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党课讲稿: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强国党课讲稿: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三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摘要:中国教育转型,建设教育强国,就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发扬并努力践行教育家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一、时代发展呼唤教育家精神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打造高品质学校”,到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
2、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国教育当务之急,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培养和造就能够支撑国家科技事业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当前,人类正经历着以数字化为主的智能革命,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掌握尖端科技的国家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3、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但目前,“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有时还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材施教、个性成长有时被忽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时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呼吁“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4、。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离不开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教育家和教育家型教师。今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寄语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每一个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培养党和国家急需的高水平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二、教育家精神的特质与内涵言及教育家精神,必须先提教育家。何为教育家?按照孙孔懿先生在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中的分类,教师(校长)类教育家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类专家,属于教育实践家,或者说是实践的教育家。教师(校长)类教育家,是指有创新、有贡献、有影响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和所有的教育家一样,崇高的人格、闪光的思想和丰硕的业绩,是构成其内涵的主要元素。这也就是我国古人所言的“立德、立功、立言”,这是教育家的显性元素。对于“三立”的理解,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说的“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是就道德操守而言;“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是就事功业绩而言;“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显然指的是将真知灼见形成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就教育家而言,所谓“立德”,应理解为树立崇高的教师品德,用教
6、师自身的高德大行,潜移默化影响一代代学生的道德品行。所谓“立功”,应该是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教育创造,培育出一批批既全面发展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成就一所所品质一流的学校。所谓“立言”,就是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并坚持践行,最终披沙拣金,凝练、升华出具有独特个性魅力、能够传布久远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教育家精神,包括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和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三、践行教育家精神,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立教育之德是立教育之功和立教育之言的基石。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在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
7、关乎人性改造,进而影响国运兴衰、民族未来。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崇高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民族和国家。教师有大爱,学生就有大爱;教师有情怀,学生才有情怀。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古至今,一个国家教师群体和教育生活的道德水准,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状与未来。教育家从来都是从爱人、爱学生、爱教育出发的,把大爱传递给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贯穿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崇尚“爱满天下”,创办了一系列学校,致力于为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在其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数十年如一日,一丝
8、不苟地上好每一节课,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始终站在为祖国的未来培育有健全人格的孩子的高度,捍卫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引领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育家从来都是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出发,进而情系家园和家乡,情怀祖国和民族。他们一向立足现实和本土,关注全局和未来,忧民之所忧,急国之所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扎根滇西数十年,立志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16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在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中作出重要贡献。2019年前后,按照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统一部署,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第一、二期领航校长带领本校教师,分三批(每批半年)奔赴四川凉山多地,开展教育精准帮扶。不少校长、教师主
9、动请缨,不图任何回报。更有人在完成任务后,申请留任。在帮扶现场,许多习惯于城市生活的校长、教师深受触动,感慨良多。他们说,边远地区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区域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帮扶边远地区教育,是教育人当仁不让的使命和职责。可见,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胸怀家国、心怀大爱。我们应该像教育家那样不断修炼内心,提升人格,情系家国,无私奉献,做大爱无疆的教育。在艰苦区域做教育,为现实教育的改变而努力,需要我们践行教育家的高尚道德,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洗礼和升华自身的心灵和精神,最终我们也将走向如道德江河、文明高山一样的教育家之路。四、践行教育家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教育之功是教育家
10、精神之树结出的最为丰硕的果实。知而行之,有德而能行德,将伟大道德转化为建功立业的壮举,才是教育家应有的风范。像教育家那样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孜孜不倦地创办高品质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持续创造教育教学的辉煌业绩,才是有志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校长和教师的不二选择。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和情怀,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首期优秀学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扎根天山脚下,苦心孤诣,十年磨一剑,将华山中学办成了铁门关、库尔勒乃至兵团和新疆最优秀的学校之一,该校学生赢得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在邱成国的带领下,华山中学全校优秀教师十余年如一日,分期分批精准帮扶南疆广大地区,为南疆教育
11、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为南疆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邱成国看来,教育是南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做好教育,培育好一代又一代南疆人,就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南疆的稳定和繁荣,实现南疆乃至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今,和田、皮山和若羌等地教育点点滴滴的改变,都有华山中学教育者奉献的汗水。而邱成国和他的团队也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传奇般的教育英雄。近年来,已届退休之年的邱成国又按照兵团二师教育要求,对照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标准,依据教育新理念,连续创建4所兵团乃至疆内外一流的未来学校。与此同时,他又通过组建高品质的名校长工作室,连续不断为兵团教育培养一批批名校长。在云南玉溪,党的十九大代表杨琼英校长
12、,在将玉溪一小办成当地一流的教育集团校之后,最近又加盟玉溪师范学院,出任玉师附小校长。为创建理想的未来学校,为给教育强国添砖加瓦,杨琼英心志已决:此生将心无旁鹫,就是要在边疆为民族教育事业建大功立大业。再接再厉,为人之所难能;屡建奇功,为人之所不能,这些教育家型校长,无疑是践行教育家精神并致力成为教育家的典范和楷模。今天,实施高品质教育,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教育,依旧道阻且长,尤其需要我们一代代教育人像教育家那样,敢为人先,率先垂范,勇敢突破,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更要闯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转型发展新路。不能不说的是,尽管脱贫攻坚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应该看到,民族地区教育
13、相对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仍然存在不小差距。我们要像教育家那样,立功必到边陲,奉献该在疆场。在家乡做好自己应尽的职责和本分是立业;在祖国教育最需要的地方投身教育事业是建功。五、践行教育家精神,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立言”历来是古老中华衡量“成名成家”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家”之所以成“家”,与“一家之言”关系极大。教育家同样如是,若未立德、立功,便缺乏成“家”的基石;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上完成教育思想的建构,才是走向教育家的发端。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家一脉相承。留美归国的陶行知先生,放弃城市大学教职,只身远赴乡野。正是著名的晓庄实验,成就了他与导师杜威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而这开启了近代
