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
《彝良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彝良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docx(7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彝良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彝良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彝良县发展和改革局-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序言-1-一、基本情况-1-(一)规划范围1-(二)自然条件-2-(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3(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4-(五)发展机遇-6-(六)重大意义-7-二、总体要求-8-(一)指导思想8-(二)基本原则8-(三)战略定位-10-(四)发展目标-11-三、空间布局-13-四、基础设施建设-14-(一)交通14-15-(二)水利(三)能源-16-(四)通信和信息化-19-(五)城市基础设施-20-五、产业发展-24-(一)食品工业与特色农业-24-(二)能源
2、与重化工-30-(三)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产业-32-旅游业:-32-精品路线:-33-民族文化产业:-35-(四)现代服务业与新型产业-36-(五)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协作发展-38-(六)产业化扶贫-40-六、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41-(一)小城镇与村庄建设41(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2-七、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45-(一)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45-(二)加大农村劳动力市场开发力度。-46-(三)提高服务水平抓好维权服务。-46-(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47-八、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48-(一)教育-48-(二)医疗卫生-53-(三)文化体育-58-(四)科技服务
3、-59-(五)社会保障-60-(六)社会管理-61-(七)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61-九、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62-(一)生态建设-62-(二)环境保护-63-十、改革仓U新-64-(一)深化体制改革-64-(二)扶贫机制创新-66-(三)区域协作机制创新-68-H-一、政策支持-69-(一)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70-(二)生态补偿政策-71.(三)投资、产业政策-72-(四)土地政策-72-(五)社会帮扶政策-73-(六)特殊扶持群体和扶持措施-73-(七)重大政策和项目贫困影响评估-73-十二、组织实施-74-(一)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74-(二)规划管理-75-(三)监测评估-75-序言
4、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10年)(中发(2011)10号)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国发(2010)46号)、关于下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发(2011)7号)等相关重要文件和有关部署,今后十年,国家将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集中力量解决好连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和贫困问题,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边疆巩固,确保贫困落后地区群众共同实现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扶贫攻坚的精神,推进扶贫开发,特制订彝良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
5、扶贫攻坚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一、基本情况(一)规划范围本规划地理范围包括彝良县所辖区域,国土面积2804平方公里。共15个乡镇,4个居委会,133个村民委员会,2921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584406人,其中,农业人口555185人,占总人口的94.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3.1人。县内辖5个民族乡,26个民族村,境内有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民族居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7605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4%,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二)自然条件彝良县气候多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在境内中部的钟鸣、龙安、三道一带形成明显的气候分界线,以北两河、
6、龙海、牛街、柳溪、洛旺5个乡镇属北部气候带,多雨潮湿,日照较少,气候温和,以南13个乡镇则是高温少雨,日照丰富,干湿季节明显,属云南高原寒温带气候。加之地势起伏急剧,使该区气候更加复杂多变,区内多干旱、暴雨、洪水、冰雹、大风等不利气象,俗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全年降水量南部平均849.4mm,北部平均1120mmo彝良县是一个以山地、河谷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地处乌蒙山脉边缘,西南部高,东北部低,最高海拔2840m,最低海拔520m,相对高差2320mo彝良县属长江流域、金沙江下段水系。南部洛泽河流域流入横江,主要支流有熊家沟、巴爪河等11条较大支流,北部白水江流域流入横江,主要支流有中厂
7、河、云丰沟等9条较大支流。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品种较多,矿石品位高。有煤炭和16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已探明的铅锌资源储量为157万吨(33.2万金属吨),预测远景资源储量可达IooO万吨,煤炭资源分布以无烟煤为主,主要产煤地集中于洛泽河、牛街、龙安、小草坝、养山等乡(镇),预测资源总量59753万吨,其中优质无烟煤资源量达39226万吨,小发路矿区优质无烟煤被誉为世界煤炭王中王。境内硅矿(石英矿)质地纯,品位高,储量80亿吨,属云南之首。另有丰富的赤铁矿分布,品位高,有害元素低,易于开采和利用。(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0年GDP达27.3亿元,比2005年净增15.6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
8、优化,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8:26:36调整为2010年的27:43:30o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亿元,是2005年的3.46倍。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数的3.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308元和2650元,比2005年分别增力口5181元和1390兀O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两基”顺利通过验收,初中毛入学率由“十五”末的59.71%提高到99.04%,辍学率由
9、2.95%下降到1.75%,在校生人数由20528人增加到30163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30%。学前入园幼儿达6046人,幼儿入园率由6%提高到25%。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卫生事业成绩显著,“新农合”巩固发展,以人参合率达95%以上。三级卫生预防体系和城乡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医疗卫生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取得新成绩,甲型HlNl等重大疫情得到有效防范。计生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文体广电事业稳步发展,乡镇文化站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家文化大院创建成效显著,完成罗炳辉将军纪念馆改扩建和
10、故居修缮。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2.13%、95.65%o就业和再就业等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生态建设扎实推进,“七彩云南.彝良保护行动”深入开展,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o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四)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1.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发展层次低,转型发展难度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国际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严重地冲击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产业政策和资源开发政策调整的影响,土地、金融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凸显,给全县新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受政策的制约越来
11、越严重,项目审批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资源开发的深度仍然不够,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优势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还未能发挥。国家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严重。虽然全县GDP总量位居全省中偏上位置,但多项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倒数,全县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低,靠天吃饭的成分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农业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供求矛盾尖锐,各种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到全县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粮食单产提高空间
