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ppt
《第3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ppt(5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检查内容 红细胞 白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参考范围: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l09 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儿童(5.012.0)109/L,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1减少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药物: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特殊感染:G-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白细
2、胞计数临床意义,2增多生理性: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以及新生儿和婴儿。病理性:细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影响因素。,白细胞分类计数目(DC),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胞浆内有颗粒 中性粒细胞0.500.70(50 70)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 5%)嗜碱性粒细胞00.01(0 1)胞浆内无颗粒 淋巴细胞0.200.40(20 40)单核细胞0.030.08(3 8),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1增多急性感染或化脓性感染:中度感染可10.0109/L;重度可20.0109/L,
3、伴核左移。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如尿毒症)、早期汞中毒、铅中毒,或催眠药、有机磷中毒。其他疾病: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恶性肿瘤、粒细胞白血病、严重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中性粒细胞,2减少疾病:伤寒、副伤寒、疟疾、布氏杆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过敏性休克、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度恶病质、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毒:重金属或有机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用药:抗肿瘤药等。,嗜酸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可释放组胺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与释放,或灭活上述物质。1增多过敏性疾病:支喘、荨麻疹等。皮肤病与寄生
4、虫病: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等。血液病:慢粒、嗜酸粒白血病等。2减少疾病或创伤: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严重烧伤等。用药:长期用激素。,嗜碱性粒细胞,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激活因子等,与过敏反应有关1增多疾病:慢粒、淋巴网细胞瘤、红细胞增多症、罕见嗜酸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或转移癌等。创伤及中毒:脾切除术后;铅中毒、铋中毒,以及注射疫苗等。2减少疾病: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用药:促皮质激素、激素过量及应激反应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绝对增多传染病:百日咳、传单等。血液病:急、慢性淋2减少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
5、免疫缺陷病、长期用激素。中性粒细胞时,淋巴细胞也相对。,单核细胞,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活化T、B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增多传染病或寄生虫病。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红细胞计数(RBC),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儿童(3.95.3)1012/L1增多相对性增多: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RBC),绝对性增多生理性:缺氧和高原生活、新生儿、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骨髓释放红细胞速度加快等;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山病和肿瘤(肾癌
6、、肾上腺肿瘤)患者;真性红细胞增多:为原因不明,计数可达(7.012.0)1012/L。2减少造血物质缺乏。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继发性贫血,血红蛋白(Hb),运输O2和CO2。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参考范围:男性 120160 gL,女性 110150 gL 新生儿 170200 gL1增多疾病:慢性肺心病、紫绀型先天性心、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和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等。创伤: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2减少大出血、再障、类风湿关节炎及急、慢性肾炎所致的出血。其他疾病:缺铁,是由慢性反复出血疾病引起,缺B12、叶酸。,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功能:营养和支持
7、毛细血管;止血;凝血。参考范围:(100300)109/L1减少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骨髓肿瘤、巨大血管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体外循环等。,血小板计数(PLT),分布异常:脾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其他病:弥散性血管内出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某些感染(伤寒、黑热病、麻疹、出血热多尿期前、传单、TB和败血症)、出血疾病(血友病)、坏血病、阻塞性黄疸。过敏性紫癜等。用药:药物抑制骨髓、抗血小板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细胞毒药。2增多 创伤:急性失血,脾摘除术后、骨折 其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8、、慢粒、真性RBC增多症、骨髓瘤、类白血病反应、霍奇金病、恶性肿瘤早期、溃疡性结肠炎等。,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在单位 时间内的沉降距离。男015 mm/h;女020 mmh1.增快生理性:月经、妊娠3m分娩后3w略增快。病理性增快见于:炎症:风湿病、感染组织损伤及坏死:心梗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2病理性减慢: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真性RBC增多症及DIC晚期等。,尿液检查,目的(1)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2)血液及代谢系统疾病的诊断(3)职业病的诊断(4)药物安全性监测,尿液酸碱度(pH),1增高疾病:碱中毒、感染性膀胱炎、长期呕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石症、肾小管
9、性酸中毒等。用药: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乳酸钠。2降低疾病:酸中毒、痛风、尿酸盐和胱氨酸结石、尿路结核、肾炎、失钾性的代谢性碱中毒、严重腹泻及饥饿状态。用药:酸性药物,如:维C、氯化铵。,尿比重(SG),成人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一般为1.0101.025)新生儿1.0021.0041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力衰竭、糖尿病、蛋白尿、高热、休克、腹水、周围循环衰竭、泌尿系统梗阻、妊娠中毒症或脱水等。,尿比重(SG),2降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孟肾炎、肾小球损害性疾病、急性肾衰多尿期、尿毒症多尿期、胶原性疾病、尿崩症、蛋白质营养不良、恶性高血压、低钙血症、
10、肾性或原发性、先天性或获得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尿蛋白(PRO),蛋白质进入尿液中,产生蛋白尿。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0 mg/L;150 mg/24h临床意义1肾小球性:肾炎症、肾病综合征、肾肿瘤、糖尿病肾小球等肾损害。2肾小管性:肾炎、肾小管重金属损伤。3生理性: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4混合性:(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慢性肾炎。,尿蛋白(PRO),5溢出性(肾脏正常,而血液中有多量异常蛋白质):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出现的本-周蛋白尿、骨骼肌严重损伤及大面积心肌梗死时的肌红蛋白尿。6药物肾毒性: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多肽类(
11、多黏菌素)、抗肿瘤药(甲氨蝶呤)、抗真菌药(灰黄霉素)、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7.其他:如泌尿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所出现的蛋白尿为假性蛋白尿。,尿沉渣白细胞(LEU),尿液中出现的白细胞超过一定数量,出现白细胞尿。参考范围:阴性阳性意义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女性白带混入尿液时,也可发现较多的白细胞。,尿沉渣管型,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内聚集形成管型,尿液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常见包括有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和细菌管型。参考范围:0或偶见(01/HPF,透明管型)临床意义1急性肾小球肾炎2慢性肾小球肾炎
12、3肾病综合征4急性肾盂肾炎5慢性肾盂肾炎6.应用多黏菌素、磺胺嘧啶、顺铂等药物所致。,尿沉渣结晶,正常尿有磷酸盐结晶、草酸盐结晶和尿酸盐结晶等。临床意义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大量的尿酸和尿酸盐结晶提示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化疗期间核蛋白更新增加。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大量的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草酸盐尿增加提示小肠疾病。,尿沉渣结晶,胱氨酸结晶可见于某些遗传病、肝豆状核变性。酪氨酸和亮氨酸结晶常见于严重肝病患者。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脂肪醇结晶见于膀胱尿滞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增生、慢性肾孟肾炎患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用 医学 检查 指标 及其 临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