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抗干扰技术.ppt
《第3章抗干扰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抗干扰技术.ppt(10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3章 抗干扰技术,引言1、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2、串模干扰、共模干扰和长线传输干扰3、供电技术与接地技术4、输入输出通道信号隔离技术5、控制计算机的可靠性技术 6、数字滤波技术,本章主要内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被控变量分布在生产现场的各个角落,因而计算机是处于干扰频繁的恶劣环境中,干扰是有用信号以外的噪声,这些干扰会影响系统的测控精度,降低系统的可靠性,甚至导致系统的运行混乱,造成生产事故。但干扰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必须研究干扰,以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措施。,引言,3.1 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3.1.1 干扰的来源3.1.2 干扰的传播途径,干扰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是错综复杂的。干扰有
2、的来自外部,有的来自内部。外部干扰由使用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决定。外部干扰环境如图3-1所示,有天电干扰,如雷电或大气电离作用以及其他气象引起的干扰电波;天体干扰,如太阳或其他星球辐射的电磁波;电气设备的干扰,如广播电台或通讯发射台发出的电磁波,动力机械、高频炉、电焊机等都会产生干扰;此外,荧光灯、开关、电流断路器、过载继电器、指示灯等具有瞬变过程的设备也会产生较大的干扰;来自电源的工频干扰也可视为外部干扰。,3.1.1 干扰的来源,动画链接,内部干扰则是由系统的结构布局、制造工艺所引入的。内部干扰环境如图3-2所示,有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引起的耦合感应,电磁场辐射感应,长线传输造成的波反射;多点
3、接地造成的电位差引入的干扰;装置及设备中各种寄生振荡引入的干扰以及热噪声、闪变噪声、尖峰噪声等引入的干扰;甚至元器件产生的噪声等。,动画链接,干扰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静电耦合,磁场耦合,公共阻抗耦合。1静电耦合,3.1.2 干扰的传播途径,动画链接,静电耦合是电场通过电容耦合途径窜入其它线路的。两根并排的导线之间会构成分布电容,如印制线路板上印制线路之间、变压器绕线之间都会构成分布电容。图3-3给出两根平行导线之间静电耦合的示意电路,Cl2是两个导线之间的分布电容,C1g、C2g是导线对地的电容,R是导线2对地电阻。如果导线1上有信号U1存在,那么它就会成为导线2的干扰源,在导线2上产生干扰
4、电压Un。显然,干扰电压Un与干扰源U1、分布电容Cl2、C2g的大小有关。,空间的磁场耦合是通过导体间的互感耦合进来的。在任何载流导体周围空间中都会产生磁场,而交变磁场则对其周围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势。如设备内部的线圈或变压器的漏磁会引起干扰,还有普通的两根导线平行架设时,也会产生磁场干扰,如图3-4所示。如果导线1为承载着10kVA、220V的交流输电线,导线2为与之相距1米并平行走线10米的信号线,两线之间的互感M会使信号线上感应到的干扰电压Un高达几十毫伏。如果导线2是连接热电偶的信号线,那么这几十毫伏的干扰噪声足以淹没热电偶传感器的有用信号。,2磁场耦合,动画链接,公共阻抗耦合发生在两
5、个电路的电流流经一个公共阻抗时,一个电路在该阻抗上的电压降会影响到另一个电路,从而产生干扰噪声的影响。图3-5给出一个公共电源线的阻抗耦合示意图。,3公共阻抗耦合,在一块印制电路板上,运算放大器A1和A2是两个独立的回路,但都接入一个公共电源,电源回流线的等效电阻R1、R2是两个回路的公共阻抗。当回路电流i1变化时,在R1和R2上产生的电压降变化就会影响到另一个回路电流i2。反之,也如此。,动画链接,3.2 串模干扰、共模干扰和长线传输干扰,引言3.2.1 串模干扰及其抑制3.2.2 共模干扰及其抑制3.2.3 长线传输干扰及其抑制,引言,了解了干扰的来源与传播途径,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抗干扰
