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吸附层析.ppt
《第3章吸附层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吸附层析.ppt(7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色 谱(Chromatography),又称色层法或层析法,色谱历史,1903(1906)年,Michael Tswett提出色谱法1931年,Kuhn采用柱色谱分离了类胡萝卜素1941年,Martin和Synge提出分配色谱法 1944年,Martin等又提出纸色谱法 1952年,Martin和James发明了气液色谱法1955年,第一台商品气相色谱问世,标志着现代色谱分析的建立1956年,Stahl系统研究了薄层色谱法,1967年,Horvvath和Huber等研制了高效液相色谱仪1975年,Small等提出离子色谱 20世纪80年代,超临界色谱20世纪90年代,毛细管电泳(1809年Re
2、ss第一次电泳实验)21世纪,联用技术、大分子色谱分离、制备色谱取得很大的发展,1903年3月21日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ichael Tswett,1872-1919)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议上发表了“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吸附原理分离植物色素的新方法,并首先认识到这种层析现象在分离分析方面有重大价值。1906年他在德国植物学杂志发表文章,首次命名上述分离后色带为色谱图,称此方法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1907年在德国生物学会年会上,展示过带有色带的分离柱管和纯化过的植物色素溶液。茨维特被世人公认为色谱创始人。,把菊根粉或白垩粉
3、(CaCO3)装在玻璃管中,将植物叶子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管中,然后加入石油醚淋洗。随着淋洗进行,样品中各种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逐渐形成一圈圈的连续色带。茨维特在当时的实验中观察到6个色带,包括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叶绿素A和B。,Chromatographic columnStationary phaseMobile phase or eluent,茨维特工作的主要贡献(采用吸附色谱)成功分离了叶绿素a和叶绿素b 提出/发明了色谱法1931年,Kuhn采用柱色谱分离了类胡萝卜素,进一步确定了-和-胡萝卜素的同分异构体,以及分别从植物叶片和蛋黄中分离得到叶黄素,才使色谱法引起科学界的重视。Kuh
4、n实验不仅证明了蛋黄叶黄素是氧化类胡萝卜素的混合物,而且证实了色谱法可以用来进行制备分离。,获得195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Martin和Synge的主要工作:采用水分饱和的硅胶作固定相,以含有乙醇的氯仿作流动相,甲基橙作显色剂(指示氨基酸的位置)分离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等三组氨基酸。首次提出分离过程的塔板理论,这是在色谱柱操作参数基础上模拟蒸馏理论,以理论塔板来表示分离效率,定量地描述、评价分离过程;,在色谱过程中最早引入分配平衡取代吸附平衡,即采用分配色谱进行分离。该方法是针对逆流液-液萃取难题而发明的。即将一种液体固定在适当的载体上,使第二种液体流过前者而实
5、现分离,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提出了色谱法进一步发展最有远见的预言:一是“流动相可用气体来代替,对分离更有好处”;二是“使用非常细颗粒的填料和柱两端施加较大的压差,应能得到最小的理论塔板”。,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 Synge,for their invention of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1952年,Martin和James发表第一篇气液色谱论文,首次用气体作流动相,配合微量酸碱滴定,发明了气相色谱,它给挥发性化合物的分离测定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Van Deeter、Gidd
6、ings等人对色谱理论的研究极大地促使色谱技术的发展。1955年,第一台商品气相色谱问世,标志着现代色谱分析的建立。1957年,戈雷(Golay)发表“涂壁毛细管气液分配色谱理论和实践”论文,首先提出毛细管速率方程,并第一次实现了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1979年,弹性石英毛细管应用于气相色谱,将毛细管气相色谱推上高潮。80年代将固定液固载化是毛细管色谱技术的又一个重要发展。它大大提高了色谱柱的稳定性,延长了柱寿命,并使液膜进一步增厚,提高了色谱性能(如可在高温下使用)。,Horvvath(1967)、Huber(1967)、Kirkland(1969)分别研制高效液相色谱仪,他们的主要贡献主要是
