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糖类化合物.ppt
《第3章糖类化合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糖类化合物.ppt(5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第3章 糖类化合物,教学目的:1.掌握糖的定义及其生物学功能。2.掌握单糖的化学结构和主要性质。3.了解寡糖、多糖的结构与性质。教学重点:糖的化学结构和主要性质。,2,一 引言,1 糖类的存在与来源,糖类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特别是植物界。糖类物质占植物体干重的85%90%,占细菌的10%30%,动物的小于2%。动物体内糖的含量不多,但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类。糖类物质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地球的生物量干重的50%以上是由葡萄糖的聚合物构成的。地球上糖类物质根本来源是绿色细胞进行的光合作用。,3,2 糖类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1)作为生物体结构物质 植物的根、茎、叶中的纤维素
2、、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等,这些物质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属于杂多糖的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物质。昆虫和甲壳类动物的外骨骼壳多糖也是糖类物质。2)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在生物体内(细胞内)通过生物氧化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生物体内作为能源贮存的糖类有淀粉、糖源等。,4,3)在生物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 糖代谢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为合成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提供碳骨架。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糖蛋白的糖链在生物体内起信息分子的作用,如细胞识别中的粘着、接触抑制、归巢行为、免疫保护(抗原与抗体)、代谢调控(激素与受体)、受精机制、形态发生、发育、癌变、衰老、器官移植等。,5,3 糖类
3、的元素组成,大多数糖类物质只由C、H和O所组成,其中H和O原子数之比是21,刚好与H2O相同。被认为是C与H2O的化合物,故有“碳水化合物”之称。后来发现有些糖,如鼠李糖(C6H12O5),脱氧核糖(C5H10O4)分子中H和O之比不是21;有些非糖物质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乳酸(C3H6O3),其分子中H和O之比正好是21,所以“碳水化合物”这一名称并不恰当。1927年国际化学名词重审委员会建议用“糖族(glucide)”一词来代替carbohydrate。,6,4 糖类的化学本质及定义,糖从化学角度看,是多羟基的醛或多羟基的酮。如我们所熟悉的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
4、都属于糖类,像N-乙醛葡糖胺、果糖-1,6-二磷酸这类糖的衍生物也属于糖类。从化学本质给糖类下一个定义:糖类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或其衍生物,或水解时能产生这些化合物的物质。,7,5 糖的种类,根据分子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组成,将糖类化合物分为:单糖、寡糖、多糖和复合糖。单糖是不能再水解成更小分子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含醛基者称为醛糖,含酮基者称为酮糖。根据分子中C原子数目将单糖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等,或根据C原子数与羰基的类型分丙酮糖或丙醛糖。寡糖是由26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低聚糖分子,水解时得到相应数目和种类的单糖分子,如蔗糖、乳糖、麦芽糖、棉子糖等。,8,多糖是由很多
5、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是自然界中糖类化合物存在的主要形式,根据其组成特点,可将多糖分为均质多糖和非均质多糖。前者又称为同型多糖,后者又称为异型多糖或杂多糖。复合多糖是糖和非糖物质共价结合成的复合物,如脂多糖、糖蛋白等。复合多糖主要为动物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血型多糖、细胞膜多糖。,9,二 单糖的结构和性质,在单糖的名称前面常常冠有符号D-或L-,-或-,“+”或“-”以及“吡喃”或“呋喃”等字样。例如:-D(+)-吡喃葡萄糖,-D(-)-呋喃果糖等。这些符号和字样除“+”或“-”是代表旋光性之外,其余的都代表单糖分子特定的结构。D-或L-代表构型;-或-代表异头物;“呋喃”或“吡喃
