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地质说明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章地质说明书.ppt(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9章 地质说明书与地质报告的编制,一、地质说明书 地质说明书是矿井地质部门为各项工程设计和管理提供的地质预测资料。(一)地质说明书的种类1.建井(或基建)地质说明书 矿井基建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地质依据;根据精查勘探报告、钻孔资料,按照建井设计与施工要求编制而成。,文字部分:(1)简要论述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2)重点说明基岩风化带、断裂破碎带、强含水层、流砂层、不稳固岩土层、煤层、瓦斯和地温对基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影响;(3)明确提出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图件:(1)井筒预想柱状图(竖井)或井筒预想剖面图(斜井或平峒)1:200;(2)井底车场预想水平切面图1:5001
2、:1000,2.开拓区域(或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新开拓区域或新水平设计、施工和管理依据的地质资料;根据勘探、建井和相邻已开拓区域地质资料,按照开拓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编制而成。开拓区域(或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主要阐述开拓区域或延伸水平内影响开拓的地质条件。重点论述区内的地质构造、煤系、煤层和水文地质情况。,3.采区地质说明书 采区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地质依据 以开拓区域(或水平延伸)地质说明书或地质勘探报告为基础,结合开拓巷道、邻近采区和生产勘探资料,按照采区设计和施工的要求,经分析整理编制而成。主要说明采区范围内的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重点反映主要构造分布和煤层厚度变化,以及其它对采区设计和施工有直
3、接影响的地质条件。,编制符合生产部门要求的采区地质说明书,关键在于理解采区设计的意图和要求,有目的地为设计部门布置采区巷道、划分回采工作面、选择采煤方法,以及制定施工作业规程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编制采区地质说明书的步骤和方法:(1)全面汇集采区地质资料(2)编绘采区地质说明书图件井上下对照图采区综合柱状图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采区地质剖面图水平切面图(3)确定采区各种煤柱,计算采区储量,(4)编写采区地质说明书文字说明1概述1.1采区位置、范围1.2采区四邻及井上下对照关系1.3采区已有勘探及钻孔情况1.4相邻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2采区地质2.1采区地层2.2采区地质构造2
4、.3岩浆岩侵入情况3开采技术条件3.1煤层特征3.2煤层顶底板特征及各层间距3.3煤层风氧化带特征3.4瓦斯、煤尘及自燃发火倾向,4水文地质4.1采区水文地质条件4.1.1含水层4.1.2隔水层组4.1.3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4.2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4.2.1十三十四灰、奥灰富水性4.2.2根据底板隔水层阻水能力进行的底板突水性分区4.2.3采区十四灰、奥灰突水危险性分析4.3采区涌水量预计4.4防治水工作建议,5采区资源储量5.1资源储量估算范围5.2资源储量类别5.3估算方法5.4计算参数的确定5.5采区资源储量估算结果6建议及注意事项,(5)呈报与审批经矿局组织评审后上报审批,批文下达后作
5、为设计的依据。(6)采区掘进过程中的地质工作分析查明采区范围内主要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和落差;主要褶曲的形态、幅度、枢纽位置及其展布方向和长度,区内岩浆侵入体的类型和影响范围;掌握可采煤层的层数、主要可采煤层的厚度和结构变化,以及煤层中有无冲刷带,确定或基本确定各煤层的可采范围,特别是薄煤层的可采性。,掌握区内可采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基本顶)的厚度、岩性、含水性及各煤层变化的情况查明与老采区、小窑等的空间关系和确定防水煤柱,4.掘进地质说明书开拓巷道和准备巷道施工的地质依据。在下列情况下编制说明书:(1)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煤岩层层位不易掌握,巷道设计要求较高的开拓和准备巷道施工之前。(2
6、)多煤层、构造复杂采区,主要巷道掘完后,出现较大的构造变化,致使原采区设计要作较大的调整,为了合理划分采区工作面,指导采区巷道施工。编制方法基本同采区地质说明书,表9-1 韩桥煤矿-270m北翼大巷掘进地质说明书,5.回采地质说明书 回采面周边巷道编录完成后编制回采地质说明书 主要阐明工作面内的煤层、构造和其它影响回采的地质条件。重点是影响工作面推进的断层、煤厚变化、侵入体、冲刷带、陷落柱等。,编制回采地质说明书的步骤和方法:(1)对工作面四周巷道进行地质编录(2)编制回采地质说明书图件 回采巷道实测剖面图1:200 煤层结构及顶底板岩性柱状图1:200 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3)计算回
