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二.doc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二.doc(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 . .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实验3-2 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室温度:16.5实验日期:2013-4-19摘要本实验采用夫兰克(Frank)和赫兹(Hertz)于1914年使用的简单的实验方法,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的原子,通过研究输出电流和加速电压的曲线关系,测量了氩原子和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进而证明了原子分立态的存在。实验结果误差较小。关键词碰撞,激发,夫兰克赫兹实验仪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采取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子碰撞的办法,着重观察碰撞后电子发生什么变化(勒纳则观察碰撞后离子流的情况)。通过实验测量,电子和
2、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独立证明了原子波尔理论的正确性,由此获得了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 实验目的l 学习关于原子碰撞激发和测量的方法。 l 测量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 l 通过对氩原子激发电位的测量证实原子能级的存在。二、实验原理根据波尔原子模型理论,原子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当同一原子的电子从低能量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轨道时,就称原子处于受激状态。玻尔理论的前提是波尔提出的两条基本假设:(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中,其中每一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2)频率定则。当一个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
3、态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决定于原子所处两定态之间的能量差,满足:式中代表较高能态,代表较低能态,为普朗克常数。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大于临界能量,二者发生非弹性碰撞,电子把能量传递给原子,使原子从正常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假设初速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的加速下具有激发速度,则有:其中为第一激发电位,即临界电位,这是当电子具有的能量恰好使原子从正常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的加速电压。当时,电子与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前后电子能量几乎不变,只改变运动方向。三、实验容和装置本实验有两种实验方法:手动测量和示波器测量,下面分别加以叙述。(1) 手动测量1. 测量氩原子第一激发
4、态1) 图一为夫兰克赫兹实验仪。打开电源开关,切换“手动”档,微电流倍增开关置于“10-9”;2) 调节灯丝电压、控制栅电压、拒斥电压至参考值;3) 旋转第二栅极电压调节旋钮,测定曲线。使缓慢增加,每增加1V,记录相应的值。图一2 测量汞原子第一激发态1) 如图二所示连接电路,加热Hg至指定温度(185)使Hg汽化 ;2) 调节灯丝电压、控制栅电压、拒斥电压至参考值;3) 手动工作方式粗测。缓慢调节“手动调节”电位器,增大加速电压,电流大小的变化即表明峰谷信号的变化(加速电压达到5060V时,约有十个峰出现)。图二(2) 示波器测量1) 打开电源开关,切换“自动”档;2) 调节灯丝电压、控制栅
5、电压、拒斥电压至参考值,预热十分钟,等带波形稳定后再测量;3) 将仪器上的“同步信号”与示波器的“同步信号”相连,“Y”与示波器的“Y”相连。“Y增益”一般置于“0.1V”档;“时基”一般置于“1ms”档,此时示波器上显示出夫兰克赫兹曲线;4) 调节“实际微调”旋钮,使一个扫描周期正好布满示波器的10格,扫描电压最大为120V,量出各峰值的水平距离(格数),乘以12V/格,即为各峰值对应的值,用逐差法求出氩原子第一激发电位。4、 数据处理和分析(1) 手动测量1. 测量氩原子第一激发态缓慢增大,每增大1V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一(V)(nA)(V)(nA)(V)(nA)(V)(nA)(V)(n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弗兰克 赫兹 实验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