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ppt
《第6章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ppt(1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6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内容提要:本章在介绍共混物性能的预测和测定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在聚合物共混改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塑料增韧改性,包括弹性体增韧、非弹性体增韧和增韧机理。还介绍了聚合物共混物的其他性能,6.1共混物性能的影响因素,共混物的性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组分的性能与配比、共混物的形态、两相体系的界面结合,以及外界作用条件等,6.1.1各组分的性能与配比,主体聚合物作为连续相对主体聚合物起改性作用的组分的最佳用量改性同时带来的不良效果协效作用,6.1.2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分散相的粒径及分布分散相粒子的空间排布两相界面结合,6.1.3制样方法和条件,对同一配方体系,制
2、样方法不同,试样性能不同。同台设备、同样条件、同一批次,最有可比性。同一设备,不同批次,应设置参比样制样后,需放置一定时间后测试性能。,6.1.4 测试方法与条件,如力学性能:拉伸、冲击、弯曲、压缩等拉伸实验,拉伸速度冲击实验,类型()、摆锤质量大小、有无缺口、缺口类型加工方向,横向、纵向测试温度:常温、高温、低温、高低温。升降温速度。参照标准,6.2 共混物性能的预测,在具体地介绍聚合物共混物的性能之前,先根据影响共混物性能的因素,介绍共混物性能与单组分性能的一些关系式,也就是共混物性能的预测。,6.2.1 简单关系式:并联与串联,公式,并联 P=1P1+2P2,串联,均相共混体系,I 两组
3、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根据两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可取正值或负值。,“海-岛结构”两相体系,连续相硬度较低的体系,分散相硬度较高、连续相硬度较低(如填充体系、塑料增强橡胶)AB均为参数 A=KE-1 KE为爱因斯坦系数,力学性能的KE,B是取决于各组分性能及KE的参数,对比浓度,是最大堆砌密度max的函数。max的反映的是分散相粒子的某一种特定的存在状况的空间特征。,最大堆砌密度,分散相硬度较低的体系,“海-海结构”两相体系,n与体系有关的参数(-1n1),预测公式的局限性,上述预测公式适用于分散相的形态较为规整的情况,譬如填料粒子较为规整的填充体系。对于聚合物-聚合物两相体系,若分散相
4、形态不很规整(不是规整的球形、立方形、棒形、纤维形等),就难以应用上述公式进行预测。为了在实施共混之前,对共混物体系进行预选,并预期共混物可能的达到的性能,应配合进行文献查阅工作。前人进行的相近体系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共混物体系的预选提供重要的参照。,6.3共混物试样制备与测试,共混物试样制备 力学样条:挤出、注射、压片 流变:Brabender 毛细管、熔融指数仪 样品的式样、尺寸,参照标准制备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再现性,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再现性 设备因素:可比性同一台设备、同一次完成,尽量避免设备及仪器误差;同一台设备,保证实验条件一致 可再现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重复和再现,实验方案对结果的影
5、响,变量从少到多前后做空白样重复实验,6.4共混物熔体的流变性能,流变性能关系到材料能否进行加工,也就是说关系到能否把材料加工成制品。熔融共混是最重要的共混方法,研究熔体的流变性能十分重要,对于共混过程的设计和工艺条件的选择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熔体的流变曲线、熔体粘度、熔体的粘弹性等等,6.4.1.共混物熔体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聚合物共混物熔体是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共混物熔体的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符合如下关系式:式中 剪切应力;剪切速率;n 非牛顿指数;K 稠度系数。相应地,共混物熔体粘度可表示为:,当剪切速率趋于零时,弹性形变也趋近于零,熔体黏度为零切黏度稱0。流变性能的测试仪器 毛
