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表面改性2.ppt
《第6章表面改性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表面改性2.ppt(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6.3 表面化学改性,碱洗含氟聚合物酸洗聚烯烃、ABS和其它聚合物碘处理其它化学处理,6.3.1 碱洗含氟聚合物 含氟高聚物,如聚四氟乙烯(PTFE)、聚三氟乙烯(PCTFE)和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等;具有相当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自润滑性、不燃性、耐大气老化性和耐高低温性能,并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是一类综合性能优良的军民两用工程塑料,在化学、医学、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含氟高聚物的表面能很低,是润湿性最差、粘接最难的聚合物,这就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为改善含氟高聚物的应用性能,必须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含氟高聚物的改性可以采用激光辐射、等离子体处理和
2、溅射蚀刻法来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主要有还原剂法和硅酸改性法。,还原剂法是用液氨中的钠-氨络合物或钠-萘络合物/四氢呋喃(THF)溶液处理含氟高聚物。处理后含氟高聚物的表面张力、极化度、可润湿性都显著提高。,处理具体步骤(1)1:1(mol)的钠:萘或纳:氨/THF溶液,在装有搅拌器及干燥管的三口瓶中反应2h直至溶液完全变成暗棕色。(2)将含氟聚合物浸泡其中15min,密封,使聚合物表面变黑(深度约1m)(3)取出用丙酮洗,除去过量有机物。(4)用蒸馏水洗净。,优点:可显著提高含氟聚合物表面的润湿性、黏合性。缺点:处理材料表面变黑,影响有色导线的着色;面电阻在高湿下略有下降;处理后的表面在阳光、
3、加热下粘结性能降低。,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钠氨溶液处理前后的光电子能谱,FEP经Na/NH3溶液处理后(1)对水的接触角变小,光电子能谱显示的F1s峰已完全消失,出现了一个强O1s峰;(2)C1s峰向低能方向移动。这说明表面处理的深度达到5-10nm,在此范围内氟已完全被除去并发生碳化作用,还引进了大量的C=C双键以及羰基和羧基。,6.3.2 酸洗聚烯烃、ABS和其它聚合物工业中用铬酸洗液作为清洗液。还可以用:硫酸铵硫酸银溶液;双氧水;高锰酸钾硝酸;氯磺酸;王水等。,铬酸洗液作用机理:铬酸清洗液主要是清除无定形或胶态区,处理后聚合物表面形成复杂的几何形状,使聚合物表面的润湿性和粘合性均
4、大大提高。在ABS表面,铬酸主要腐蚀丁二烯橡胶粒子,在表面产生许多空穴,造成大量的机械固着点,有利于喷镀金属。,铬酸作用机理:,铬酸处理具体步骤:重铬酸钠(钾)4.4份,蒸馏水7.1份,浓硫酸88.5份,配置处理液。将聚烯烃在处理液中浸泡,室温下浸泡11.5h,6671 条件下浸泡15min,8085 处理几秒钟。缺点:大量酸废液产生,污染环境。,铬酸处理前后支链聚乙烯的表面性能,经酸蚀后聚烯烃的可润湿性大大增加,其与各种液体的接触角也明显减少,粘接性能得到改善。,剥离强度与铬酸酸蚀时间的关系,6.3.3 碘处理将尼龙和尼龙66用碘-碘化钾(I2/KI)水溶液于2080下处理后,结晶形态发生了
5、变化,黏合性能得到了改善;主要是由型转变为型,因为金属镀层在晶型的表面结合性较好。,6.3.4 其他化学处理用于处理聚烯烃和硫化橡胶表面的化学方法还有很多,化学处理液也有多种:如:KClO3-H2SO4、KMnO4-H2SO4、HNO3、甲基苯磺酸,发烟硫酸、硫、碳沥青和叠氮,烷基过氧化物,过硫酸盐,氟气以及臭氧等。主要目的:提高表面的润湿性和粘合性,常见研究结论,一般认为,H2SO4只能使润湿性和粘合性发生中等程度的变化;发烟硫酸在聚烯烃表面上引入磺酸基,它可以与其它试剂反应得到进一步改性;硝酸首先腐蚀无定形区,使结晶形态暴露;硫、碳质沥青和重氮可进行C-C的插入反应;氟气可发生去氢、氟化反
