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光谱分析六原子吸收光谱.ppt
《第一章光谱分析六原子吸收光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光谱分析六原子吸收光谱.ppt(5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第一章 光谱分析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四、定量分析方法 五、灵敏度、检测限、测定条件的选择,2,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1、产生:早在18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对原子吸收光谱-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但是,AAS作为一种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才开始的。是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瓦尔西(Walsh A)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一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一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与不足优点: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
2、的检出限可达到ppb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10-10-10-14g。分析精度好。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差可 分析速度快。原子吸收光谱仪在35分钟内,能连续测定50个试样中的6种元素。应用范围广。可测定的元素达70多个,不仅可以测定金属元素,也可以用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不足: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2、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优点与不足,3、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 原子吸收现象的发现与科学解释 早在1802年,伍朗斯顿
3、(W.H.Wollaston)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就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17年,弗劳霍费(J.Fraunhofer)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再次发现了这些暗线,由于当时尚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于是就将这些暗线称为弗劳霍费线。1859年,克希荷夫(G.Kirchhoff)与本生(R.Bunson)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光谱时,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且根据钠发射线与暗线在光谱中位置相同这一事实,断定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正是太阳外围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结果。,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第二阶段 原子吸收光谱仪器
4、的产生 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西(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Hilger,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3、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第三阶段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第一篇论文。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2-10-14g,使
5、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近年来,塞曼效应和自吸效应扣除背景技术的发展,使在很高的的背景下亦可顺利地实现原子吸收测定。基体改进技术的应用、平台及探针技术的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稳定温度平台石墨炉技术(STPF)的应用,可以对许多复杂组成的试样有效地实现原子吸收测定。,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3、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第四阶段 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 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近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
6、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联用技术(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流动注射-原子吸收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色谱-原子吸收联用,不仅在解决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方面,而且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用途,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3、原子吸收光谱的发展历史,9,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二、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1、原理: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2、原子吸收光谱的产
7、生 当有辐射通过自由原子蒸气,且入射辐射的频率等于原子中的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频率时,原子就要从辐射场中吸收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同时伴随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二、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3、原子吸收分析过程:试液雾状火焰原子蒸气;空心阴极灯辐射特征谱线 原子蒸气,被蒸气中的基态原子吸收;测得 特征谱线光被减弱的程度,可求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二、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4、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结构 由于原子能级是量子化的,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原子对辐射的吸收都是有选择性的。由于各元素的原
8、子结构和外层电子的排布不同,元素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时吸收的能量不同,因而各元素的共振吸收线具有不同的特征。原子吸收光谱位于光谱的紫外区和可见区。,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二、原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5、共振线的轮廓及其影响因素,基态原子对光的吸收,13,第四节 原子吸收光谱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谱线(吸收线)轮廓(line profile):将吸收系数Kv对频率作图一曲线,该曲线的形状称为吸收线的轮廓。称为吸收线的半宽度。K0是峰值吸收系数或中心吸收系数。,返回,表征吸收线轮廓的值:中心频率0、半宽度,前者由原子能级分布特征决定,后者除谱线本身的自然宽度外,还受多普勒变宽、压力变宽等因素
9、影响,其结果都将导致AAS灵敏度。自然宽度:无外界影响时吸收线具有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处于第一能级的激发态原子有一定的寿命,它决定了谱线的固有宽度,其大小为10-5nm。,多谱勒变宽:与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有关,又称为热宽度,其变宽程度可表示为,谱线的多普勒变宽nD可由下式决定:,式中,R为气体常数;c为光速;M为原子量;T为热力学温度(K);0为谱线的中心频率。,洛伦兹变宽:由于原子同其它外来粒子相互碰撞而产生。变化程度随气体压力增加而增大,故又称压力变宽。自吸和自蚀:由于光源空心阴极灯阴极周围的同种气态原子吸收了由阴级发射出的共振线,从而导致与发射光谱相类似的自吸或自蚀现象。当灯电流或被测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光谱分析 原子 吸收光谱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