6、”则代表环状半缩醛的成环方式。,10,手性分子中的不对称碳原子,可形成互为镜象关系的两种异构体,分别用D-型或L-型表示。构型常以甘油醛作为基准,在其开链结构式投影图中,氧化程度高的基团(-CHO)写在上方,最下方是伯醇基(-CH2OH),中间是不对称碳原子,羟基在右边(dexter)者为D-型,在左边(left)者为L-型。,1 单糖分子的开链结构及构型,D-甘油醛,L-甘油醛,11,自然界中的糖基本上是D-型结构。在甘油醛分子的基础上,每增加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将产生两种立体结构不同的醛糖。含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具有旋光性,D-型和L-型异构体的旋光方向不同,又称其为旋光异构体。使偏振光平面
7、发生顺时针方向偏转者称为右旋,用“+”号表示,发生逆时针方向偏转者称为左旋,用“-”号表示。旋光性与D-或L-构型没有必然的联系。同一种化合物的D-型和L-型异构体的旋光方向相反,比旋光度相同,两者等量混合时,旋光互相抵消,这种现象称为外消旋,用DL-表示。,12,D-甘油醛 D-葡萄糖 L-甘油醛 L-葡萄糖,13,14,15,2 单糖的环状结构,研究发现葡萄糖的一些理化性质与其开链分子结构不符,不具有醛类的某些典型反应性能。如不能使被H2SO3漂白了的品红呈现红色;不能与NaHSO3起加成反应;仅与一分子醇成半缩醛反应,不能与两分子醇成缩醛反应。Fisher提出了一种葡萄糖分子的投影式环状
8、结构,认为其醛基不是游离的,而与分子中的醇羟基发生加成反应,分子环化成为环状半缩醛结构式。醛基如与C4-OH成氧桥结合形成五元环,如与C5-OH结合形成六元环,分别与呋喃和吡喃环相似。,16,葡萄糖的呋喃型和吡喃型:,形成环状半缩醛后,C1原子成了不对称C原子,半缩醛羟基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产生了-和-型两种异头物。半缩醛羟基与决定构型的醇羟基在同侧者为-型,在相反侧者为-型。D-型糖的-缩醛羟基位于右边,-半缩醛羟基位于左边。,17,-D-葡萄糖与-D-葡萄糖不是镜象异构体,而是异头物,两者比旋光度不同,-D-葡萄糖的比旋光度为+112.2o,-D-葡萄糖为+18.7o。在溶液中-型与-可
9、通过开链结构相互转化,故新配的葡萄糖溶液表现出变旋现象。变旋平衡后,-型浓度占37%,-型占63%,开链结构不到0.1%,D-葡萄糖的这3种结构动态平衡混合液的比旋光度为+52.5o。,18,3 单糖的Haworth式,Fisher投影式结构中的氧桥过长显得不合理。1926年Haworth提出用透视式表达糖的环状结构,称为透视式。,19,4 单糖的构象,按照Haworth式结构,葡萄糖的成环元素都在一个平面上,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整个环的平面发生折叠形成近似椅形的构象。这种构象最为稳定。,20,5 单糖的性质,1)物理性质,溶解度 单糖为白色结晶,分子中有许多亲水基团,能以任意比例溶解于水,不
10、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甜度 不同糖的甜度不同,通常用感官品评,规定蔗糖溶液的甜度为1,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糖液的比较品评。,各种糖的甜度,21,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单糖分子中都有不对称碳原子,其溶液都有旋光性。在一定条件下,测定一定浓度糖溶液的旋光度,可计算其比旋光度:,比旋光度或称旋光率D钠光,波长为589.6与589.0 nm t 温度,一般为20 测得的旋光度L旋光管长度,单位dm c 糖液浓度,以100 ml 溶液中溶质的克数表示。,22,部分单糖、寡糖和多糖的比旋光度,每种糖都有特征性的比旋光度。在已知比旋光度的情况下,测定样品溶液的旋光度a,可计算出溶质的浓度c:,23,2)单
11、糖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醛糖的醛基具有还原性。酮糖的酮基由于受相邻羟基的影响,也具有还原性。所以所有单糖都为还原糖,易被氧化成酸。以葡萄糖为例,因反应条件不同,可有三种方式氧化,生成不同的酸:在弱氧化剂(溴水)作用下,醛基被氧化生成葡萄糖酸。,24,较强氧化剂(稀硝酸)作用下,醛基和伯醇基同时被氧化,生成葡萄糖二酸。,生物体内,在专一性酶的作用下,伯醇基被氧化,生成葡萄糖醛酸。,25,酮糖的氧化作用与醛糖不同,弱氧化剂溴水不能使酮氧化。据此,可鉴别酮糖与醛糖。在强氧化剂作用下,酮糖在羰基处断裂,生成两种酸,以果糖为例:,D-果糖 乙醇酸 三羟基丁酸,26,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的醛基或酮基变
12、成非常活泼的烯醇式结构,具有还原性,能使金属离子(Cu2+、Ag+、Hg+、Bi3+等)还原,本身则被氧化成糖酸及其他产物。还原糖在碱性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常被用作糖类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常用Fehlings试剂和Benedicts试剂。,27,酯化反应,28,单糖的所有醇羟基及半缩醛羟基都可与酸成酯,生物体内常见的糖酯有磷酸酯和硫酸酯,糖的磷酸酯是糖分子进入代谢反应的活化形式,以上为重要的己糖磷酸酯。,ATP,29,糖的成苷作用,单糖分子的半缩醛羟基易与醇或酚的羟基缩合脱水,生成缩醛,这类缩醛化合物称为糖苷。如甲醇与葡萄糖生成的糖苷叫做甲基葡萄糖苷。半缩醛羟基有-型与-之分,糖苷也有-型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类 化合物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0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