12、不大,农民增收渠道单一kO3 .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不适应工业和城镇大发展的需要。骨干公路等级低、承载运力弱,农村公路路况差、标准低,晴通雨阻现象突出,铁路容量小,站点建设滞后。水利化程度不高,水库配套干支渠建设滞后,有效灌溉率低,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覆盖面不大,一批小流域亟需治理。电网建设任务巨大,至少还需建设4个IlOkV和1个220kV变电站,才能满足全县工业发展的需要。电力供应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网建设任务繁重,亟需改造的户表覆盖面大。城镇功能不完善,特色不明显,群众住房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城镇发展滞后,没有很好地起到拉动消费、促进内需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4 .社
13、会建设历史欠账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教育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普及高中教育任务十分艰巨。卫生院建设层次低,村卫生室环境差,医疗设备落后。计生统计存在水分,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流人口管理力度弱,医学监护工作落实不够,无措施人数多,增长基数大。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任重道远。5 .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增收对矿产品开发的依赖大,收支缺口大,县乡不良债务居高不下,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县财政保障重点建设的支出压力不断加大,税收、国资监管上还有漏洞,财经秩序有待整顿和规范,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五)发展机遇我县在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尽管存在不少
14、困难,但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就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极大地激发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国家“十二五”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县承接东部城市和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三是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加大对连片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四是在多年的发展中,全县各级政府和群众开展了相关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六)重大意义加快推进我县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贫困人员整体脱贫致富,
15、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动多民族交往与交流,有利于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重大机遇,加大改革创新,加快开放步伐,加速推进农业、工业、城镇及文化旅游等重点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文化
16、旅游产业培育、和谐社会构建等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奋力谱写富民强县跨越发展新篇章。(二)基本原则1.坚持重点突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大问题,我们必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扭住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加快推进“三大基地”建设和六大产业”培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 .坚持统筹兼顾,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
17、统产业科技化,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3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打破常规思路和惯性思维,摒弃一切因循守旧、小进则满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羁绊手脚、阻碍发展的机制体制,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抢抓发展先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4,坚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质资源向高新技术集中”原则,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
18、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高起点、跨越式发展。5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实施龙头企业带动。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围绕市场需求培育产业、开发产品,促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彰显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作用。6 .坚持推进城镇化,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牢牢把握优化布局和功能提升两个关键,在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同时,加快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县城的形象和内涵,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战略定位围绕全省战略目标,紧扣全市发展定位,结合彝良发展实际,着力打造“宜居彝良、畅通彝良、生态彝良
19、、诚信彝良、和谐彝良”。即:坚持把城镇化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中心城镇建设带动乡村集镇发展战略,满足群众住房需求,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努力把彝良建设成为滇东北最佳宜居城市,增强彝良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打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打通彝良通往外界的大动脉,化解彝良地处“桥头堡”双向大走廊边缘的不利因素;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完成昭彝岔、彝牛、彝海树三条高速公路建设,完善乡村路网体系,不断提高硬化率,形成外接内联、快捷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彝良”目标,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产业、新型工业
20、,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打造“诚信政府”为核心,深入开展“今日彝良效率”活动,着力打造以服务受理零推托、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非议、服务对象零投诉和审批环节最少、交易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社会环境最优的诚信彝良,使彝良成为滇东北最佳投资创业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四)发展目标1.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立足资源优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21、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内聚外引,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形成以先进工业为支柱,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结构。2 .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40%;基本形成快速便捷、外接内联的综合交通网络,乡村公路硬化率达到50%以上;水利化程度达45%以上;基本形成能够满足发展需要的电力保障系统。3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22、在4.4%以内。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城镇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人员比例各达到9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100%o4 .生态环境持续有效改善。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大幅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分别达到80%和7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o5 .社会事业全面深入发展。基本建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健体系。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政府负担转
23、移就业农民技能培训普及率达到100%,每年稳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次)以上;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卫生食品监测合格率达到100%O三、空间布局围绕“一心、两轴、三纵、四片、五区”布局。即:突出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核心引领作用;以蚂怀线和猫谢线为“两轴”,着力打造新农村示范长廊;以昭彝岔、彝海树和彝牛等高速公路为“三纵”,打通进出川、滇、黔的通道,构建布局合理、纵横贯通、内通县乡、外连周边的交通网络体系;以15个乡镇地域区位分为“四片”,北部片区(牛街、柳溪、洛旺)重点发展商贸、旅游、经济林果和水产养殖产业,中北部片区(小草坝、龙海、龙
24、安、两河、钟鸣)重点发展旅游、天麻、竹子、核桃产业,中心片区(角奎、洛泽河、养山)重点发展工业、花椒、核桃、果蔬产业,南部片区(海子、树林、奎香、龙街)重点发展烤烟、畜牧、核桃、中药材产业;以工业发展布局分为“五区”,新场工业园区发展铅锌、煤化工及硅产业,大寨工业园区发展硅铁产业、煤砰石发电,小草坝工业园区发展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奎香工业园区发展硅矿产业和铁矿开发,柳溪工业园区发展煤化工和水电产业。四、基础设施建设(一)交通1 .全力推进交通主通道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建管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一横五纵”为骨架,建设高等级骨干路网为重点,推进交通主干通道建设,全力构建布局合理、纵横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彝良县 连片 特困 地区 区域 发展 扶贫 攻坚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