6、应、C=C双键的生成,并引起聚烯烃表面发生交联反应;臭氧能氧化聚烯烃表面、产生羟基、酮、醛和羧酸基。,常见研究结论,聚烯烃、腈基橡胶和丁基橡胶可用氧化法处理;PET和PC可用氨碱处理,也可分别用烷基锆催化剂和亚胺烷撑取代反应处理;用化学法处理聚酯可得到吸湿性良好的聚酯毛巾:具体作法是将聚酯毛巾放入碱性处理液中,加热、淋洗,用乙酸酸化至PH=5.0,再用精制的聚酰胺处理一定时间,最后可得到吸湿性良好的聚酯毛巾。,6.4 光接枝聚合改性,光接枝聚合具有突出的特点,既能获得不同于本体性能的表面特性,又可保持本体性能。20世纪5060年代,射线或电子束高能辐射应用较多;目的:在纤维素、羊毛、橡胶等材料
7、的表面接上一层烯类单体的均聚物;缺点:容易进入本体较厚的深度,使本体性能受到影响。,紫外光较低的工业成本+较佳的选择性-众多聚烯烃材料不吸收长波紫外光(300-400nm),因此在引发剂引发反应时不会影响本体性能。用紫外光照射高聚物表面可引起化学变化,改进聚合物的润湿性和粘结性。,紫外光应用于聚合物表面改性最早可追溯到1883年,当纤维素暴露于紫外光和可见光时,能观察到发生了化学变化。1957年Oster报道了用紫外光进行接枝聚合改性聚合物表面。近年来,光化学改性已从简单的表面改性发展到表面高性能化、表面功能化、接枝成型方法等高新技术领域,显示了这种方法在聚合物表面改性方面的重要性和广阔应用前
8、景。,6.3.1 表面光接枝的化学原理首要条件:生成表面引发中心,即表面自由基。根据产生方式不同,可分为3种方法:(1)辐照分解法(2)自由基转移法(3)氢提取反应法,(1)辐照分解法对于一些含光敏基(如羰基),特别是侧链含光敏基的聚合物,当紫外光照射其表面时,会发生Norrish I型反应,产生表面自面时:,注:光解时羰基与a-碳之间的键断裂,形成酰基自由基和烃基自由基,进而,引发乙烯基单体聚合,可同时生成接枝共聚物和均聚物:,(2)自由基转移法安息香类引发剂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均裂,产生两种自由基:,注:安息香(英文:Benzoin)又称苯偶姻、二苯乙醇酮、2-羟基-2-苯基苯乙酮或2-羟基
9、-1,2-二苯基乙酮,是一种无色或白色晶体。,在单体浓度很低的条件下,两个自由基均会向聚合物表面或大分子链转移,产生表面自由基,引发烯类单体聚合而生成表面接枝链:,特点:(a)小分子自由基能引发均聚反应,表面接枝链和均聚链能同时生成;(b)在特定条件下,如单体浓度很低,表面自由基浓度很大时,也是一种有效的表面接枝体系。,(3)氢提取反应法芳香酮及衍生物利用羰基夺取聚合物表面的氢原子,还原成羟基,同时生成表面自由基:,特点:光还原反应可以定量进行,一个二苯甲酮(BP)分子可以夺取一个H产生一个表面自由基,容易控制;表面自由基的活性远远高于醇自由基,因此接枝率高;因为引发反应起自于光敏剂和C-H键
10、的反应,该方法可适用于所有有机材料的表面接枝。,6.4.2 接枝方法气相法、液相法、是否添加敏化剂(1)气相法聚合物和反应溶液放在充有惰性气氛的密闭容器中,加热使溶液蒸发,从而在弥漫着溶剂、单体和引发剂的气氛中进行光反应。优点:单体和光敏剂以蒸汽形式存在,自屏蔽效应小;样品表面的单体浓度极低,故接枝效率高。缺点是反应慢,辐射时间长。,(2)液相法把光敏剂、单体或其它助剂配在一起制成溶液,直接将聚合物样品置于溶液中进行光接枝聚合,也可先将光敏剂涂到样品上,再放入溶液中。其中:一方面先将膜或纤维预浸过含有单体和敏化剂的溶液,让敏化剂附着在聚合物表面;另一方面又通过氮气鼓入单体和敏化剂,这样既加快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表面 改性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8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