7、采面煤量(4)编写文字说明,文字部分:工作面概况 煤层及顶底板 地质构造及处理意见 水文地质及防排水措施 其他地质情况 工作面煤量 存在问题及建议,表9-2 1735、1737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5)回采过程中开展的地质工作及时搜集工作面的采高和煤厚资料,对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必须坚持探煤厚,并绘制剩余煤厚等值线图;实测各种地质构造的位置、形态和性质;搜集采出量和损失量等资料,分析损失量的构成比例及原因;编写回采工作面采后地质总结并报矿总工程师审定后,妥善保存。,(二)编制地质说明书的基本要求1.编制地质说明书的目的要明确2.地质说明书范围内的地质与生产情况要清楚十个清楚:(1)地质构造清;(
8、2)煤厚、煤质变化清;(3)顶、底板岩性清;(4)岩浆侵入层位清;(5)陷落柱分布范围清;(6)井下水、火、瓦斯灾情清;,(7)周围情况清;(8)井上下关系清;(9)地质研究程度清;(10)矿井开发历史清。,3.地质说明书的图表要准确(1)断层位置准;(2)煤层产状准;(3)底板标高准;(4)剖面层位准;(5)探煤厚度准;(6)储量估算准;(7)涌水量预计准;(8)瓦斯量预计准;(9)钻孔位置准;(10)井上下位置准。,4.地质说明书的形式要简明建井说明书、水平延伸说明书、采区说明书用图、文字,其它说明书可用图表形式5.使用地质说明书地质人员要到现场6.地质说明书使用后要鉴定总结,二、各类地质
9、报告的编制(一)建井地质报告1.文字说明第一章 概论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第二章 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井田总的构造特征;开拓区范围内各主要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
10、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及其对煤质、煤厚、顶板的影响情况;喀斯特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第三章 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煤系地层:煤系地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煤层:煤层特征,煤层分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以及煤质特征。第四章 开采地质条件煤层顶、底板特征,煤的自燃、煤尘和瓦斯等情况。第五章 井田水文地质特征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
11、水措施。,第六章 资源储量估算与三量计算资源/储量估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修改的块段,按原储量统计);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三量计算与管理。第七章 结 论对建井过程中某些地质问题的结论、对原勘探地质报告的评价、尚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对该矿井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2.附图与附表附图主要有:井田地形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回采水平及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过修改的)、井筒(立井、斜井、平硐)地质素描图、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编绘立面图)与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等。附表主要有:重算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
12、表;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二)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1.报告的主要内容1)文字部分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编制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阐明本次编制矿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第二节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主要阐明井田的地理位置、井田坐标、井田边界和面积,与邻井的关系。扼要说明经过本井田或邻近的铁路、主要公路和水路交通线等。第三节 自然地理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情况等。,第四节 生产建设概况阐明矿井建设和投产时间、设计能力、核定能力、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开拓生产历史、服务年限、开采煤层、现生产水平、开采范围等。简述建井报告提供的和本次编制生产地质报告时
13、各类储量情况等。如果是编制生产报告之后的第二次及以后的报告编制,则应阐明上次修编报告以来的生产情况。,第二章 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 以往勘探工作简况简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勘探工作情况评价,包括历次勘探(补勘)施工单位、时间、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主要工作量和质量情况,主要地质成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第二节 矿井中小井的开采情况除按精查地质报告内容编制外,还要叙述需要采取的措施。第三节 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叙述自上次报告以来所采用的矿井地质与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各种主要手段的使用情况、主要工作量以及质量情况评述。上述内容可根据情况分类叙述。,第四节 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说明原地质报告的