6、细管流变仪 转矩流变仪 熔融指数仪,共混物熔体的-关系曲线三种基本类型,a所示为共混物熔体粘度介于单一组分粘度之间,PP/HDPE,PC/PMMAb所示为共混物熔体粘度比两种单一组分粘度都高,PS/PE=25/75c所示为共混物熔体粘度比两种单一组分粘度都低,PS/LDPE PS/PMMA,6.4.2.熔体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共混物的熔体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对于许多共混物,其熔体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类似于Arrehnius方程的公式来表示:E ln=ln A+RT 式中 共混物的熔体粘度;A 常数;E 共混物的粘流活化能,R 气体常数;T 热力学温度(绝对温度)通过共混
7、,可是体系的粘流活化能升高或降低,从而控制共混物的加工温度。,应用实例,PC/PE=95/5(质量比),ln a与1/T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直线。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E=51.0 KJ/mol。纯PC的粘流活化能为64.9KJ/mol。由此可见,PE的加入可以改变PC的熔体粘度对于温度的依赖关系,从而改善PC的加工流动性。通过加入某种流动性较好的聚合物来改善流动性较差的聚合物的加工流动性,这一作法在共混改性中是常用的办法。,PC/PBT共混物(质量比为95/5)的粘流活化能为76.46 KJ/mol,高于纯PC的粘流活化能(64.9KJ/mol)对于这样的共混体系,需在较高的温度下加工成型。,
8、6.4.3.熔体粘度与组成的关系,组分含量与熔体粘度的关系呈现三种基本类型:共混物熔体粘度介于两单一组分之间;PP/HDPE,PC/PMMA共混物熔体粘度高于两单一组分;PS/PE(25/75)共混物熔体粘度低于两单一组分;PS/LDPE,PS/PMMA,(a)比单一组分都低;少量第二组分;极小值。PP/PS(b)粘度随组分含量变化,充分体现连续相对体系粘度的贡献。PMMA/PS高出单一组分,极大值。PE/PS=75/25,(2)第三组分对流变性能的影响,在共混体系中,有些组分是作为流变性能调节剂添加到共混体系中,因而起到调控流变性能的作用。例如,润滑剂的作用就属于此类。但是也有很多情况,两相
9、体系中添加的第三组分,不是作为流变性能调节剂添加的,但对流变性能也会产生影响。以相容剂为例加以说明。相容剂在聚合物共混物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因而,其对流变性能的影响也受到关注。,有相容剂,(3)剪切速率与共混物组成的综合影响,4.共混物熔体的粘弹性,聚合物熔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大分子会发生构象的变形,这一变形是可逆的弹性形变,使聚合物熔体具有粘弹性。共混物熔体与聚合物熔体一样,具有粘弹性。研究粘弹性的方法采用第一法向应力差(11-22)动态理学试验储能模量G挤出膨胀比B或可恢复剪切形变SR出口压力降,例,橡胶增韧塑料体系HIPS、ABS熔体的弹性效应(出口膨胀比)小于均聚物。某些特殊体系,弹性效应
10、会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PS/PE挤出胀大比与组成的关系,PS/PS=80/20,弹性效应出现极大值。,共混物的动态流变性能,采用动态流变仪,在按一定频率变化的剪切力场作用下测定的流变性能。可测得复模量、损耗因子等参数。研究材料的黏弹性,本体流动与单元流动,本体流动是从宏观角度对流变行为的分析,考查的是宏观整体的流变行为单元流动是从微观角度对流变行为进行分析,考查的是微观的流动单元的流变行为。聚合物熔体流动的本质单元流动。链段、初级粒子都可成为流动单元,单元流动与本体流动的关系,单元流动对本体流动的影响 共混体系中,少组分以微粒形式而不是以分子水平形式构成熔融流动体系时,宏观流变行为体现出许多
11、特殊性。流动单元与本体的同步性 不同步,影响整体均匀性。流动单元比宏观本体慢,流动单元发生聚集,挤出机口模处,分散相易于积聚。也会影响分散相在共混材料内部和表面的分布。,共混物的力学性能,6.5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提高聚合物的力学强度,是共混改性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其中,提高塑料的抗冲击性能,即塑料的抗冲改性,又称为增韧改性,在塑料共混改性材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的重点,应力应变曲线与断裂方式,应变软化与应变硬化,应变软化使指应力-应变曲线上,随应变增加,应力下降(屈服);应变硬化使之随后的应力上升。应变硬化主要是由于高分子链段在外力作用下的取向而产生的。韧性材料的特征,受到外力作用,先
