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docx
《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23-2035)(征求意见稿)二。二三年十月目录前言1第一章基本形势1第一节影响和风险1第二节现状与成效3第三节机遇和挑战5第二章总体要求7第一节指导思想7第二节基本原则7第三节主要目标8第三章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10第一节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10第二节强化气候变化预测预警11第三节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11第四节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12第一节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14第二节陆地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17第五章提升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0第一节农业与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0第二节健康与公共卫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2第三节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适应
2、气候变化行动23第四节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5第五节气候敏感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27第六章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31第一节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土空间31第二节强化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32第三节提升战略区域、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34第七章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保障措施38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38第二节加大资金支持38第三节强化科技支撑40第四节加强能力建设41第五节拓展对外合作42全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减缓
3、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减缓是指通过能源、工业等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较长时间的调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以稳定和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速率。在此过程中,已经发生的气候风险不会消除,潜在的气候风险仍在不断累积,甚至在全球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后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适应是指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减轻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切实有效的适应行动能够降低国家和省域面临的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更加具
4、有现实迫切性。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统筹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我国于2013年首次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6年发布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为我国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基础指导。2022年6月,面对气候变化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和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分析评估不足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7部委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标,进一步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结合本地实际,牵头研究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山西省位于我
5、国中部,地处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东起太行、西倚吕梁、南临黄河、北据长城,中部为连串河谷盆地,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态势,地势北高南低,跨越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两大气候带。我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独特,气候条件“十年九旱”,局部小气候复杂,整体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气候变化极其敏感、脆弱的区域之一。我省历来重视适应气候变化,2011年发布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其中对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工作进行明确。2013年发布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2020年),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城乡建设、人群健康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1
6、6年,我省组织开展全省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适应方案研究工作,形成山西省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编制研究报告,为进一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进一步提高我省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高效统筹减缓与适应、发展与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行动方案。本行动方案按照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在深入评估新时期我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依据各领域、区域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进一步明确我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本行动方案目标期到2035年,在
7、具体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适时调整。第一章基本形势第一节影响和风险全球气候正在显著变暖。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增速达0.15寸/10年,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将不断加剧。我国气温上升明显,1951至2020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达0.269/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我省自1961年以来,平均气温升温速率高达0.3(C10年,是全国增暖趋势较为明显的区域。气候变化已对我省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显著影响和不确定性风险,并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洪涝、干旱、局部暖干化导致水资源安全风险明显上升,植被带分布北移,森林火险、荒漠化、水土流失风险增
8、多;气温上升造成部分地区地表水面积锐减,地表旱化,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减弱了陆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挑战。整体变暖与局部小气候交错相互作用,冬小麦、小杂粮等农业气候区划、农业种植方式和作物布局改变,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加;倒春寒频发增加了林果产业生产不稳定性;极端寒潮威胁晋北牧业生产。与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关的健康风险增加,媒传疾病增多,并可能诱发多种过敏性及慢性疾病,增大了儿童、孕妇、各类慢性疾病患者与老人等脆弱人群健康风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安全稳定性和可靠耐久性带来挑战,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受到严重威
9、胁。气候变化对我省气候敏感型产业带来不利影响,能源生产、运输和能源安全受到威胁,木制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等气候变化脆弱型旅游资源受损严重。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容量和消费需求改变,对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还可能造成潜在影响。我省气候类型复杂,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晋北地区升温速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降水呈现略微增加,水热条件略微改善,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恢复,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增加,水土流失风险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是人、农、牧用水矛盾突出。晋中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交界,气候变化带来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增加和气候区划紊乱。晋南地区暖干化
10、趋势明显,农业生产气候优势减弱,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此外,黄河流域山西段、山西中部城市群、两山七河一流域、矿山区域等重大战略区域和气候敏感区域的气候问题与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交织叠加,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亟需提升。未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系统不稳定变化背景下,山西省出现持续高温、洪涝、季节性干旱、低温冻害、冰雹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随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不断向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陆地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人体健康、基础设施、气候敏感型产业和城市人居环境等领域受到不利影响的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作为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和
