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H核磁共振.ppt
《第4章1H核磁共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1H核磁共振.ppt(18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 4 章 1H 核磁共振,4.1 NMR的基本原理4.2 核磁共振仪简介4.3 化学位移4.4 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4.5 自旋偶合4.6 核磁共振图谱的类型4.7 1H NMR若干实验技术问题4.8 1H NMR图谱解析步骤4.9 1H NMR的应用,本章概要,NMR是研究处于磁场中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吸收,可以提供多种结构信息,也可进行动力学研究、定量分析等。己经成为现代结构分析中十分重要的手段,广泛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领域。,一、核磁共振简介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与UV-V
2、is和红外光谱法类似,NMR也属于吸收光谱,只是研究的对象是处于强磁场中的原子核自旋能级对射频辐射的吸收。,与紫外、红外比较,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二、发展历史1924年:Pauli 预言了NMR 的基本理论,即,有些核同时具有自旋和磁量子数,这些核在磁场中会发生分裂;1946年:Harvard 大学的Purcel 和Stanford大学的Bloch 各自首次发现并证实NMR现象,于1952年分享了Nobel奖;,1953年:Varian开始商用仪器开发,并于同年制作了第一台高分辨NMR仪;1956年:Knight发现元素所处的化学环境对NMR信号有影响,而这一影响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关。1970年
3、:Fourier(pilsed)-NMR 开始市场化(早期多使用的是连续波 NMR 仪器)。,F.Bloch,E.M.Purcell,1H-NMR提供的结构信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J信号强度比弛豫时间,原子的化学环境原子个数邻接基团的种类分子的空间构型,不破坏样品。NMR作定量分析误差较大,不能用于痕量分析。,4.1 NMR的基本原理,4.1.1 原子核的自旋,核磁共振的研究对象为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原子核自旋运动将产生磁矩。并非所有同位素的原子核都有自旋运动。,原子核的自旋运动与自旋量子数I相关。,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I由中子数和质子数决定:,(1)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偶数的核,自旋量子数I=0
4、。如12C、16O、32S等。,(2)中子数、质子数其一为偶数,另一为奇数,则I为半整数。如:I=1/2,这类核有1H、13C、15N、19F、31P I=3/2,这类核有 7Li、9Be、23Na、33S I=5/2,这类核有17O、25Mg、27Al,(3)中子数、质子数均为奇数的核,I为整数。如:I=1,2 H、6Li、14N I=2,58Co,没有核磁矩,=0,这类核不能用NMR测出。,自旋量子数 I=0,没有核磁矩,=0 这类核不能用NMR测出。,自旋量子数I不等于0,这类核有核磁矩,0。,I=1/2 这类核可以看作是电荷均匀分布的旋转球体。这样的核不具有电四极矩,核磁共振的谱线窄,
5、是NMR测试的主要对象;这类核有1H、13C、15N、19F、31P。,自旋量子数I不等于0的核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凡具有电四极距的原子核都具有特有的弛豫机制,核磁共振的谱线宽,不利于NMR测试。,电荷分布不均,均匀分布椭球体,电偶极矩,I 1/2,I 1 它们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相当于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电偶极矩相隔一个很小的距离排列着,就构成了电四极矩。有电四极矩存在,NMR信号复杂。,自旋量子数是1/2的核,如1H、13C、15N、19F、29Si、31P等是NMR测试的主要对象。,没有外磁场时,核的自旋磁距取向是混乱的;若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则核可以有不同的自旋取向。自旋取向代表能
6、级。,自旋量子数为I的核,共有2I+1个自旋取向。每个自旋取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 则 m=I,I-1,I-2,0,-I。,氢核磁矩的取向,如1H(I=1/2),m有两种取向(2 x 1/2+1=2):m=1/2、-1/2;又如2H(I=1),m有三个取向,m=1、0、-1。,原子核自旋量子数I 0时,具有自旋角动量 P,h为普朗克常数;=h/2,为角动量的单位。,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都有核磁矩,其数值用表示:=P,叫旋磁比,它是原子核固有的性质,同一种核,为常数。它是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P,4.1.2 核磁共振,1H 自旋量子数(I)1/2没有外磁场时,其自旋磁矩取向是混乱的,在外磁场B0