7、技术上的突破:高效填料:细颗粒、耐压;特别是键合固定相 高压泵:克服细填料带来的流速慢的缺点,加快了传质过程 仪器检测:高灵敏度连续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的重要特征是由“开放柱液相色谱”向“密闭柱液相色谱”方向发展。1975年,Small,Stevens 和Baumen发表“Novel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ic Method Using Conductimetric Detection”一文,采用离子抑制柱-电导检测器检测,标志着离子色谱法的诞生。,色谱与色谱分析,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方法,它利用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当两相作相对移动时,使被测物质在两相之间进
8、行反复多次分配,这样原来微小的分配差异产生了很大的效果,使各组分分离,以达到分离、分析及测定一些物理化学常数的目的。,分离性质差异:在两相间的分配差异多次反复分配:分离效果被扩大,分配系数是广义的,包括溶解、吸附、离子交换、亲和力和分子体积等分离特性。,物质能否分离取决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分配差异,这是一切分离的必要条件,色谱也不能例外。,与其它分离法相比,色谱法的高效率在于独特的“动态分离过程”,即反复多次分配,它大大扩大了原来分配系数的差异,从而实现混合物的分离。,由于色谱(包括电泳)分离的宏观特征之一是“差速迁移”,即样品同时进入色谱柱或在同一起始位置,经过“一定时空”的分离:,内色谱:固
9、定分离时间,各组分处在色谱或电泳分离通道上不同位置(如TLC的斑点位置)。,外色谱:固定分离路程,各组分以不同时间流出色谱柱或到达检测器(色谱图)。距离和时间的测定是简便的和准确的。,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应用广泛的仪器分析方法。它采用色谱分离和连续测定方式相结合方式,实现了对复杂体系中的多组分(包括价态、性质相近的元素或化合物)分析。可见,色谱分析的关键是实现分离分析系统化/一体化。,现代色谱分析包括GC、HPLC、SFC、HPTLC、CE及联用技术。,色谱常用术语,1固定相 固定相是由层析基质组成的。其基质包括固体物质(如吸附剂、离子交换剂)和液体物质(如固定在纤维素或硅胶上的溶液),
10、这些物质能与相关的化合物进行可逆性的吸附、溶解和交换作用。2流动相 在层析过程中推动固定相上的物质向一定方向移动的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在柱层析时,流动相又称洗脱剂或洗涤剂(即推动有效成分或杂质向一定方向移动的溶液)。在薄层层析时流动相又称展层剂。,3.色谱 以基质为固定相(柱状或薄层状),以液体或气体为流动相,有效成分和杂质在这两个相中连续多次地进行分配、吸附或交换作用,最终结果是使混合物得到分离。,4.操作容量 即在特定条件下,某种成分与基质反应达到平衡时,存在于基质上的饱和容量。一般以每克(或毫升)基质结合某种成分的摩尔数或毫克数来表示。其数值大,表明基质对某种成分的结合力强。否则反之。
11、,5床体积(Vt)通常床体积是指膨胀后的基质在层析柱中所占有的体积(Vt)。Vt是基质的外水体积(Vo)和内水体积(Vi)以及自身体积(Vg)的总和。即 VtVo十Vi十Vg,6洗脱体积(Ve)洗脱体积是指某一成分从柱顶部到底部的洗脱液中出现浓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流动相体积。7外水体积(Vo)外水体积指基质颗粒之间体积的总和。8内水体积(Vi)内水体积是指基质颗粒内部体积。,9.基质体积(Vg)基质体积是指基质自身所具有的体积。Vo、Vi、Vg都是随着床体积和基质性质变化而变化的。,图 层析床的外水体积(Vo)、内水体积(Vi)、总体积(Vt)示意图,10分配系数和迁移率 分配系数是指一组分在固定
12、相与流动相中含量的比值。常用K表示。迁移率是指一组分在相同时间内,在固定相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移动距离之比值,常用Rf表示。K值大,就表明该组分对固定相结合力大,迁移率小。反之则结合力小,迁移率大。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和迁移率是不一样的。几种物质之间的分配系数或迁移率的差异程度是决定它们采用层析方法能否分离开的先决条件。其差异程度越大分离效果就越好。,色谱设备,色谱柱 梯度混合器 恒流泵 部分收集器 检测仪 记录仪,色谱柱,梯度混合器,图溶液梯度的形成,盐浓度,盐浓度,盐浓度,流出液体积,流出液体积,流出液体积,型,型,型,恒流泵,自动部分收集器,紫外检测仪,记录仪,AKTA purifier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吸附 层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