依据,基于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确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措施有据可依。4. 3与要素属性相对应以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对应的要素属性、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需要实现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双碳”目标,来确定其管控的重点和对策要求,分层级纳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确保其管控得当。5. 4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为目标,确保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对应的生态环境准入
11、清单适用、实用、管用。4. 5以服务管理为重点关注地方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梳理并集成既有生态环境管理和管控要求,为提升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效能、服务日常监管执法等工作提供便利。5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及编制流程5.1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环境目标和环境问题为导向,结合XX省实际,建立包含省、板块、市(州)、单元构成“1+4+14+N”塔形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实现全省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系统化、差异化、精准化管控目标。总体编制思路应符合附录A(AL1)要求,清单内容体现引导-约束-限制-鼓励的编写思路。“1”是指针对全省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
12、元制定的省级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体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基础性、底线性要求。“I”简称“省级总要求”。“4”是指针对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及“长株潭、洞庭湖、X南、大X西”等区域的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体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所在区域的特色性、规范性要求。“4”简称“四大板块总要求”。“14”为市(州)级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体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所在市(州)的地域性、适用性要求。“14”简称“市(州)级总要求”。“N”为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对应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包括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单元清单和其它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清单,分别体现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差异性、落地性管控要求。“N”针对产业园区单元清单和其他单元清
13、单分别简称为“产业园区清单”和“其他单元清单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见图Ie图1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5. 2编制流程5. 2.1识别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级识别省、TtJ(州)、县(市、区)、乡镇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分区县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清单。各县(市、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清单以国家和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实施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保督察、绿盾行动,省、TtJ(州)春风行动、夏季攻势、利剑行动、守护蓝天以及各专项整治行动等,给地方提出的实际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三线”划分成果反映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依据。5. 2.2梳理既有环境管理要求分层级全面梳理国家和地方涉及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
14、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生态环境要素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计划、政策文件、标准规范和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等,形成现行有效的条目化生态环境管理要求。5. 2.3衔接“三线”管控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各要素分区属性涉及的既有生态环境管理要求与“三线”划定成果相衔接,分区域、分流域、分阶段,将“三线”管控要求在空间上落实到全省全域覆盖的所有区域,包括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涉及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和其他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所在的行政区域。6. 2.4分析经济发展布局需求分级研判省-市-县城镇建设、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形势,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和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形成分区县经济产业发
15、展布局方案。各县(市、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方案依据国家和地方现行有效的综合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并结合国家、省、市(州)、县(市、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作为依据。5 .2.5形成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在5.2.1、5.2.2、5.2.3、5.2.4基础上,分层级提炼管控要求,编写形成省级总要求、四大板块总要求、市(州)级总要求、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单元对应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其他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对应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技术路线见图2。图2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技术路线图6 一般性要求6.1 【清单体系逻辑关系】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中各要素
16、属性,从省、板块、市(州)、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分层级,以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效率四个维度,集成“三线”管控要求,分层级建立“1+4+14+N”塔形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各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之间原则上不重免。6.2 【目标问题导向要求】各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写以实现生态环境目标、“双碳”目标和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体现在各级总要求的管控中,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对应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目标管理要求作出响应。6.3 【各层级清单要求】“1”省级总要求原则上以要素属性涉及的国家和省级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等为依据;“4”四大板块总
17、要求原则上以涉及园区的国家和省级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等为依据;“14”市(州)级总要求原则上以要素属性涉及的市级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等为依据;“N”园区清单原则上以规划环评审查、省、市(州)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等针对性的管控要求作为依据,单元清单原则上以市(州)、县(市、区)相关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作为依据,且与对应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涉及的要素属性的管控要求相衔接。6.4 【清单表述要求】各级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表述方式,参照附录A(A.1.2)要求。7省级总要求编写7.1 省级总要求由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三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的总体管控要求组成。省级优先保
18、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总体管控要求格式示例参照附录B表Bj.1、表B.1.2、表B.1.3。L-rI生寿空网分区管校II坏K底城。风管拄I1W网IJto份N传控I!IIIII保沪IIIIIIIIIII1水坏堆场量灰线,W大弋悔及1*径H分区十*环Eg勒狎口I1I1I1I1I1.I州管控(X“网上ffN+A暂朝网上修与口储控M卜线、管用分K1111I!I生布膝.病AM*体察四*I图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图7.1.1 优先保护单元管控要求1.1.1.1 1.1.1【总要求】优先保护单元区域内以优先保护要素分区为主,包括生态保护红线、一般生态空间、大大环境优先保护区、水环境优
19、先保护区、农用地优先保护区,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和农用地优先保护区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保护红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相一致。优先保护区的管控要求,提炼总结与优先保护区要素属性相关的既有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并衔接“三线”划定成果中的优先保护区管控要求。1.1.1.2 【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空间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是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一般生态空间是除生态保护红线以外,需要加强生态保护的各类区域,包括水源涵养功能重要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区、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水土流失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等。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以上述要素属性的管控要求等分别提炼相应的管控要求
20、。1.1.1.3 【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管控要求】大气环境优先保护区即环境空气一类功能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等。大气优先保护区以环境空气一类功能区的管控要求等提炼相应的管控要求。1.1.1.4 【水环境优先保护区管控要求】水环境优先保护区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公园、江XX头所在水环境优先保护区域等。水环境优先保护区以上述要素属性的管控要求等分别提炼相应的管控要求。1.1.1.5 【农用地优先保护区管控要求】农用地优先保护区即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域等,农用地优先保护区以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管控规则等提炼相应的管控要求。7.1.2重点管控
21、单元管控要求7.1.2.1【总要求】重点管控单元区域以重点管控要素分区为主,包括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水环境重点管控区、土壤环境风险重点管控区、能源利用重点管控区、水资源重点管控区、土地资源重点管控区。重点管控区应包含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重点管控区的管控要求,以提炼总结与重点管控区要素属性相关的既有生态环境管理要求作为依据,并衔接“三线”划定成果中的重点管控区管控要求。7.1,2.2【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管控要求】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包括受体敏感区、布局敏感区、弱扩散区、高排放区。受体敏感区是城镇中心及集中居住、医疗、教育等区域;布局敏感区是上风向、扩散通道、环流通道等影响空气质量的区
22、域;弱扩散区是上风向、扩散通道、环流通道等影响空气质量的区域;高排放区是环境空气二类功能区中的工业集聚区域。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以上述要素属性等分别提炼相应的管控要求。7.1.2.3【水环境重点管控区管控要求】水环境重点管控区包括省级以上产业园区所属水环境控制区域、水质超标断面所属水环境控制区域、城镇生活污染源所属水环境控制区域、涉重金属矿区所属水环境控制区域。水环境重点管控区以上述要素属性等分别提炼相应的管控要求。7.1.2.4【土壤环境风险重点管控区管控要求】土壤环境风险重点管控区包括农用地污染风险重点管控区、建设用地污染风险重点管控区,含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及疑似污染地块、其他土壤环境风
23、险重点管控区,含XX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中的部、省、市、县级矿区。土壤环境风险重点管控区以上述要素属性等分别提炼相应的管控要求。7.1.2.5【能源利用重点管控区管控要求】能源利用重点管控区即各城市建成区在人口密集、污染排放强度高的区域划定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能源利用重点管控区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控要求,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等管控措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等要求,提炼能源重点管控区的管控要求。7.1.2.6【水资源重点管控区管控要求】水资源重点管控区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临界超载(含临界达标)的区域、生态用水补给区,含生态用水保障不足及临界的区域、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已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环境 准入 清单 编制 技术 指南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3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