14、提出单位,时间,报告审批单位、时间和审批意见。对勘探方法、勘探类型、工程质量、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以及资源/储量估算等作出评价。,第三章 矿井地质第一节 地层按照地层划分方案,简述井田内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及其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组合等,并叙述井田内地层对比的方法和依据及可靠程度(或对前报告对比的评价)。第二节 含煤地层详述井田含煤地层的厚度、岩性、岩相、标志层特征及沿走向的和沿倾向的变化情况等。简述含煤层组的划分、沉积旋回、主要沉积环境演化阶段,含煤地层沉积体系及成煤古地理条件等。,第三节 构造1)简述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及井田所处的构造位置。2)详述
15、井田地质构造形态、井田构造特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井田内主要褶曲和断层的分布情况;逐个描述井田内主要构造的揭露地点、断层落差或褶皱轴向、产状要素、延伸方向,及控制情况等,论述生成顺序,断层与褶曲间的相互关系,各种工程对构造的控制情况,构造的研究程度等。,3)构造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及对采掘的影响的程度,已开采区域小构造的发育规律,小构造与主要构造的关系;评价井田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以及对开采技术条件、煤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第四节 岩浆活动 叙述井田内岩浆岩赋存类型、时代、名称、产状和分布范围,它与井田构造的关系以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对原勘探资料分析的评价及掌握的基本规律的分析,第四章 煤层
16、、煤质及其它有益矿产第一节 煤层综述含煤地层中煤层的分布特征及组合煤层的总层数和总厚度、可采煤层层数和总厚度、含煤系数、煤层间距及其变化等;按煤层自上而下详述各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结构、煤层可采范围及其变化规律等,评述各可采煤层的控制研究程度和稳定性(列附表);叙述各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及变化特点。,第二节 煤质叙述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煤质特征、煤岩特征及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规律,说明各煤层工业牌号和利用情况,特别是煤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化界线确定可靠性。对于复煤层还应叙述其分层对比依据;煤的有害成份含量及煤的可选性;简述各煤层风、氧化带的煤质特征、确定依据、现状,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第
17、三节 其他的有益矿产 综述井田内各种共生、伴生有益矿产的赋存情况,评述其利用的可能性。,第五章 矿井水文地质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简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和井田在区域水文地质分区中的位置。第二节 矿井充水条件简要说明井田内地表水系流经范围、流量、最高洪水位,与煤层,含水层露头走向的交叉关系;,详细叙述井田内各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其规律;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埋藏类型、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等及其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评价隔水层的隔水条件。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对本井田的影响;叙述断层或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和导水性,以及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18、;相邻矿井的开采和报废后对本井田的影响;简要说明井田内小煤矿和老窑的分布和开采情况,说明老窑的积水情况和小煤矿的涌水情况,分析其对矿井的充水影响。,第三节 矿井涌水量及预计详述矿井涌水量的观测地点、方法、水量及构成分析;阐述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与开采面积、深度、产量和降雨量的关系等;说明矿井水量预计方法、依据及结果。第四节 矿井主要水害及其防治措施矿井开采受水窑的影响程度,叙述矿井开采以来受水害影响情况,主要突水实例(包括突水时间、性质、水源、水量及对生产影响程度),主要水害类型及对采掘的影响程度;防治水措施:叙述矿井防治主要水害的原则、方案设计、工程量、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存在问题,评价防治水工