12、发生应变软化,产生相应的屈服和形变,耗散能量。然后,发生应变硬化,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产生破坏性的断裂。,高分子材料的韧性与冲击韧性,材料的韧性,可以用材料形变至断裂点时所吸收的应变能来表征。关于应力-应变过程的探讨,是材料韧性的一种表征方式。准静态载荷冲击韧性,特制材料在高速冲击条件下表现出的韧性。以上两种研究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冲击强度与增韧,冲击强度是度量材料在高速冲击下韧性大小和抗断裂能力的参数。塑料一般冲击强度较低,需要增韧。弹性体增韧 非弹性体增韧,塑料的形变区域形变机理,塑料的大形变与变形区 塑料材料的大尺度形变是是使外界作用的能量耗散的重要途径,形变通常集中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称之
13、为变形区。由于冲击力作用于材料是一个过程,所以变形区又称为过程区。韧性塑料变形区厚;脆性塑料变形区薄。,a.剪切形变,材料发生拉伸作用时,会发生剪切形变。这是因为拉伸力可分解为剪切力分量,它的最大值出现在与正应力成45的斜面上。在塑料发生剪切形变的地方,可观察到剪切带的形成。,厚度1m,宽度:550 m。大量不规则线簇,每一条的厚度构成0.1 m形成原因:由于应变软化作用引起 结构缺陷造成的局部应力集中特征:产生细颈 密度基本不变作用:剪切带的形成,可耗散外力作用于样品上的能量,使材料有韧性。塑料:未改性内部结构不均一或缺陷诱发 改 性分散相颗粒诱发,达到增韧 目的。,(b)银纹化,银纹是由聚
14、合物细丝和贯穿其中的空洞所构成。聚合物细丝:100400;空洞:100200方向:垂直于外加应力方向厚度:103104,特征:应力发白密度降低(空洞)作用机理:银纹化的产生,使大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塑性形变及粘弹形变,形成细丝,使作用与样品的能量被消耗掉。,三个阶段:引发、增长、终止塑料:未改性结构缺陷或不均匀而造成的应力集中 改性分散相粒子是引发银纹的中心,两相界面是引发银纹的主要场所银纹必须被及时终止,才有增韧作用终止因素:与剪切带的相互作用 银纹尖端应力集中因子的下降 银纹支化,2 塑料基体的分类,1985年,吴守恒对热塑性基体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基体破坏时的能量吸收方式:分类:脆性基体:P
15、S、PMMA 准韧性基体:PA、PC特点:脆性基体:裂缝引发能和增长能都很低,有缺口、无缺口冲击强度都低 准韧性基体:裂缝引发能高,无缺口冲击强度高;裂缝增长能低,有缺口冲击强度低,塑料基体的韧性与其链结构有一定关系链结构的两个参数 链缠结密度e与缠结点间的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链的特征比C与聚合物的均方无扰末端距成正比,表征无扰状态下大分子的柔顺性。,聚合物的基本断裂行为是银纹与剪切屈服的竞争 e较小C较大,塑料基体偏于脆性,易于产生银纹 e较大C较小,塑料基体有一定韧性,易于剪切屈服。,能量吸收方式脆性基体:通过形成银纹,吸收能量韧性基体:通过剪切屈服,消耗能量吴守恒这一科学分类对材料增韧有
16、重要意义,正是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才发展了非弹性体增韧体系。,3.弹性体增韧塑料的机理,开始于50年代目前有较大进展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a.传统的弹性体增韧机理,能量的直接吸收理论次级转变温度理论屈服膨胀理论裂纹核心理论 为银纹剪切带理论奠定基础,能量的直接吸收理论,Mrez 1956年提出,又称为微裂纹理论第一个橡胶增韧理论。机理:样品受到冲击时会产生裂纹,橡胶粒子跨越裂纹两岸,裂纹要发展,就必须拉伸橡胶颗粒,因而吸收了大量的能量,提高了材料的冲击强度。,缺点:,将韧性的提高主要归结于橡胶粒子吸收能量的作用,这无疑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按Newman和Strella的计算,这种机理所
17、吸收的能量不超过冲击能的1/10。这种理论不能解释气泡以及小玻璃珠之类的分散颗粒有时也有明显增韧效应的现象。,次级转变温度理论,由Nielsen提出,聚合物的韧性往往与次级转变温度有关。PC、POM-40有低温转变峰,因而冲击强度较高。在橡胶增韧塑料的体系中,橡胶的Tg即相当于一个很强的次级转变峰,提高了韧性。,缺点:,没有普适性如PPO并无明显的低温次级转变峰,冲击强度较高;聚甲基丙烯酸环己酯,有明显的低温峰,冲击强度却甚低。,屈服膨胀理论,Newman和Strella 1965年首先提出。机理:增韧塑料之所以有很大的屈服变形值是由于膨胀活化。橡胶颗粒在其周围的基体树脂中产生了静张力,引起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聚合物 共混物 性能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