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线粒体与叶绿体.ppt
《第6章线粒体与叶绿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线粒体与叶绿体.ppt(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产能细胞器。线粒体形态结构、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与 ATP合成机制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2,第一节 线粒体形态结构、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与ATP合成机制,3,一、线粒体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杈状或其它形状。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线粒体通常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图1 图2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通透性较高。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图2 内
2、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嵴能显著扩大内膜表面积(达510倍)。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执行氧化反应的电子传递链酶系、ATP合成酶、线粒体内膜转运蛋白)。标志酶为细胞色素氧化酶。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等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RNA,核糖体。,4,5,6,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3、。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0.3:1(内膜);1:1(外膜)线粒体酶的定位 P130 表6-1,7,8,二、ATP合成机制,ATP酶分子结构 图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F1由5种多肽组成33复合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每个亚基具有一个)。和单位交替排列,状如桔瓣。贯穿复合体(相当于发电机的转子),并与F0接触,帮助与F0结合。与F0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复合体的结构(相当于发电机的定子)。F0由三种多肽组成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12个c亚基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可使质
4、子由膜间隙流回基质化学渗透假说 图 ATP合成机制构象耦联假说(Boyer 1979)1、“结合变构”模型 图 2、亚单位相对于亚单位旋转的直接实验证据 图,9,10,11,12,日本的吉田(Massasuke Yoshida)等人将33固定在玻片上,在亚基的顶端连接荧光标记的肌动蛋白纤维,在含有ATP的溶液中温育时,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亚基带动肌动蛋白纤维旋转。,亚基旋转的观察(引自Lodish等1999),13,三、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形态、数目:在高等植物中叶绿体象双凸或平凸透镜,叶肉细胞一般含50200个叶绿体,可占细胞质的40%,叶绿体的数目因物种细胞类型,生态环境,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线粒体 叶绿体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8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