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x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10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发布人:发布日期:2010-05-1715:22共召466人浏览口第一章概论心理学: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时期IHi家!J代I表J人物研其究他对象构造K义心理学1879192O
2、s*国才铁钦纳强调内省方法意识的结构一机能主义心理学1890193Os美)国Z举杜成意詹识姆的斯功提能出意d流行为主义心理学192OS*三ZOs美1国)斯金纳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行为一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194Os德IH魏太默夫卡苛勒“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意识体验一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产生-4-.i/Ji一奥地利Ii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叫产生美国马斯洛罗杰一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运用思辨方法认如心理学正式出现在196Os瑞士美国皮亚杰奈瑟认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分为理论领域和垃用领域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3、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更,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
4、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
5、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意识与注意意识,是人类
6、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
7、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和随意后注意三种。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主义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生物节律: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是有
8、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人的日周期实际是25小时。生物节律与睡眠;睡与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如果不顾生物钟,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睡眠的阶段:过渡期持续17分钟;脑电波为a波(12cps),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脑电波为0波(47cps)沉睡期脑电波以3波(4cps以下)为主,而振幅极大“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做梦;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轻睡期REM循环约46次循环:第一次循环中,REM持续约10分钟,最后一次循环,REM
9、可持续到一小时失眠的种类: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暂时性失眠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失率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影响;对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梦的特征与研究:弗洛伊德:梦是无意识泄露出来的途径,是欲望的满足。霍尔:大多数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梦的特征: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10、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催眠的原理: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催眠与睡眠的区别):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理论:傕眠是角色扮演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山希尔加德提出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感觉的一般概念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
11、、昧、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O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疝觉)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生理机制,即产生感觉的基本过程:收集信息;转换(关键环节),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
12、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霜取平均值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O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第二节视觉视觉刺激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
13、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色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视觉的机制:眼睛:角膜f瞳孔(由虹膜环绕)f水晶体一视网膜(真正的感光机构;有感光细胞:棒体细胞、锥体细胞)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瞳孔扩大,视网膜的感光物质一一视紫红质的恢复。色觉理论:三原色说(杨-黑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红、绿、蓝三原色;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拮抗理论(四色说)山黑林提出;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解释颜色对比、互补现象第三节听觉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多数是空气)
14、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生听觉。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声波最简单的形式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基本的听觉现象声音的属性感觉特性:音强、音高、音色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声音的混合与掩蔽听觉的机制听觉与耳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听觉的理论音强:在最弱和最强之间,听觉系统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按线性方式进行的,声音的强度越大,相应的神经细胞激起越快音高:位置学说和频率匹配学说共同起作用位置学说(行波学说)贝克西;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频率匹配学说(排发说)解释极低频声音作用第三节知觉感觉的整
15、合知觉的一般概念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具体说来,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屈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知识的帮助。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觉的分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征一一视知觉、听直觉、触知觉、嗅知觉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一一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
16、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特例:双关图形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艳、具有活动性的课题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实际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
17、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知觉的恒常性包括:(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粘性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2)视野中的高度(3)遮挡(4)线性透视(5)纹理变化(6)光照与阴影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活动,它们是自动的。例如:立体图像、立体电影运动知觉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例如:逼近现象时间知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计(4)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18、咨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触觉视觉(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第四节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信息:社会性信息、非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做作物知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做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的内容: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
19、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认知的过程分为两个子过程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信息的整合过程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
20、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二笼统的看法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第一节记忆概述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程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保持(储存)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再认记忆的类型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陈述性记忆和程
21、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不可用言语表达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屈于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第二节记忆系统:存储模型,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的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短时记忆(STM,工作记忆)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如果将短时记忆加以
22、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变成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编码的形式: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康拉德的经典型研窕。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为七加减二个组块,组块大小可变。储存的持久性:短。只有经过复述,信息才能保存。复述:保持性复述、精细复述(将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LTM)通常所
23、谓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编码形式:语义代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遗觉象或照片式记忆)储存模式:归类、构建逻辑的多层次的概念体系、构建语义网络构建图式(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图式对记忆的影响: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为编码新信息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接受新事物并具有个人特点;另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的影响着信息的回忆效果。第三节遗忘遗忘的过程与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研究“纯”记忆;设计节省法(再学习法),测量遗忘;绘制记忆节省图(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问间隔的加长而减少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遗忘的原因: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咨询 考试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