14、以来我国教育的先河;近些年,语文教育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时有反弹,于漪先生结合自身一生语文教育的成功实践,逆流扬帆,针锋相对地高举“人文性”大旗,坚持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教育观最终被写入了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育营造良好风尚。当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矫正教育功利倾向,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尤需卓越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引领。各位校长和教师应对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建立自己的教学观、办学观、教育观,并以卓越的教育理念和见解,引导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家国未来为追求,共同奋斗,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当然,教育思想的产生绝非偶然,
15、那是教育家们长期实践、思考和勤勉探求的结果。20世纪末,名校长朱世雄在江苏省锡山高中确立校训“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可谓振聋发麒,那是一个经过几十年教育实践,时时感受着时代脉搏跃动的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强音。可见,撼人心魄的教育思想从来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体现教育人自身的经历、情感和情怀,与校长和教师独立的教育理解和个性化的教育主张高度一致。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则明确提出“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重庆谢家湾小学则将培养“改良世界的中国人”作为育人目标;福建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原校长林启福崇尚“福泽教育二这些理念和思想,将个人的教育理解与时代、社会
16、的要求相结合,以高站位、正能量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一代代莘莘学子取法乎上,孜孜以求,不懈进取,成就人生的辉煌。但我们也注意到,在一些学校,部分涉及育人目标和价值观的所谓文化表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我们践行教育家思想,用主流的教育价值观予以清理。像教育家那样独树一帜,成就“一家之言”,尤需要专注,尤需要宁静淡泊,苦苦追寻。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心无旁鹫,学有专攻。孔子“川上”浩叹,王阳明龙场悟道,陶行知晓庄躬行,于漪一生钻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J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其探求真理的真切体验,更是教育转型的今天我们最要弘扬
17、和践行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其源头就在于教育家所特有的情怀。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在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人持续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讲稿: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阵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A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2023年5月29日,A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
18、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引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献,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对世界历史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展现了A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和勇于战略抉择的历史担当。教育部党组把学习贯彻A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深化主题教育成效,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结合年初确立的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的实施,一体推进A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重点改革项目的落地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谋划研制等工作,积极
19、拓宽视野和格局,努力把A的期盼和党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一、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教育强国建设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A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赋予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切实增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历史使命感。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20、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的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决定了国家发展的优先导向,决定了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摆在优先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明确为到2035年必须“建成”的目标之一,放在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目标之前,充分体现出教育之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报告还提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等强国建设目标任务,推进这些强国目标任务的完成,人才是关键,而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回顾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总结16世纪以来5个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规律,分析3次工业革命渐次演化的历史进程,无一例外显示出教育的优先布局与国家的兴盛强大密切
21、相连,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更富有创新能力,能更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国家持续繁荣。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果”,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二要在国家发展的新方位新征程中,找准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定位新任务,自觉增强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和责任感、使命感。把握好蕴含的重大机遇,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有着良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由大到强的历史新阶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将在重要政策举措、重点工程项目安排、重大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和全面加强,这是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要看到,教育
22、内外环境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技术最新讲话系列,既可能给教育带来颠覆性影响,也将给教育拓宽未来发展空间带来无限可能;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科研创新数量质量、人才数量类型结构等提出全新要求;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发展将带来新挑战;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等等。面对这些变化和趋势,要敢于抢抓机遇、善于主动作为,强弱项、固底板、防风险、扬优势,自立自强地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A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发出了教
23、育强国建设的总号令。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确立的硬目标、硬任务,还有不到12年时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没有现成道路可以依循,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迫切需要加快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思路创新,以目标倒逼改革,倒排工期、压茬推进,确保如期建成。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A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的高度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高度和国家竞争的真正实力。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攻克的核心任务。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A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
24、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不断完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用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和大中小学读本,打牢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根基。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推动思政工作传统
25、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开展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开展青少年读书行动,引导学生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落实好A“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指示,实施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工程,把思路、政策和精力更加聚焦到“自主培养”上来。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深化“双一流”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构建
26、一流大学体系、培育一流优势学科。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探索构建各学段贯通、多方协同、科学完备的培养体系,让更多好苗子得以挑选出来。重点从基础学科人才、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骨干人才、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等需求侧出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向理工科、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布局。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设计划,研究建立国家科教融合创新特区,加强与政府部门、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协同育人,抓紧实现基础研究、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的重点突破。打造职业教育新增长极,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探索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网络体系与机制设计,打破职业教育内部循环
