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脑血管疾病.ppt
《第8章脑血管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脑血管疾病.ppt(36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Cerebrovascular Diseases,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学(第 6 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宋景贵教授,概 述,脑血管疾病(CVD)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 血管病变 脑卒中(Stroke)是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事件。,概 念,CVD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流行病学,脑卒中年发病率109.7217/10万 患病率719745.6/10万 死亡率116141.8/10万 男:女=1.31.7:1 发病率患病
2、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 65岁以上人群增长极显著 75岁以上发病率是4554岁组58倍,我国19861990年大规模人群调查资料,发病率与环境饮食习惯气候(纬度)等因素有关 总体分布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纬度每增高5脑卒中发病率增加64.0/10万 死亡率增加6.6/10万,依据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脑血管疾病分类,依据病情严重程度 小卒中(minor stroke)大卒中(major stroke)静息性卒中(silent stroke),依据病理性质 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卒中(hemorrhagi
3、c stroke)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简表),脑血液供应,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1.脑动脉系统,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好发部位),大脑半球内侧面血液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血液供应,(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前3/5,眼动脉(眼部)脉络膜前动脉(纹状体海马外侧膝状体 大脑脚乳头体灰结节等)后交通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组成Willis环)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大脑前动脉 颈内动脉的终支 在视交叉上方折入大脑纵裂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延伸,眶前动脉 眶后动脉 额极动脉 额叶内侧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主要分支,
4、(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左和右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供应 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 额顶叶背侧面上1/4皮质和皮质下白质,深穿支供应 内囊前肢 部分膝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大脑半球背外侧2/3 额叶顶叶颞叶岛叶 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 壳核苍白球尾状核,眶额动脉 中央沟动脉 中央沟前动脉 中央沟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供应,(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供应大脑半球后2/5(枕叶&颞叶内侧)丘脑内囊后 肢后1/3全部脑干&小脑,椎动脉(锁骨下动脉根部发出)C6C1横突孔入颅,脑桥下缘合成 基底动脉,脑基底部动脉,(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
5、,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 延髓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分支,基底动脉分支,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大脑后动脉分支,深穿支 丘脑穿通动脉 丘脑膝状体动脉 中脑支 后脉络膜动脉,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终支,皮质支 颞下动脉 距状动脉 顶枕动脉,(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2.丰富的侧支循环,调节和代偿脑血液供应 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脑底动脉环(Willis环)颈内-颈外动脉分支间:(颈内A)眼动脉-(颈外A)颞浅动脉(颈外A)脑膜中动脉-(大脑前中后A)软脑膜动脉 椎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外动脉侧支循环 大脑前中后动脉分支间吻
6、合 深穿支吻合较少,代偿作用较差,脑血液供应的特点,1.中膜外膜较相同管径的颅外动脉壁薄,大脑浅静脉分三组 大脑上静脉汇集大脑皮质大部分血流上矢状窦 大脑中静脉汇集大脑外侧沟附近血液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汇集大脑半球外侧面下部&底部血液 海绵窦&大脑大静脉,2.脑静脉系统,脑静脉,静脉窦,大脑大静脉收集:大脑内静脉(由丘脑纹状体V 透明隔V 丘脑上 V侧脑室V组成)基底静脉(由大脑前V 大脑中V 下纹状体V组 成)下矢状窦接受大脑大静脉注入直窦,2.脑静脉系统,大脑深静脉主要是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深浅两组静脉血液经乙状窦由颈内静脉出颅,颅内静脉窦:示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海绵窦横窦 乙状窦
7、(侧面观及上面观),侧面观,上面观,成人脑重约1500g,占体重的2%3%血流量丰富(7501 000ml/min),占心搏出量20%代谢极旺盛,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的20%30%能量主要来源于糖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脑血液循环调节&病理生理,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 氧分压&血流量显著可引起脑功能严重损害,缺血和缺氧病理状态 自动调节机制紊乱血管扩张脑水肿 缺血区过度灌注&脑内盗血,CBF与脑灌注压成正比,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颅外(椎动脉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狭窄&闭塞 脑外盗血,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自动调节机制,大脑皮质血流量丰富
8、,基底节和小脑皮质次之 急性缺血 脑皮质可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红色梗死)白质易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白色梗死),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敏感性 大脑皮质(第34层)&海马神经元最敏感 纹状体&小脑Purkinje细胞次之 脑干运动神经核耐受性较高,1.血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最常见 动脉炎-结核性梅毒性结缔组织病 先天性血管病-动脉瘤血管畸形 血管损伤-外伤颅脑手术 药物毒物恶性肿瘤所致,脑血管病病因,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高血压低血压和血压急骤波动 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瓣膜病心肌病 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4.其他病因 空气脂肪癌细胞&寄生虫栓子 脑血管痉挛受压外伤等 病因不明,3.