11、突发极端事件,逐步成为我省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第二节现状与成效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持续完善。2011年我省印发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提出要遵循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规避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风险。2014年出台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2020年),提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开展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和增强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目标。“十四五”以来,我省相继发布气象、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城乡建设、交通、金融等相关政策文件,也纳入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和要求,为我省进一步深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奠定基础。气候监测预警水平不断提高。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水平不断增强,建
12、立省市县三级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支撑平台,灾害性天气实现实况综合监测和自动报警,气象防灾减灾基础数据实现综合显示和管理,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实现快速制作和共享发布。气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中得到初步应用,国家级气象站观测数据传输时效从分钟级提高至秒级,强降水、强降温和高温等过程预测有序开展,汛期、盛夏、雨季进程监测一体化业务初步建立。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逐步提升。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序推进“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农业灌溉工程、大水网骨干工程和县域小水网工程有序开展,水资
13、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交通示范工程、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广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有效增强。能源结构绿色转变,光伏、风电等装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适应气候变化意识日益增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处工作人员能力建设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取得积极成效。围绕“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气象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点,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宣传推广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公众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极端事件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客观化气候监测预测系统建设加速。温室气体监测评
14、估、农业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等专项气象服务逐步完善。覆盖全省的生态遥感动态监测评估有序开展,环境气象预报和评估能力不断提升。重点区域关键季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评估时效性不断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稳步建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第三节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看,积极防范和抵御气候风险、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成为全球共识。近年来,极端高温、干旱、强降雨、森林大火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频发、多发,引发全球普遍关注,进一步凸显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国内看,国内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党的十九大明
15、确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强化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分析评估不足,对气候变化直接和间接威胁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
16、性、广域性和深远性的认识亟待提升,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尚未全面纳入相关部门和地方工作重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协作机制有待优化,还未完全形成“气候系统观测一影响风险评估一采取适应行动一行动效果评估”的闭环工作体系。三是适应气候变化基础性工作欠账较多,相关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相对薄弱,知识和经验供给仍不充分,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技术支撑体系仍有不足。温室气体观测站网建设有待加速,各类先进气象监测、预警、评估系统建设与适应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省市之间、地市之间已有的监测系统之间信息衔接、共享程度需
17、要加强和整合,监测、预警效率和质量有待提升。五是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力度有待加强。生态系统气候适应性、农业对暖干化趋势和季节性干旱频发的适应能力以及房屋、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和能源、旅游等重点产业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等亟需提升。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将
18、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助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山西贡献。第二节基本原则主动适应,预防为主。充分认识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投入、积极作为,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最大限度采取趋利避害的适应行动。坚持预防为主,坚持风险导向,树立底线思维,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各领域规划目标指标体系中要统筹考虑适应气候变化因素,努力防范和化解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和风险。科学适应,顺应自
19、然。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采取合理有效的适应举措。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适应气候变化有机结合,通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有效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系统适应,突出重点。将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部署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全社会、各领域、各区域积极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格局。聚焦气候敏感脆弱领域和关键区域,重点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升重点领域和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协同适应,联动共治。坚持适应和减缓协同推进,优先采取具有减缓和适应协同效益的行动举
20、措。科学处理适应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全局和局部、中远期和近期、发展与安全,强化协调联动和资源共享,深化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鉴,推动多主体参与,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合力。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有效提升,干旱、洪涝、冻灾等气候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取得重大进展,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目标有效达成,先进适应技术进一步应用推广,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初步形成。到2030年,适
21、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陆地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人体健康、基础设施、气候敏感型产业和城市人居环境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推广应用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第三章加强气候
22、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第一节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建设多圈层多要素观测网络。推动构建“地空天”一体化气候观测网,统筹开展气象、水文、森林、草原、湿地、土壤、荒漠综合调查监测。实施水文站提档升级,推广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扩大在线监测范围,完善水文监测体系。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推动建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网络。(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政府需结合实际落实相关事项,以下不再列出)加强自然生杰系统气象观测。推动建设生态系统气象观测站网,开展气象要素、辐射平衡、地-气-碳-水循环综合观测。在“两山七河一流域”重点生态功
23、能区和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开展水土流失、植被覆盖、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动态监测。(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细化经济社会系统气象观测。优化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任务,拓展小杂粮、冬小麦等特色农业适应性生产观测任务。建立卫星遥感气候适应型农业气象作物监测评估业务,开展土壤水分、植被及物候自动观测和农田渍涝灾害监测。加强农业气象标准化工作,鼓励各级气象部门针对各地特色和作物适应气候变化需要,研究制定地方观测标准。加强非农领域气象观测基础能力。加大重点基础设施、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旅游景区、矿山区域、社区等的气象观测设施布局,积极开发相关领域气象
24、观测产品与服务。(省气象局负责)第二节强化气候变化预测预警提高精准预报预测水平。深化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加强天气气候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开展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测。构建年代际气候预测系统,提高对未来10至30年的气候预测水平。到2035年,形成以无隙、全覆盖、智能数字为主要特征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完整业务体系。(省气象局、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建设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平台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预警准确率、精细度和提前量。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强化预警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适应 气候变化 行动 方案 2023 203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4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