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各章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
2、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1 .自然辩证法创立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适应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的需要,在概括和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的;2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及时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崭新成果,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3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4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升
3、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 .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2 .奴隶社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二)朴素唯物
4、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2 .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1 .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2 .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3 .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元气说”、“原子论”。(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 .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 .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
5、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 .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的唯物主义的“经脸论”观点,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等人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观点。(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
6、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2 .主要特征: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
7、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它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的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于上帝。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2 .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 .星云假说;2 .地质渐变论;3 .尿索的人工合成理论;4 .元素周期律;5 .电磁理论;6细胞学说;7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8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
8、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2 .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 .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9、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2 .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3 .突破r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一)系统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近代的莱布尼茨、狄德罗、康德、黑格尔等都主张自然界是一个系统;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系统是自然物质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永恒循环和发展着的;2 .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家们认为
10、,世界是由阴阳和五种元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运动着的整体。(二)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三)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
11、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一一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2 .主要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四)系统自然观的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 .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二、人工自然观(一)人工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论述了“人工客体”等概念和改造自然界的内容;近代培根和斯宾诺莎等提出了“人为事物”等概念和创造
12、自然界的观点;康德和黑格尔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讨论了改造自然过程中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化自然”等概念,论述了以实践改造自然界的观点;2 .古代中国创立了蕴涵着改造自然界思想的“五行说”,提出了“人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改造自然界的思想;到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等概念。(二)人工自然观的科学技术基础1 .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生态科学等;2 .人工自然观的技术基础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采取技术、加工技术、输运技术、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等技术以及当代高技术和新技术
13、。(三)人工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人工自然界来自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天然自然界的规律乂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2 .主要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四)人工自然观的意义
14、1 .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脸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 .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三、生态自然观
15、(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从生态学和目的论的视角主张人和其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古代中国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界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二)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自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三)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 .主要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三性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
16、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2 .主要特征:强调了科学价值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四)生态自然观的意义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
17、关系方面的发展。3 .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
18、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
19、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二)科学的分类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
20、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脸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J(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
21、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也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八)技术异化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一)科学的本质特征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2 .国
22、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界对科学本质的思考。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技术的本质特征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
23、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 .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日本的技术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3 .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概论 各章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3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