6、措施。在抗干扰处理时,一般按照干扰的三种主要作用方式串模、共模及长线传输干扰来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串模干扰是指迭加在被测信号上的干扰噪声,即干扰源串联在信号源回路中。其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如图3-6所示。图中Us为信号源,Un为串模干扰电压,邻近导线(干扰线)有交变电流Ia流过,由Ia产生的电磁干扰信号就会通过分布电容C1和C2的耦合,引至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输入端。,3.2.1 串模干扰及其抑制,对串模干扰的抑制较为困难,因为干扰Un直接与信号Us串联。目前常采用切断传播途径与滤波两种措施。,动画链接,1切断传播途径双绞线是由两根互相绝缘的导线扭绞缠绕组成,为了增强抗干扰能力,可在双绞线的外
7、面加金属编织物或护套形成屏蔽双绞线,图3-7给出了带有屏蔽护套的多股双绞线实物图。,采用双绞线作信号线的目的,就是因为外界电磁场会在双绞线相邻的小环路上形成相反方向的感应电势,从而互相抵消减弱干扰作用。双绞线相邻的扭绞处之间为双绞线的节距,双绞线不同节距会对串模干扰起到不同的的抑制效果,表3-1。双绞线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用于点对点连接和多点连接应用场合,传输距离为几公里,数据传输速率可达2Mbps。,表3-1 双绞线节距对串模干扰的抑制效果,2滤波采用硬件滤波器抑制串模干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根据串模干扰频率与被测信号频率的分布特性,可以选用具有低通、高通、带通等滤波器。其中,如果干
8、扰频率比被测信号频率高,则选用低通滤波器;如果干扰频率比被测信号频率低,则选用高通滤波器;如果干扰频率落在被测信号频率的两侧时,则需用带通滤波器。一般采用电阻R、电容C、电感L等无源元件构成滤波器,图3-8所示为在模拟量输入通道中引入的一个无源二级阻容低通滤波器,但它的缺点是对有用信号也会有较大的衰减。为了把增益与频率特性结合起来,对于小信号可以采取以反馈放大器为基础的有源滤波器,它不仅可以达到滤波效果,而且能够提高信号的增益,如图3-9所示。,动画链接,共模干扰是指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通道中信号放大器两个输入端上共有的干扰电压,可以是直流电压,也可以是交流电压,其幅值达几伏甚至更高,这取决于现
9、场产生干扰的环境条件和计算机等设备的接地情况。其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如图3-10所示。,3.2.2 共模干扰及其抑制,1.共模干扰,动画链接,共模抑制比CMRR,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一般都用较长的导线把现场中的传感器或执行器引入至计算机系统的输入通道或输出通道中,这类信号传输线通常长达几十米以至上百米,这样,现场信号的参考接地点与计算机系统输入或输出通道的参考接地点之间存在一个电位差Ucm。这个Ucm是加在放大器输入端上共有的干扰电压,故称共模干扰电压。既然共模干扰产生的原因是不同“地”之间存在的电压,以及模拟信号系统对地的漏阻抗。因此,共模干扰电压的抑制就应当是有效的隔离两个地之间的电联系,以及
10、采用被测信号的双端差动输入方式。具体的有变压器隔离、光电隔离与浮地屏蔽等三种措施。,(1)变压器隔离 利用变压器把现场信号源的地与计算机的地隔离开来,也就是把“模拟地”与“数字地”断开。被测信号通过变压器耦合获得通路,而共模干扰电压由于不成回路而得到有效的抑制。,动画链接,2.共模干扰的抑制,要注意的是,隔离前和隔离后应分别采用两组互相独立的电源,以切断两部分的地线联系,如图3-12所示。被测信号US经双绞线引到输入通道中的放大器,放大后的直流信号US1,先通过调制器变换成交流信号,经隔离变压器B由原边传输到副边,然后用解调器再将它变换为直流信号US2,再对US2进行A/D转换。这样,被测信号
11、通过变压器的耦合获得通路,而共模电压由于变压器的隔离无法形成回路而得到有效的抑制。,(2)光电隔离光电耦合隔离器是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抗干扰方法。光电耦合隔离器的结构原理在后面输入输出通道隔离技术中将详细介绍。利用光耦隔离器的开关特性,可传送数字信号而隔离电磁干扰,即在数字信号通道中进行隔离。4.2 数字量输入通道与4.3 数字量输出通道两节中给出了大量应用于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中的电路实例。,其实在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中也主要应用这种数字信号通道的隔离方法,即在A/D转换器与CPU或CPU与D/A转换器的数字信号之间插入光耦隔离器,以进行数据信号和控制信号的耦合传送,如下页图所示。(
12、a)是在A/D转换器与CPU接口之间8根数据线之间都各插接一个光耦隔离器(图中只画出了一个),不仅照样无误地传送数字信号,而且实现了A/D转换器及其模拟量输入通道与计算机的完全电隔离;(b)是在CPU与D/A转换器接口之间8根数据线之间都各插接一个光耦隔离器(图中也只画出了一个),不仅照样无误地传送数字信号,而且实现了计算机与D/A转换器及其模拟量输出通道的完全电隔离。,动画链接,动画链接,利用光耦隔离器的线性放大区,也可传送模拟信号而隔离电磁干扰,即在模拟信号通道中进行隔离。例如在现场传感器与A/D转换器或D/A转换器与现场执行器之间的模拟信号的线性传送,如图8-12 所示。,动画链接,动画
