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非“权谋之书”也不是“帝王教科书”.docx
《《资治通鉴》非“权谋之书”也不是“帝王教科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治通鉴》非“权谋之书”也不是“帝王教科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资治通鉴非“权谋之书”也不是“帝王教科书”主题:资治通鉴里的“通”与“识”时间:2022年12月9日地点:线上直播间嘉宾:张国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贾雪飞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阅读推广人宋晨希资深媒体人、书评人读资治通鉴,“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贾雪飞:张国刚老师的资治通鉴通识8月由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出版,问世两周就开始重印。我想,这不仅意味着读者认可张老师的学术研究,也反映了读者们对资治通鉴的兴趣。张老师可谓当今解读资治通鉴的第一人。之前他著有与家国兴衰,2016年出版,后来入选“中国好书”,现在销量是20万册。资治通鉴走向普通读者,应该就是自与家国兴衰始。
2、后来张老师又出版了资治通鉴启示录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等几本研究、解读资治通鉴的著作。他解读得非常到位,让人一看就能明白,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学识。有些学者只做专业研究,这让我们非常敬仰;有些学者,除了专业之外,管理能力也特别强,张国刚老师正是其中之一。我猜这与张老师研究资治通鉴有关,他应该是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张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并阅读资治通鉴呢?张国刚:我读资治通鉴很早,小的时候我姑父送我一部旧的线装书,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扫叶山房石印本的纲鉴易知录。我真正开始读资治通鉴是上研究生期间,认真、系统地进行了阅读,那个时候主要是找史料。我受郑天挺先生传统的影响很深,跟随他的学生杨志玖、王玉哲、
3、杨翼骥等先生学习。郑天挺先生从北京大学来南开大学之后,讲“研究断代史要精读一本书一一学习明史,当然要读明史;隋唐呢,最好读资治通鉴。因为我做唐史研究,所以资治通鉴里隋唐之前的内容都是大略翻翻,而隋唐以后我都是做卡片的。那该如何评价资治通鉴呢?我觉得可以用宋元之际史学家、注资治通鉴最权威的学者胡三省的一句话:“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J资治通鉴如同一条长河,我们在其中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肚子小就喝少点,肚皮大就多喝,多大的肚子都能喝。读资治通鉴,我们会有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它不是一本故事书,读完就完了。经典如论语老子庄子,它们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其中任意一句话,都可以让你从各个方面去琢
4、磨,你可以不断地去阐发它。我们把春秋战国叫“轴心时代”,说当时的思想是人类最早的超越和突破。资治通鉴其实也有这样的价值。资治通鉴篇幅很大,294卷,300多万字,是一部集体编纂的书。司马光自己写过一本稽古录,按照中国避讳的传统,这本书避了他父亲司马池的讳。比如在写秦昭襄王和楚怀王淹池之会的时候,“池”这个字他就进行了避讳。可是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没有避讳,因为这是国家工程,集体著作,只能避国讳。也因为是国家工程,所以编纂资治通鉴,司马光字斟句酌,在材料、叙述、评论上都非常审慎,至少花了20年时间。我在书里写到,司马光在宋仁宗嘉祐末年,就已经有了编纂战国到五代历史的初衷,拿到编写资治通鉴“项目”
5、的时候,他已经写完了通志八卷(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所以资治通鉴里面的内容很值得琢磨。求真是史家的职责,求用是读者的诉求,但只有“真”才有用贾雪飞:与“二十四史”相比,资治通鉴书写历史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张国刚:我举一个例子,高欢是渤海族人,属于汉族高门,是长孙皇后的舅舅,他是东魏做的权臣,而且已经鲜卑化了。他晚年四十九岁的时候,眼看跟西魏的战争没完没了,很难实现他的抱负,他让手下将领敕勒人斛律金作敕勒歌一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高欢一边唱和,一边老泪纵横。资治通鉴里的这个情节真的让人非常难忘。司马光不太写这些伤感的东西,但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司马光是有能力写的。还有一个例子,我在资