7、中,它的取向分为两种(2I+1=2)一种和磁场方向相反能量较高一种和磁场方向平行能量较低,核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能为E:,E=-Z B0=-Pz B0=-m B0,核磁矩在Z轴上的投影Z,其值为:Z=PZ=m,当m=-1/2时,E(-1/2)=-(-1/2)B0,当m=+1/2时,E(+1/2)=-(+1/2)B0,量子力学选律:只有m=1的跃迁才是允许的,相邻两能级之间发生跃迁的能量差为:E=E(-1/2)-E(+1/2)=B0 上式表明E随外加磁场强度 B0的增大而增大。,核的自旋角动量在Z轴投影:Pz=m,在磁场中的氢核的核磁矩方向与外加磁场B0成一定的角度,所以自旋的核受到一个外力矩的
8、作用,使得氢核在自旋的同时还绕顺磁场方向的一个假想轴回旋进动,叫拉莫尔(Larmor)进动。,原子核的自旋,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运动-拉莫尔进动-(类似于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进动),这种拉莫尔进动回旋频率1与外加磁场B0成正比:1=B0:旋磁比,B0:外加磁场,若外界提供一个电磁波,波的频率适当,能量恰好等于核的两个能量之差,那么此原子核就可以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回旋频率1与外加磁场成正比:1=B0:旋磁比,B0:外加磁场,吸收的电磁波的能量等于E:,h2=E=B0=h B0,当1=2时,核会吸收射频的能量,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种现象叫核磁共振。,磁共振的基本关系式=B0,吸收的电磁波的频率
9、:2=B0,同一种核,为一常数;磁场B0强度增大,共振频率也增大。不同的核不同,共振频率也不同。B0=2.3TG(1TG=104高斯):1H共振频率为100 MHZ,13C为25 MHZ。,4.1.3 饱和与弛豫,电磁波的能量等于样品分子某种能级差时,核会吸收能量,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1H核有两种能级状态,由于两者之间能量差很小 低能级与高能级核数目之比为:eE/KT=eHh/2KT=l.0000099,若高能级的核没有其他途径回到低能级,也就是说没有过剩的低能级核可以跃迁,就不会有净的吸收,NMR讯号将消失,这个现象叫饱和。,外加磁场强度:14092高斯 温度:27摄氏度,弛豫:高能级的
10、核用非辐射的方式回到低能级。,弛豫两种方式:,(1)自旋-晶格弛豫,又叫纵向弛豫。核(自旋体系)与环境(又叫晶格)进行能量交换,高能级的核把能量以热运动的形式传递出去,由高能级返回低能级。这个弛豫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半衰期用T1表示,T1越小表示弛豫过程的效率越高。,(2)自旋-自旋弛豫,又叫横向弛豫。高能级核把能量传递给邻近一个低能级核。在此弛豫过程前后,各种能级核的总数不变。其半衰期用T2表示。,每一种核在某一较高能级的平均停留时间只取决于T1T2中较小者。,核磁共振现象的观察有两种方法,可用连续波仪器或用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完成。,4.2 核磁共振谱仪简介,连续波仪器中一般用永磁铁
11、或电磁铁,做样时间长,灵敏度低,无法完成13C核磁共振和二维核磁共振的工作,已经基本不生产,而代之为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实现核磁共振的方式有两种:(1)扫频:保持外磁场强度不变,改变电磁波辐射频率。(2)扫场:保持电磁波辐射频率不变,改变外磁场强度。,4.2.1 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磁铁、射频振荡器、射频接收器和记录仪、探头和样品管座、计算机和其他组成。,RF:Radio Freqency 射频,(1)每一时刻只能观察一条谱线,所以效率低。(2)13C的化学范围远比1H宽。1H的化学位移范围约为l5 ppm,而13C的化学位移范围在250 ppm以上。显然13C NMR从头到尾扫描一次费
12、时甚多。(3)13C丰度低,信号太弱,必须多次累加信号。,脉冲付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是用一个强的射频,以脉冲方式(一个脉冲中同时包含了一定范围的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可将样品中所有的核激发。为了提高信噪比,需要多次重复照射、接收,将信号累加。,存在问题:,解决方法:采用脉冲付里叶变换NMR仪。,4.2.2 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谱仪,采用发射脉冲使各种不同的核同时被激发。为了恢复平衡,各个核通过各种方式弛豫,在接收机中可以得到一个随时间逐步衰减的信号 FID(free induction decay自由感应衰减)信号。该信号是各种核的FID信号的叠加,并随时间衰减f(t)。用计算机进行付里叶变换将f