13、链接,在图8-12(a)输入通道的现场传感器与A/D转换器之间,光电耦合器一方面把放大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线性地光耦(或放大)到A/D转换器的输入端,另一方面又切断了现场模拟地与计算机数字地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抗共模干扰作用。在图8-12(b)输出通道的D/A转换器与执行器之间,光电耦合器一方面把放大器输出的模拟信号线性地光耦(或放大)输出到现场执行器,另一方面又切断了计算机数字地与现场模拟地之间的联系,起到了很好的抗共模干扰作用。,光耦的这两种隔离方法各有优缺点。模拟信号隔离方法的优点是使用少量的光耦,成本低;缺点是调试困难,如果光耦挑选得不合适,会影响系统的精度。而数字信号隔离方法的优点是
14、调试简单,不影响系统的精度;缺点是使用较多的光耦器件,成本较高。但因光耦的价格越来越低廉,因此,目前在实际工程中主要使用光耦隔离器的数字信号隔离方法。,浮地屏蔽是利用屏蔽层使输入信号的“模拟地”浮空,使共模输入阻抗大为提高,共模电压在输入回路中引起的共模电流大为减少,从而抑制了共模干扰的来源,使共模干扰降至很低,图3-14给出了一种浮地输入双层屏蔽放大电路。,(3)浮地屏蔽,动画链接,计算机部分采用内外两层屏蔽,且内屏蔽层对外屏蔽层(机壳地)是浮地的,而内层与信号源及信号线屏蔽层是在信号端单点接地的,被测信号到控制系统中的放大器是采用双端差动输入方式。图中,Zs1、Zs2为信号源内阻及信号引线
15、电阻,Zs3为信号线的屏蔽电阻,它们至多只有十几欧姆左右,Zc1、Zc2为放大器输入端对内屏蔽层的漏阻抗,Zc3为内屏蔽层与外屏蔽层之间的漏阻抗。工程设计中Zc1、Zc2、Zc3应达到数十兆欧姆以上,这样模拟地与数字地之间的共模电压Ucm在进入到放大器以前将会被衰减到很小很小。这是因为首先在Ucm、Zs3、Zc3构成的回路中,Zc3Zs3,因此干扰电流I3在Zs3上的分压US3就小得多;同理,US3分别在Zs2与Zs1上的分压US2与US1又被衰减很多,而且是同时加到运算放大器的差动输入端,也即被2次衰减到很小很小的干扰信号再次相减,余下的进入到计算机系统内的共模电压在理论上几乎为零。因此,这
16、种浮地屏蔽系统对抑制共模干扰是很有效的。,由生产现场到计算机的连线往往长达几十米,甚至数百米。即使在中央控制室内,各种连线也有几米到十几米。对于采用高速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来说,长线的“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否“长线”取决于集成电路的运算速度。例如,对于纳秒级的数字电路来说,l 米左右的连线就应当作长钱来看待;而对于10微妙级的电路,几米长的连线才需要当作长线处理。信号在长线中传输除了会受到外界干扰和引起信号延迟外,还可能会产生波反射现象。当信号在长线中传输时,由于传输线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影响,信号会在传输线内部产生正向前进的电压波和电流波,称为入射波。,8.2.3 长线传输干扰及其抑制,1
17、波阻抗的测量为了进行阻抗匹配,必须事先知道信号传输线的波阻抗RP,波阻抗RP的测量如图3-15所示。图中的信号传输线为双绞线,在传输线始端通过与非门加入标准信号,用示波器观察门A的输出波形,调节传输线终端的可变电阻R,当门A输出的波形不畸变时,即是传输线的波阻抗与终端阻抗完全匹配,反射波完全消失,这时的R值就是该传输线的波阻抗,即RPR。,2终端阻抗匹配最简单的终端阻抗匹配方法如图3-16(a)所示。如果传输线的波阻抗是RP,那么当RRP时,便实现了终端匹配,消除了波反射。此时终端波形和始端波形的形状一致,只是时间上迟后。由于终端电阻变低,则加大负载,使波形的高电平下降,从而降低了高电平的抗干
18、扰能力,但对波形的低电平没有影响。为了克服上述匹配方法的缺点,可采用图3-16(b)所示的终端匹配方法。,3始端阻抗匹配在传输线始端串入电阻R,如图3-17所示,也能基本上消除反射,达到改善波形的目的。一般选择始端匹配电阻R为RRPRSC 其中,RSC为门A输出低电平时的输出阻抗。,补充 信号线的选择与敷设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信号线的选择与敷设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能合理地选择信号线,并在实际施工中又能正确地敷设信号线,那么可以抑制干扰;反之,将会给系统引入干扰,造成不良影响。1信号线的选择对信号线的选择,一般应从抗干扰和经济实用这几个方面考虑,而抗干扰能力则应放在首位。不同的使用现场,