9、血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高粘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 症白血病等)凝血机制异常(抗凝剂口服避孕药DIC等),高血压(hypertension)心脏病 糖尿病(diabetes)TIA和脑卒中史 吸烟(smoking)和酗酒(alcohol)高脂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其他:体力活动减少高盐动物油高摄入饮食超重 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感染眼底动脉硬化无症状性 颈动脉杂音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防治危险因素显著降低脑卒中事件发病率,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龄 性别 种族 气候 卒中家族史,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缺血性卒中预防用药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lopidogrel
10、),脑血管病预防,二级预防 已发生卒中或有TIA病史的个体 预防脑卒中复发,一级预防 有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个体 预防发生脑卒中,针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大多数急性期存活病人仍保持独立生活功能 约15%的病人需要照顾 中老年卒中10年存活率约35%,预后,卒中预后受病变性质病因严重程度 病人年龄影响,以不變的心堅持正確的理念,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概 念,传统概念,传统“基于时间”
11、的TIA概念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1958年Fisher教授认为TIA可以持续几小时,一般为5-10分钟;1964年,Marshell建议使用24小时概念;1965年,美国第四届普林斯顿会议将TIA定义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脑血管病分类于1975年采用了此定义,并一直沿用至今。,历史回顾,然而,随着现代影像学的进展,上述基于“时间和临床”的传统定义受到诸多质疑。影像学发现随着TIA持续时间的延长,在影像上发现缺血病灶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大部分TIA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小时,且
12、超过1小时的患者在24小时内可以恢复的几率很小。,概 念,TIA工作组在2002年提出了新的TIA概念(Albers et al.,2002):“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典型临床症状持续不超过1h,且无急性脑梗死的证据”。,它的提出抛弃了以往单凭时间概念进行诊断的尴尬,融入了对脑组织受损这一生物学终点,使之认识更为科学,Time is brain,Physiology is brain,实际上,TIA和脑梗死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二者应被视为一个疾病动态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在神经影像学时代到来之前,可用传统人为定义的时间界限区分二者,而随着神经影像学时代的到来,应采
13、用新概念即“组织学损害”的标准界定二者。新概念能够对于TIA的临床决策(如超早期溶栓等)提供更有利的指导。,心房纤颤合并TIA易发生栓塞性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 和表现一过性黑矇的椎-基底动 脉系统TIA易发生脑梗死,TIA是公认的缺血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 4%8%的完全性卒中发生于TIA后,要 点,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子形成(心源性栓塞和动脉动脉栓塞)血管痉挛学说(无资料支持),病因&发病机制,血流动力学型TIA,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导致远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血压低于脑灌注失代偿的阈值时发生TIA,血压升高脑灌注恢复时症状缓解,这种类
14、型的TIA占很大一部分。,治疗以改善脑供血为主,禁忌使用尼莫通等解除血管痉挛药物,微栓塞型又分为心源性栓塞和动脉-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动脉源性栓塞是由大动脉源性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斑块破裂后脱落的栓子会随血流移动,栓塞远端小动脉,如果栓塞后栓子很快发生自溶,即会出现一过性缺血发作。,在这种情况下,抗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的治疗是最重要的。,心源性栓塞型TIA发病机制与心源性脑梗死相同其发病基础主要是心脏来源的栓子进入脑动脉系统引起血管阻塞,如栓子自溶则形成心源性TIA。,在这种情况下应使用华法林或肝素抗凝治疗。,血流动力学型与微栓塞型TIA的临床鉴别要点,3.其他3.其他,血液成分改变:真性红
15、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高凝状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颈椎病椎动脉受压,3.其他,5070岁多发,男性较多 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体征 数min达高峰,数min或10余min缓解,不遗留后遗症状 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 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表现,共同特点,人格,情感障碍及对侧下肢无力。,1.颈内动脉系统TIA,通常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率少,易发展为脑梗死,(1)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对侧偏 瘫&感觉障碍)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2)特征性症状,颈内主
16、干,主侧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Broca失语Wernicke 失语传导性失语),(3)可能出现的症状,对侧偏身麻木&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较少见),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率高,较少进展为脑梗死,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平衡障碍,大多不伴耳鸣,少数伴耳鸣(内听动脉缺血),(1)常见症状,跌倒发作(drop attack):患者转头&仰头时下肢 突然失张力跌倒,无意识丧失,很快自行站起,(2)特征性症状,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发作性短时间记忆丧失(数分数10分)病人有自知力,伴时间地点定向障碍谈话书写计算能力正常,大脑
17、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颞叶内侧&海马,双眼视力障碍,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累及枕叶视皮质,小脑性共济失调,(3)可能出现的症状,急性发生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双侧面口周麻木交叉性感觉障碍,意识障碍伴&不伴瞳孔缩小,眼外肌麻痹&复视,交叉性瘫痪,1.血常规&生化检查 EEGCT&MRI检查大多正常 部分病例(发作时间20min)MRI 弥散加权(DWI)可显示片状缺血灶 DSA可见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等,辅助检查,2.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可显示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 发作频繁可行微栓子监测,PET可显示局灶性代谢障碍,SPECT可发现局部脑灌流量减少程度&缺血部位,TIA是一个综合征