13、(t)变成f(w)或f(),得到普通的NMR图。,谱图产生过程:,宏观磁化强度矢量:样品放进静磁场B0中后,各个质子会绕B0做回旋进动。回旋进动将沿着以B0为轴的顶点为坐标原点的两个圆锥面进行。,宏观磁化强度矢量M:各个原子的核磁矩i的矢量和 M=i。,4.2.3 脉冲傅里叶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在热平衡的情况下,沿着B0方向的核磁矩数目略多一些。所以,宏观磁化强度矢量M是沿B0方向的。,在Y方向接收核磁共振信号,热平衡的情况下B0方向的宏观磁化强度M0在Y方向的分量为0,无核磁共振信号。如果沿X方向加一个射频脉冲,M0将绕X轴偏离Z轴一个角度,若角度为90o。这个射频叫90o射频脉冲。这时M
14、在Y方向的分量My最大。,在不同场强下1H 13C信噪比,MHz,S/N,不同磁场强度相对灵敏度(60 MHz=1),PFT-NMR谱仪的优点:大幅度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 一般PFT-NMR的灵敏度要比CW-NMR的灵敏度提高两个数量级以上。可以对丰度小,旋磁比亦比较小的核进行测定。(CW:连续波)测定速度快,脉冲作用时间为微秒数量级若脉冲需重复使用,时间间隔一般只需几秒,可以较快地自动测量高分辨谱及与谱线相对应的各核的弛豫时间,可以研究核的动态过程,瞬变过程,反应动力学等。使用方便,用途广泛,可以做CW-NMR不能做的许多实验,如固体高分辨谱及二维谱等。,1H 核磁共振谱,化学位移,化学环境,
15、峰面积,质子数,吸收峰数 多少种不同化学环境质子峰的位置 质子类型峰的面积 每种质子数目,4.3 化学位移,在一固定外加磁场(B0)中,有机物的1H核磁共振谱应该只有一个峰,即在,乙醇的质子核磁共振谱中有三个峰,原因?,=E/h=(1/2)B0,4.3.1 化学位移的起源,氢原子核的外面有电子,它们对磁场的磁力线有排斥作用。对原子核来讲,周围的电子起了屏蔽(Shielding)效应。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效应就越大,要相应增加磁场强度才能使之发生共振。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是受所连基团的影响,故不同化学环境的核,它们所受的屏蔽作用各不相同,它们的核磁共振信号亦就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化学位移:
16、质子或其他种类的核,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因而在不同的磁场下共振的现象。,屏蔽:当氢核处在外加磁场中时,其外部电子在外加磁场相垂直的平面上绕核旋转的同时,将产生一个与外加磁场相对抗的附加磁场。附加磁场使外加磁场对核的作用减弱。这种核外电子削弱外加磁场对核的影响的作用叫屏蔽。若以表示屏蔽常数,外加磁场为B0,这个屏蔽作用的大小为 B0,所以核的实受磁场B为B0 B0。,核磁共振的条件为:=B=B0(1-)是核的化学环境的函数,屏蔽作用磁场强度的变化很小(10-6范围内)(绝对磁场强度测不准)不同兆赫仪器用磁场强度或频率表示化学位移值不同参考标准,常用的标准物质是四甲基硅烷(CH3)4S
17、i(Tetramethyl silane,简写TMS)(1)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电负性 Si(1.9)C(2.55),屏蔽强烈,位移最大。其信号处 于高磁场,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不产生干扰;(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其他峰与四甲基硅烷峰之间的距离,ppm,百万分之一 无量纲,TMS的值定为0,其他质子的值应为负值可是文献中常将负号略去,将它看作正数,=106=106(ppm)=106=106(ppm),同一个物质的某一个质子在不同兆周数的仪器中,其出峰位置即样品峰离标准物的距离用(ppm)表示
18、时,其数值是相同的;但若用Hz作单位,则其数值因仪器MHz数而异。,HZ=ppm 仪器兆周数,某质子=2 ppm60 MHz仪器中:=2 60=120 Hz100 MHz仪器:=2 100=200 Hz 1 ppm的化学位移差60 MHz仪器:包含60 Hz100 MHz仪器:包含100 Hz,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引起电子环流,环流产生感应磁场,消弱外加磁场对质子的作用,实际质子所感受到的磁场强度减弱了,质子受到屏蔽作用,产生化学位移,大 小 低场 高场 高频 低频屏蔽小 屏蔽大,4.3.2 内标物及溶剂,内标:样品的化学位移值是选择某个标准物的化学位移来测量的,这个标准物
19、常叫内标。,(1)有高度的化学惰性,不与样品缔合。(2)它是磁各向同性的或者接近磁各向同性。(3)信号为单峰,这个峰出在高场,使一般有机物的峰出在其左边。(4)易溶于有机溶剂。(5)易挥发,便样品可以回收。,理想的内标物应具条件:,溶剂:氘代溶剂或不含质子的溶剂。,氘代溶剂会存在少量未被氘代的溶剂而在某一位置出现残存的质子峰。,对于1H NMR而言,最适宜的标准物:四甲基硅(TMS)吸收峰为单峰,与一般有机物比较,它的质子的信号在高场,易辨认。以TMS的质子化学位移=0.00ppm来测且其他质子信号。极性溶剂使用DSS(4,4-二甲基-4-硅代戊磺酸钠):(CH3)3Si(CH2)5SO3Na