19、作的难易程度和建议。第五节 供水说明供水水源、水位、水量、水质、供水范围、水泵型号及管路等情况。,第六章 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 开采方法与顶底板条件简述各可采煤层的开采方法、工程地质特征、煤岩层结构及其它对开采有影响的地质因素;叙述各可采煤层顶底岩性、厚度、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说明顶板类型和相应的顶板管理方法。第二节 特殊开采叙述历年来矿井“三下”开采中,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以及地表移动和变形情况等。,第三节 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主要阐明瓦斯含量、煤尘爆炸性指数和煤的自燃倾向,同时说明延深水平瓦斯等级的确定依据。第四节 地温和地压简述矿井地温和地压情况,变化规律、与有
20、关地质因素的关系以及防治措施等。,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和工业指标 主要阐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的边界范围、工业指标以及确定依据。第二节 资源储量类别划分叙述资源储量类别的划分依据,说明与一般原则不同的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与有关参数的确定 主要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有关参数确定的方法和依据。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结果、各级储量的数字及其比例关系等;储量的探采对比与利用情况。,第五节 资源储量的探采对比与利用情况将历年来探明的实际地质储量与历年来实际采出量、损失量分析其原因及各种煤柱煤量对比,核实资源储量估算的准确程度;分析矿井
21、资源的回收情况,计算储量的可靠性系数,有效利用系数、矿井回采率和地质、水文地质损失率;据此评述矿井服务年限。,第八章 结论对矿井地质构造规律、煤层赋存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作出评价,阐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类的综合评定结果;对储量的可靠程度和储量利用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作出评价;根据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对今后开采技术条件作出评价;本次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时存在问题与建议。,2)附图生产地质报告的附图很多、很重要,主要图件类型有:矿井地形地质图,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矿井地质剖面图,矿井煤岩层对比图,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适用于煤层倾角大于25度的多煤层矿井),钻孔柱状图,各生产水平主要石门剖面图,各生产
22、水平主要巷道地质剖面图,井筒柱状图(或剖面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矿井主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矿井可采煤层损失量计算图,井上下对照图。,此外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需要编制的图件:矿区地质构造纲要图,矿井火成岩分布图,煤层等厚线图,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图,矿井含水层等水位线图,矿井防治水工程布置图,抽放水试验综合成果图,煤质主要指标等值线图,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地温等值线图,老窑和小煤矿分布图,矿井物探资料图,急倾斜煤层部分附主面投影图或展开图等图件。,3)附表生产报告的附表很多,
23、主要类型有:煤层综合成果表,钻孔见煤综合合帐,地质构造综合成果表,煤质化验成果表,矿井历年涌水量统计表,含水层突水点及处理统计表,水质分析综合成果表,各含水层抽(放)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封孔不良钻孔统计表,老窑和小煤矿调查表,地表水、地下水动态观测成果表,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和汇总统计表,矿井历年储量动态的损失量统计表,矿井历年瓦斯鉴定情况表,钻孔坐标成果表,其它有关表格。,2.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审批办法1)编制要求各矿矿长负责地质报告编制工作的领导,定期召集研究解决报告编制过程中存在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报告的编制按计划进行。报告编制要在矿总工程师的主持下,组织专门小组
24、进行,所有文稿、图表均应由编制人和主管人签名盖章,以明责任。报告内容要紧密配合矿井生产建设的需要,论述严密正确,如实反映矿井地质情况。整套报告包括文字报告、附图、附表、审查意见书和审批决议书等。,资料来源要经过严格审核、以期获得正确的地质结论。文字撰写要重点突出,技术名词术语符合部颁标准,图文表一致,措词简炼,叙述清楚,以求直观清晰。报告装帧要文本形式,图纸折叠符合要求(19 厘米 27 厘米),装入图盒(22 厘米 30 厘米),并附有报告和图表目录。,2)审批办法为了确保矿井地质报告的质量,必须严格地质报告的审报制度。矿务局(矿)在每年十二月份提出下一年度提交省局审批的地质报告计划,说明提
25、交单位和日期等,省局将统筹安排审批。提交省局审批的地质报告,必须经矿务局严格审查,并附有审查意见。审查意见的内容包括对地质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资源储量估算、矿井地质工作方法、工程(或工作)质量和各种图件资料的质量及完善程度等的评述,尤其是对原始编录资料质量与生产揭露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各种综合图件资料与原始资料是否吻合等的检查情况以及总的鉴定意见。,提交省局审批的地质报告,一般需一式四份,所需资料必须齐全,质量应符合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省局接到地质报告后,应组织有关专家对报告的成绩、优点、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审议,提出是否可以批准的建议,提请省局批准。报中国统配煤