18、。不同病因决定不同的临床决策,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重视TIA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诊断&鉴别诊断,1.诊断,TCDDSA有助于确定病因诱因&选择适当治疗,反复发作病史,典型症状&体征,诊断主要根据,局灶性癫痫 偏瘫型偏头痛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内耳性眩晕(Mniere disease)晕厥&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2.鉴别诊断,(1)短暂发作性神经疾病,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出现一过性偏瘫&感觉障碍,(2)MS脑膜瘤胶质瘤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等,偶见类似TIA症状,机制不清,特发性&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患者血压&心率急剧变化短暂性全脑供血不足&发作 性意识障碍,治疗,目的消除病
19、因减少&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建议针对不同的病因分层,采用不同的治疗决策,持续性或阵发性(瓣膜性或非瓣膜性的)房颤的TIA患者,建议长期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除外),其目标INR值为2.5(范围为2.0 3.0)。对于抗凝药物禁忌症的患者,推荐其使用阿司匹林(75-150 mg/d),如果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应用氯吡格雷(75 mg/d)。窦性节律的TIA患者不应使用抗凝药物,除非具有心源性栓塞的高度风险(突发的房颤或房扑、近期的心肌梗死、机械的心脏瓣膜修复术、二尖瓣狭窄、心内血块、或严重的扩张性心肌病EF20%)。,心源性栓塞性TIA,不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因为没有资料证明,
20、相对于抗血小板治疗,将国际标准比值(INR)控制在2.03.0的范围内的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有更佳的益处,若INR值超过3.0,会升高并发脑出血的风险。,非心源性栓塞性TIA,应建议进行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50-325mg,ASA指南)(50-150mg,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而有资料表明氯吡格雷(75mg)或阿司匹林(25 mg)和缓释潘生丁(200 mg每天两次)的联合应用可能较阿司匹林更有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及强化降脂治疗。建议对于无禁忌症的患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50-150mg)和氯吡格雷(75mg)、他汀类药物(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目标值在100m
21、g/dl以下)及丙丁酚(0.5g bid),动脉动脉栓塞性TIA,除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治疗外,血压管理需要慎重,应停用降压药物,必要时给以扩容治疗,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考虑血管内及外科治疗。在大动脉狭窄已经解除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血压控制到目标值以下。,血流动力学性TIA,应加强对TIA各种危险因素的控制,其他,由于目前没有资料证明血管痉挛是TIA的病因,因此对于TIA患者,尤其是血流动力型患者禁用尼莫地平等抗血管痉挛药物。,DSA证实中重度(50%99%)狭窄病变,重度狭窄(70%-99%)的TIA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建议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减少TIA 发作和发
22、生卒中的风险,中度狭窄(50%-69%)的患者建议根据其具体情况(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发作时症状的严重程度或最佳内科治疗无效者)行CEA或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未经治疗&治疗无效的病例约1/3发展为脑梗死1/3继续发作1/3自行缓解,预后,以寬闊的心包容對不起你的人,第 二 节 脑 梗 死Cerebral Infarct,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总称 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概念,脑梗死(CI),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 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23、CT),脑动脉主干&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 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 使脑局部血流减少&供血中断 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 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颈总动脉与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 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 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起始部 椎动脉进入颅内段 基底动脉起始段&分叉部,病因&发病机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大动脉(管径500m以上),常见部位,1.动脉粥样硬化,结缔组织病&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等),2.动脉炎,药源性(可卡因安非他明);血液系统疾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等。,3.少见原因,1.病理,脑梗死发生率 颈内动脉系统
24、约占4/5 椎-基底动脉系统约1/5,闭塞血管内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或 血管炎改变、血栓形成 梗死区脑组织软化坏死 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出血性梗死,病变血管依次为-颈内A 大脑中A 大脑后A 大脑前A 椎-基底A,病理&病理生理,超早期(16h):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星形 胶质细胞肿胀,线粒体肿胀空化急性期(624h):缺血脑组织苍白轻度肿胀,神经 细胞胶质细胞内皮细胞明显缺血改变坏死期(2448h):大量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 死,中性粒细胞淋巴巨噬细胞浸润,脑组织水肿软化期(3d3w):病变区液化变软恢复期(34w后):坏死脑组织被格子细胞清除,脑 组织萎缩,小病灶形成胶质瘢痕,大病灶中风
25、囊,脑缺血性病变病理分期,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损害极敏感 阻断血流30s脑代谢发生改变 1min神经元功能活动停止 脑缺血5min脑梗死,2.病理生理,神经元缺血损伤具有选择性 轻度缺血仅某些神经元丧失 完全缺血神经元胶质C内皮C均坏死,存在侧支循环&部分血供有大量可存活神经元如血流恢复脑代谢改善神经细胞仍可恢复功能,中心坏死区-完全缺血脑细胞死亡 周围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保护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急性脑梗死病灶,脑血流再通超过此时间窗可产生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damage),2.病理生理,再灌注时间窗(time window)脑梗死区血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血管 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