20、 也可以用其他内标物,但要注意校正不同内标物所引起的化学位移值的变化。,一些溶剂残留质子的化学位移值,溶剂 残留质子 溶剂 残留质子CDCl3 7.27 苯-d6 7.20CD3OD 3.35,4.8*乙酸-d4 2.05,8.5*CD3COCD3 2.05 D2O 4.7*CD3SOCD3 2.50 CH3NO2 4.33二氧六环-d8 3.55 CH3CN 1.95CF3COOH 12.5*DMF-d7 2.77,2.93,7.5(宽)*吡啶-d5 6.98,7.35,8.50*变动较大与所测化合物浓度及温度等有关,4.3.3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分子结构因素 即质子的化学环境。主要从影响
21、质子外部电子云密度的因素(如共轭效应、诱导效应、范德华效应及分子内氢键效应等)及化学键各向异性效应两方面来考虑。,外部因素 即测试条件,如溶剂效应、分子间氢键等。外部因素对非极性的碳上的质子影响不大,主要是对OH、NH、SH及某些带电荷的极性基团影响较大。,化学位移是由于核外电子云的对抗外加磁场引起的,凡是能使核外电子云密度改变的因素都能影响化学位移。,屏蔽效应,正屏蔽:由于结构上的变化或介质的影响使氢核外电子云密度增加,或者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外磁场相反,则使谱线向高磁场方向移动(右移),值减小,亦叫抗磁性位移。,去屏蔽:由于结构上的变化或介质的影响使氢核外电子云密度减少,或者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外
22、磁场相同,则使谱线向低磁场方向移动(左移),值增加,亦称顺磁性位移。,1.诱导效应,质子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接有电负性强的基团,则由于它们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使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减弱,便屏蔽作用减弱,质子共振吸收移向低场。,CH3X 不同化学位移与X的电负性化合物 CH3F CH3OH CH3Cl CH3Br CH3I电负性(X)3.98(F)3.44(O)3.16(Cl)2.96(Br)2.66(I)(ppm)4.26 3.40 3.05 2.68 2.16 注:C的电负性:2.55;N的电负性:3.04;,X,:X,电子云密度,屏蔽效应,共振在较低磁场发生,,所连接基团的电负性越强,化学位
23、移值越大。,3.05,5.33,7.27,拉电子基团越多,这种影响越大,Cl-CH2-H Cl2-CH-HCl3-C-H,基团距离越远,受到的影响越小,相隔3个以上碳可忽略不计。,7.27,6.81,7.11,6.86,8.21,7.45,7.66,2.共轭效应,极性基团通过-和p-共轭作用使较远的碳上的质子受到影响。,3.各向异性,化学键,尤其是键将产生一个小磁场,并通过空间作用影响邻近的氢核。其特征是有方向性,所以叫各向异性效应。,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 增强外加磁场;使受影响的核的共振移向低场,值增大,是去屏蔽效应,用一表示。,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削弱了外加磁场,受影响的氢核的共振移向高
24、场,值减小,是屏蔽效应,用十表示。,各向异性的小磁场:,1)单键的各向异性,甲基、亚甲基、次甲基随着其碳上质子被碳取代,受到的去屏蔽作用增大,值增大,所以它们的值有这样一个顺序:C3CHC2CH2CCH3,平伏键上的He出现在较低场,值较大,而直立键上Ha的 值较小。,2)双键化合物的各向异性,1)烯碳sp2杂化,C-H键电子更靠近碳,对质子的屏蔽*2)产生感应磁场,质子恰好在去屏蔽区,乙烷质子 0.96乙烯质子 5.84,羰基的各向异性 烯键的各向异性,例1.醛基的质子值为8 9.5左右,其值如此大就是因为醛基质子正好处在羰基平面上,受到了强的去屏蔽效应。,例2.在右面的化合物中羰基有两个-
25、H,顺式-H的值大些,这是因为它受到羰基的去屏蔽效应大些。,例3.下面化合物(A)的CH2上两个质子受到 C=C 的去屏蔽效应所以值大。,3)三键化合物的各向异性,1)炔碳为sp杂化,相对sp2和sp3杂化的C-H键电子更靠近碳,使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减少,质子共振吸收向低场移动。*2)炔碳质子处在屏蔽区,炔氢共振应出现在较高的磁场强度区。炔质子的化学位移值为1.88,三元环的屏蔽作用很强,在环的平面上下为屏蔽区。环丙烷:0.22,4)三元环体系,化合物A、B中,HA的化学位移比HB小0.3ppm,5)苯环的各向异性,感应磁场:与外磁场方向在环内相反(抗磁的),在环外相同(顺磁的),7.27,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磁共振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