27、和毕业生身份固化,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模式,源源不断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A在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号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A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我们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作用,抓牢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
28、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实施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国优计划”),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开展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从目标、方法、机制和手段创新着手,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优化教师管理和结构配置,拓宽成长发展空间,营造浓厚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三、强化服务导向,有效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A指出,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要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自觉主动做到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
29、体推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等教育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工程,加快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高质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平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协同中心建设,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前沿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建设,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
30、加快形成国际比较优势,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科技、产业、经济布局对教育、科技、人才以及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出的新要求,部署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上先行先试。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地方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以实施新一轮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选择一些试点区域探索设立高等研究院、区域创新中心等,提升区域教育服务能级。持续支
31、持中西部高校建设,面向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加快构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创新政产学研用结合新载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深入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加强技术转移转化,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四、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激发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力和活力A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政策、制度、机制的价值驱动与战略牵引作用,加快推动教育体系调整走向更加系统性、综合性的集成,推动教育发展走向更加主动自觉的自信自立,推动教育活动延伸到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
32、终身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积极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顽瘴痼疾,以政策、制度和组织机制的一体化部署来推动观念更新、工作评价和方法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公平包容、更有质量、适合人人、便捷高效的数字教育,有效支撑个性化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和发挥教育数字化助学、助教、助管、助交流合作的功能,以数字教育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33、,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灵活的教育对外开放,在开放中促改革、促发展,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不断扩大中国教育的朋友圈,构建面向全球的教育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世界教育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五、坚持人民至上,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A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表明发展教育的根本立场,反映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要深刻认识教育之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
34、义,深刻把握教育稳步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方法,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评判标准,切实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当前,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对“入好园”“上好学”“就好业”的愿望更强烈了;对发展素质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供给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意愿更强烈了;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群众对城乡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对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教育服务的期盼更强烈了。要准确把握群众对教育的新关切新期盼,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缩小
35、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重点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资源共享智慧化、教育关爱制度化,着力抓好提高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加强县域高中和综合高中建设、20万人口县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着眼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降低教育养育成本、学生心理健康等热点难点问题,
36、全力以赴办实事解民忧,让人民群众享受更有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是最大政治优势。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汇聚全党全社会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的强大合力。贯彻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质量,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确保党旗始终飘扬在育人一线。要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
37、重大。教育系统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聚全战线智慧和力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谋划设计,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笃定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教育局长中心组研讨发言】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
38、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就不会有现代化的事业。从历史上看,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充分印证了教育兴则民智启、素质高,教育强则人才出、科技强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才能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全面理解教育
39、、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教育发展规律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科教兴国、充分激发社会整体生产力。科技创新活动依靠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投入,而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最重要的途径,通过积累存量知识和增量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度挖掘人才的潜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基础学科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释放人才效能并转化为发展
40、动能。从科技发展规律来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聚焦科技的动力助推作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入领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鲜明价值追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一是坚持教育公平。始终将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持续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二是推进教
41、育高质量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期盼;以内涵式发展统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人,回答了新时代教育的方法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讲好思政课,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工程,夯实这项工程必须明确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