19、干扰情况不同,应选择不同的信号线。在不降低抗干扰能力的条件下,应该尽量选用价钱便宜,敷设方便的信号线。,(1)信号线类型的选择在精度要求高、干扰严重的场合,应当采用屏蔽信号线。表3-2列出几种常用的屏蔽信号线的结构类型及其对干扰的抑制效果。,表3-2 屏蔽信号线性能及其效果,有屏蔽层的塑料电缆是按抗干扰原理设计的,几十对信号在同一电缆中也不会互相干扰。屏蔽双绞线与屏蔽电缆相比性能稍差,但波阻抗高、体积小、可挠性好、装配焊接方便,特别适用于互补信号的传输。双绞线之间的串模干扰小、价格低廉,是计算机控制实时系统常用的传输介质。(2)信号线粗细的选择从信号线价格、强度及施工方便等因素出发,信号线的截
20、面积在2mm2以下为宜,一般采用1.5 mm2和1.0 mm2两种。采用多股线电缆较好,其优点是可挠性好,适宜于电缆沟有拐角和狭窄的地方。,2信号线的敷设 选择了合适的信号线,还必须合理地进行敷设。否则,不仅达不到抗干扰的效果,反而会引进干扰。信号线的敷设要注意以下事项:(1)模拟信号线与数字信号线不能合用同一根电缆,要绝对避免信号线与电源线合用同一根电缆。(2)屏蔽信号线的屏蔽层要一端接地,同时要避免多点接地。,(3)信号线的敷设要尽量远离干扰源,如避免敷设在大容量变压器、电动机等电器设备的附近。如果有条件,将信号线单独穿管配线,在电缆沟内从上到下依次架设信号电缆、直流电源电缆、交流低压电缆
21、、交流高压电缆。表号线和交流电力线之间的最少间距,供布线时参考。,表3-信号线和电力线之间的最少间距,(4)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必须分开,并尽量避免平行敷设。如果现场条件有限,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不得不敷设在一起时,则应满足以下条件:电缆沟内要设置隔板,且使隔板与大地连接,如图8-17(a)所示。电缆沟内用电缆架或在沟底自由敷设时,信号电缆与电源电缆间距一般应在15cm以上,如图8-17(b)(c)所示;如果电源电缆无屏蔽,且为交流电压220VAC、电流10A时,两者间距应在60 cm以上。电源电缆使用屏蔽罩,如图8-17(d)所示。,3.3.1 供电技术 计算机控制系统一般是由交流电网供电,电网
22、电压与频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实践表明,电源的干扰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个主要干扰,抑制这种干扰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理想的交流电应该是50HZ的正弦波。但事实上,由于负载的变动如电动机、电焊机、鼓风机等电器设备的启停,甚至日光灯的开关都可能造成电源电压的波动,严重时会使电源正弦波上出现尖峰脉冲,如图3-18所示。这种尖峰脉冲,幅值可达几十甚至几千伏,持续时间也可达几毫秒之久,容易造成计算机的“死机”,甚至会损坏硬件,对系统威胁极大。在硬件上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解决。,1交流电源系统,图3-18 交流电源正弦波上的尖峰脉冲,(1)选用供电比较稳定的进线电源 计算机控制
23、系统的电源进线要尽量选用比较稳定的交流电源线,至少不要将控制系统接到负载变化大、晶闸管设备多或者有高频设备的电源上。(2)利用干扰抑制器消除尖峰干扰 干扰抑制器使用简单,利用干扰抑制器消除尖峰干扰的电路如图3-19示。干扰抑制器是一种无源四端网络,目前已有产品出售。,图3-19利用干扰抑制器的电源系统,(3)采用交流稳压器稳定电网电压计算机控制的交流供电系统一般如图3-20所示。图中交流稳压器是为了抑制电网电压的波动,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交流稳压器能把输出波形畸变控制在5以内,还可以对负载短路起限流保护作用。低通滤波器是为了滤除电网中混杂的高频干扰信号,保证50HZ基波通过。,图3-2
24、0一般交流供电系统,(4)利用UPS保证不中断供电电网瞬间断电或电压突然下降等掉电事件会使计算机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是可能产生严重事故的恶性干扰。对于要求更高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采用不间断电源即UPS向系统供电,如图3-21所示。正常情况下由交流电网通过交流稳压器、切换开关、直流稳压器供电至计算机系统;同时交流电网也给电池组充电。所有的UPS设备都装有一个或一组电池和传感器,并且也包括交流稳压设备。如果交流供电中断,系统中的断电传感器检测到断电后就会将供电通路在极短的时间内(3ms)切换到电池组,从而保证流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电流不因停电而中断。这里,逆变器能把电池直流电压逆变到正常电压频率和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干扰 技术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0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