26、矿总公司一份批文。地质报告审查批准后,根据单位需要,及时正式复制报告,分送有关部门使用。,3.编制方法和步骤(1)矿井地质报告要在地质技术负责人主持下成立专门编写小组,制定编写工作计划。(2)收集整理井田勘探报告,原有各种矿井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采后地质总结、全部钻孔资料、井巷原始编录资料、各种台帐图表、各种综合性地质图件、探采对比资料等。(3)按照矿井地质规程要求按统一图例、统一的内容要求,进行各种综合性图件的修编,并将各种图件进行相互校核。(4)在完成各种图件的编制及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紧密围绕矿井各主要地质问题按基本内容要求进行文字报告的编写。(5)报告写出后要经矿总工程师审阅签章,并
27、送矿务局主管部门审查,报送省(区)煤炭厅(局、公司)批准。,(三)矿井延伸地质报告1.水平延深补充勘探设计编制提纲(1)文字部分 说明矿井现状,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勘探目的、任务及要求等基本情况;简述勘探区地层、构造、煤层、煤质及水文地质等情况。阐明勘探工程布置原则、手段选择及总工程量。列述各种勘探工程的目的、技术要求、数量和施工顺序。预期勘探效果和储量预计。施工技术、组织、措施。工期、材料、资金、预算等。(2)图纸部分 地形地质及勘探工程布置图、勘探线预想剖面图、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其它有关图纸等。,2.水平延深补充勘探地质报告编制提纲(1)文字部分第一章 概况 主要说明编制报告的依据、目
28、的、任务,矿区地理位置,范围及交通情况;评价区内已往所做地质工作,说明本次勘探主要成果。第二章 矿井地质 主要说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分布情况。第三章 煤层及煤质 第四章 矿井水文地质 主要说明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并对含水层和涌水量加以论述和估算。同时,阐明完成的水文地质工作量及方法。第五章 资源储量估算 主要说明资源储量估算的依据,各级储量及总储量的计算结果和储量增减的原因。,第六章 已采区的采探对比 主要对比构造、煤层、储量、水文及岩浆岩等方面。第七章 开采技术条件 主要说明瓦斯、煤尘、顶底板及煤的自然发火等情况。第八章 结 论主要说明本次地质报告的质量评价和存在问题及建议。,(2)图纸区
29、域地质图;井田地形地质图;综合柱状图;勘探线剖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煤(岩)层对比图;水平地质切面图;钻孔柱状图;矿井水文地质图(矿井充水性图);水文地质剖面图;其它有关图纸。(3)附表钻孔坐标及综合成果表;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及汇总表;煤质化验成果表;抽水化验成果表;水质分析表;河流、水井及地下水长期观测表;钻孔测斜成果表;土样分析成果表;岩石力学试验成果表;其它有关成果表等。,(四)闭坑地质报告1.剩余可采量比 矿井在剩余可采储量比为20%左右且无进一步扩大储量的可能性时即进入收尾阶段。应在完成矿井收尾阶段的主要地质工作基础上,编制矿井收尾阶段地质总结,并由矿和矿务局总工程师
30、审定后报省煤炭厅(局、公司)核准。具体提交时间由矿务局自定,编报时间,大体上在矿井结束前三、五年提出。,2.闭坑地质报告编写提纲(1)文字部分矿井基本情况(包括开发史、矿井建设情况、井型、开拓方式以及与相邻矿井的关系等);矿井现状(指当时回采、掘进、开拓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截止到提出本报告前一年末的矿井地质储量;现存可采储量(包括各种呆滞煤量、尚能全部或部分回收的煤柱和可供老区复采的煤量等)的分布状况。有关地质、水文地质、岩移破坏等情况;建井以来在地质、水文地质上所发生过的大事和对它们的认识;对煤系沉积特征、煤层稳定性(煤层厚度结构及煤质变化)和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岩浆活动等主要规
31、律的认识。,进一步改进地质勘探和矿井地质勘探的意见;矿井资源的回收情况,各种损失的统计与分析,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数据:勘探储量的可靠系数-指截至本报告编写时,矿井现有范围内的累计采出量、累计损失量、核实剩余储量之和,与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地质储量之比;勘探储量有效利用系数-指截至本报告编写时,矿井累计产量和尚可采出的煤量之和,与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地质储量之比;矿井回采率;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损失率。另外还有说明地压、地温、瓦斯地质等方面的有关规律;矿井结束前尚需解决的地质问题及安排意见。,(2)附图部分井田地形地质图、井上下对照图、工业广场平面图、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井田煤(岩)层对比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并附原地质报告的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图)、水平地质切面图(附地质报告书的原图件)、矿井地质剖面图(附原勘探线剖面图)、井筒及有代表性的石门,主要运输道地质素描剖面图、井田地质构造纲要图。,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6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