6、治通鉴通识这本书里提到,资治通鉴是给皇帝写的书,宋朝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讲忠一一西汉人讲孝,东汉人讲气节,唐朝人讲才能,宋朝人讲忠一一所以宋朝统治者要构建忠臣的榜样,但在这个问题上,司马光没有委屈史料来推行政治正确。比如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有个著名人物冯道,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对他非常不齿。后汉皇帝刘知远死前,他托孤老臣,其中一个人是后周的开国者郭威,这是后周第二位皇帝柴荣的姑父,也是他的义父。这些老臣对后汉末帝和他的母亲、兄弟不满意,末帝的母亲想任用娘家人,但是遭到了老臣们的抵制。结果末帝就把在首都开封的几个老臣都杀了,柴荣、郭威的家小也都给杀了。郭威当时在前线抵御契丹,
7、逃过一劫。后来,郭威就率兵打进了开封。按五代的传统,郭威可以取代后汉当皇帝。冯道当时是太师,做出了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对郭威不下拜,就作了个揖,反而是郭威对他下拜行礼。五代史阙文里有一条材料就说,因为冯道的举动,郭威的篡位之心得到了遏制。对于这个材料,司马光不仅没有采纳,他还做了辨析。他通过分析当时五代的局势,认为“汉之宗室(刘)崇在河东,(刘)信在许州,(刘)赞在徐州,若遽代汉,虑三镇举兵以兴复为辞,则中外必有响应者,故阳称辅立宗子”,正是这个原因,郭威才表示谦卑,请太后迎哩刘赞。“俟其(刘赞)离徐已远,去京稍近,然后并信除之,则三镇去其二矣,然后自立,则所与为敌者惟崇而已二从这个例子里,我
8、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有政治智慧的,分析合理,哪怕他不符合宋代崇文抑武、要求尊敬士大夫的意识形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司马光在处理材料的时候是求真的。求真是史家的职责,求用是读者的诉求。但是只有“真”才有用,“真”是前提。当然,这个“真”怎么表达,怎么书写,史家也有他的目的、诉求。资治通鉴一直写到了宋英宗时期。司马光是在贯通古今的宏观视野下来写历史,这也是为何这部大书到现在也不能被取代的原因,它把很多重要的历史详尽地写了出来。我经常讲,从学术研究来说,我们要向未知领域进行开辟,比如研究家庭史、社会生活史等,这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历史作为治国理政的经验,还是要研究政治、经济、军事。亨廷顿讲现在是文明的
9、冲突,那一定是大的历史面向的冲突,这不是狭义的生活史、文化史所能取代的。虽然现在很多历史研究者注重挖掘细节,但我觉得细节往往是要挂在大的历史事件下进行叙述的。贾雪飞:我作为编辑,在读张老师著作时,能体会到一种生命的感受,从“读”到“知道”一本书,再到最后用心和情感去感触,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有读者朋友跟我讲:“这本书太好了,我处在人生困顿期时,看了几篇,我就觉得我的人生开朗了,从困境中跳脱了出来。”很多人读了张老师的书,都有很大的受益。韬略智慧是历史本身展现的,资治通鉴把政治实践进行了还原宋晨希: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将资治通鉴看作是“帝王教科书”,认为这部书是政治家看的,里面都是治国的方法,还有一
10、些权谋之术。您认为如此评价是否正确?张国刚:每个人的诉求不一样,自然从一部史书里看到的内容也就不同。不过在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老实人,不搞阴谋诡计,所以他也不会写阴谋诡计的书。北宋有个平章政事(宰相)名叫章惇,他和苏轼是朋友。章惇考了两次进士,第一次考上了,但是因为侄子考中了状元,他不服气,又考了一次。可以说,章惇才华很高。有一次,章惇跟苏轼一起游玩,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有个独木桥,下面是万丈深坑,苏轼不敢走,章惇就很快走了过去,在那边写了一个“苏轼,章惇来”。苏轼说,你这个人对自己太狠了,将来能杀人。到了元祐更化早期,章惇对司马光很不好。苏轼就跟章惇说“温公是个老实人,你不能老讽刺人家”。司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治通鉴 权谋 也不 帝王 教科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6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