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水体环境.ppt
《第3章水体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水体环境.ppt(6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章 水体环境,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资源一、水圈与水资源1 水圈定义:水圈指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2 水资源定义:广义上讲,指地球水圈中多个环节、多种形态的水,即水圈中所有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但目前人类重点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资源多指狭义的水资源亦通常所指参与自然界水循环、通过陆海间水分交换、陆地上逐年可得到更新的淡水资源。,3、地球上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为 13.6 108km3,海水占97.41,淡水储量约为400104km3,仅占不足0.3%。,二、水资源特性及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特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环
2、境的基本要素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 经济上的两重性(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的灾害)补给上的循环性时空分配上的可变性,2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不平衡 3)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 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第二节 水质污染,一、天然水水质 1 天然水的化学成分(1)溶解气体(2)主要离子:(3)微量元素:Br溴、F、I、Fe、Cu、Ni镍、Ti、Pb、Zn、Mn、V 钒、Ba钡(4)生物生成物:NH4、HPO4、H2PO4、(5)胶体(6)悬浮物质:硅、铝酸盐颗粒、砂粒、粘土。,主要阴离子:Cl-、SO42-、HCO3-、CO32-主要阳
3、离子:K+、Na+、Ca2+、Mg2+,二 水体污染水污染定义: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说明,水污染即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2 污染物与污染源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设备、装置和途径统称水体污染源。自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工业、农业、生活 污染源 按排放污染物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源 和非 点源。,3 污染源的特点 工业污染源:SS(固体悬浮物)含量高,1003000mg/L左右 COD可达4001000mg/L,BOD可达200
4、5000mg/L 酸碱度变化大,pH在213之间 温度高达40以上可造成热污染 易燃,含低沸点的挥发性液体,易酿成水面火灾 含多种多样有毒有害成分:酚、氰、油、农药、多环芳烃、染料、重金属(Hg、Cr、Cd、As等),放射性等,农业污染源:污水面广、分散、难收集、难治理。有机质、植物营养素、病原微生物、悬浮物及杂质含量高 含较高的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农药污染水体,过量施用化肥污染水体,生活污染源:水质成分有日变化规律,含N、P 高;产生恶质、腐臭和阴沟臭,不能直接农灌。,过量使用洗涤剂,过量使用洗衣粉,把剩饭倒入下水道,河边洗车,生活垃圾堆于河边,4 水体污染物 化学污染物:无机无毒物质:颗粒
5、物、矿渣、粉尘;酸碱盐类物质;氮磷 等营养物质;无机有毒物质:非重金属:氰氟硫的化合物;重金属:Hg、Cd、Cr、Pb、As;有机无毒物质:需氧有机物: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有毒物质:易分解:酚、苯、醛、有机磷;难分解:有机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致臭物、致色物等 生物污染物: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原生蠕虫 放射性物质:天然放射性物质 人工放射性物质(4)热污染,三 水体污染物测定指标,1 物理指标 浊度、透明度、色、味、溴、悬浮物、电导率、硬度,2 化学指标 pH值、硬度、有机物、有机毒物、无机毒物等。有机物测定指标: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定义:
6、指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mg/L)。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定义: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溶解氧(DO)(Dissolved Oxygen)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氧,一般以每升所含氧的毫克数表示(mg/L)。,3 微生物学指标 反映水体受生物性污染的过程及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程度,指标包括:细菌总数:100个/ML(饮用水卫生标准)大肠菌群:3个/L(饮用水卫生标准)2000个/L(地面水标准中类水体标准),四、水体自净 废水排入水体会造成严重
7、的危害、但从另一方面看。水体也有一定的自身净化废水中污染物质的能力。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水体自净主要包括以下过程:稀释沉淀分解氧化病源体的死亡,第三节水体主要污染类型,1、水体富营养化(1)定义 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一般发生在湖泊、江河、海湾等缓流水体中。(2)类型 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演变的自然过程,湖泊形成的幼年时期,均处于贫营养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逐渐使湖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增加,其来源:为天然因素。a.天然降水b.地表土壤的侵蚀、淋溶c.浮游动植物生长、死亡、分解、释放。,人为富营养化:由
8、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体,加速了湖泊演化的过程,其来源:a.城市生活污水带来大量N、P;含磷洗涤剂 b.农村施用的化肥、牲畜粪便,经面源污染而进入。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都是由于水体中N、P富集,引起水体DO下降、恶化;不同点: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须过程,经历时间漫长,需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人为富营养化因人类排放含有N、P的工农业生活污水所致,演化速度极快,短时间内可使湖泊由贫变富。,(3)特 征 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颜色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体 环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