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
《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与宿主的相互关系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机会致病菌)一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1 概念: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 体无害的细菌 2 分布:皮肤、外耳道、眼结膜、鼻咽 腔、口腔、肠道、尿道、阴道 等,3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拮抗作用:生物屏障 改变 pH:抑制外来菌 占位性保护作用:生物膜 争夺营养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2)营养作用 代谢:蛋白质、糖、脂肪、胆汁、胆固醇 合成:维生素 转化:激素,(3)免疫作用 AgAb本身、其他(4)抗衰老作用 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等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 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
2、n)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菌群或非致病菌引起机体的感染。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1)改变寄生部位:(2)宿主免疫功能下降 激素、抗癌药、放疗、AIDS等(3)菌群失调 大量抗生素:二重感染,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microeubiosis;microdysbiosis)细胞或分子水平:微生物与宿主、环境的关系医学微生态学:人体、微生物和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微生态失调 菌群失调,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细菌引起感染的能力 毒 力:致病性强弱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所 需
3、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细菌致病的原因:一、毒力:(一)侵袭力:侵入、寄居 繁殖、扩散 抵抗防御(二)产毒性:产生并释放内外毒素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三、细菌侵入的途径,(一)侵袭力:1.粘附素(adhensin)粘附与定植繁殖与扩散 条件:粘附素粘附素受体 特异性 菌毛粘附素:菌毛分泌 非菌毛粘附素:细菌表面 G-:外膜蛋白 G+:细胞壁,2.荚膜 抗吞噬、抗体液中杀菌物质 免疫逃逸 细菌大量繁殖、扩散 微荚膜:细胞壁外层结构 A群链球菌:M蛋白 沙门氏菌:Vi抗原 大肠埃希菌:K抗原,3.侵袭性物质(1)侵袭素(invasin):蛋白质,侵袭基因编码 侵入到上皮细胞(2)侵袭性酶类 血浆凝固
4、酶 透明质酸酶 IgA蛋白酶,4.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构成的膜 状细菌群体。保护性生存方式:利于粘附 阻挡抗生物渗入 抵抗免疫杀伤 信号传递:耐药基因、毒力基因 已形成多重耐药,存在部位:上皮细胞 人工医疗材料常见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表皮葡萄球菌可在粘附原位感染可脱落、扩散,(二)产毒性:1、外毒素(exotoxin):来源:G+,少数为 G 胞浆内合成后分泌到菌体外,或在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 成分:蛋白质:A 亚单位:活性蛋白 B 亚单位:结合蛋白 基因:染色体(霍乱)质粒(LT、ST、破伤风、炭疽)噬
5、菌体(白喉)毒性:强 稳定性差,可经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 毒性作用:有组织器官选择性: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其他毒素 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2、内毒素(endotoxin):LPS 来源:G,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 成分:脂多糖,耐热 毒性:弱 能脱毒制成类毒素?-脱毒的内毒素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毒性作用:无选择性(1)发热反应:体温调节中枢(2)白细胞反应:先减后增(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4)DIC(5)其他致病作用(6)对机体的保护效应,内毒素的检测:鲎试验 原理:鲎是海洋中的一种冷血节肢动物,其血中有一种特殊的变形细胞,内含凝固酶原和可凝固蛋白,冻融后制成溶解物(鲎试剂)。内毒素 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宿主 相互关系 感染 免疫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59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