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中期自评报告.docx
《济南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中期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中期自评报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济南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中期自评报告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地震局、省地震局的悉心指导下,我市按照济南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蓝图砥砺奋进,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省会等重大战略,全面加强地震监测预警、震灾防御、应急响应、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等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期任务有序推进,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开新局、出实绩。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一)主要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1.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1)城市活动断层探查完成量。莱芜、钢城断裂活动性探测技术报告已通过中国地震局专家组审核,项目已经完成;长清区断裂活动性探测二期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202
2、4年完成。(2)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量。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已经完成,莱芜高铁新区正在进行中,预计2024年完成。(3)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率。2021-2022年,经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完成率100%O(4)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重点隐患排查覆盖率。项目2021年开展地震灾害致灾性调查现场探测工作,2022年进行验收。2022年5月13日,省地震局组织召开济南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项目的地震灾害致灾调查数据专家验收会,在开展2轮数据质检工作并修改完善致灾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已收到全市和14个区县(功能区)地震灾害致灾性调
3、查技术报告,并分发至12个区县、2个功能区。(5)科普阵地建设。2022年12月,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印发通知,我市商河县殷巷中学等10所学校获批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023年1月3日,中国地震局印发通知,济南市堤口路小学获批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新认定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不少于2处,选取符合标准的2处基地正在进行完善,待下一轮省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申报开始时进行申报。2 .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1)地震监测能力。全市现有10个测震台、16个强震台、17处地球物理观测站,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建新旧动能起步区地震台和钢城地震台。新旧动能起步区地震台已完成可
4、研编制,预计2023年年底前开工建设,2025年底前投入使用。钢城地震台目前正进行监测环境提升,预计2023年底前进行入网试运行。2个台站建成后可实现济南市域范围优于0.8级,震中定位精度优于5km。(2)地震速报时效。全市现有10个测震台,同时共享全省100多个台站的实时数据。2021年对JOPENS地震观测系统进行了升级调试,对地震自动速报软件程序配置进行了完善,能够实现震后2分钟内自动速报,实现震后8分钟内正式速报。另外,目前正在建设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正式运行后,将会进一步提高地震初报的时效性。(3)地震预警实效。目前,已完成130余处地震预警终端的安装,预警信
5、息覆盖涉及辖区减灾职能部门、轨道、燃气等重点行业及示范街道(镇)、社区、学校等重点地区。在省地震局统一部署下,建设完成济南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起步区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目前济南市地震预警已进入试运行阶段,2023年年底将进入正式运行后,届时可实现秒级地震预警的目标。(4)地震烈度速报时效。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2023年年底正式运行后,届时将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5)重点地区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目前已完成全市重点地区130余处地震预警终端部署,下一步将继续加密地震预警终端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手段,实现十四五期间重点地区地震预警公众覆
6、盖率不低于90%的目标。(6)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时效。2022年5月,引进山东省震后应急会商系统,地震数据信息、区域构造分析、判定意见产出更加科学,实现了震后应急会商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升了震情趋势研判水平,提高了地震处置效率。3 .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1)地震应急预案修订情况。市本级地震应急预案已于2022年6月份完成修编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15个区县(功能区)本级地震应急预案也已全部修编完成。目前正在推进街镇及有关部门、重点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2)物资保障能力。一是积极推进应急物资保障法规建设。组织力量起草了济南市应急物资保障暂行办法,明确了应急物资保障的范畴、保障原则、规划,
7、对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与发放、报废与回收、监督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要求、程序和制度作出具体规范,为全市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提供法制遵循和保障。强化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二是制定并下发了济南市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2022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年度任务分工。成立以市长任组长的市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按要求指导区县(含功能区)成立区县级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进一步理顺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印发济南市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确定会议、公文办理、考核、巡查检查督查等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发挥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三是强化企业产能储备。建立了济南市应急物资
8、生产企业名录,包括防汛物料、救灾物资、应急车辆、应急照明、应急电源及通讯、医疗防疫物资、个人护具装备保障、防疫医疗等类型共98家企业,全面掌握物资种类、日产量、库存量、企业地址、联系人等信息,可在紧急状态下进行应急采购。四是提升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水平。持续加强应急部应急资源管理平台、山东省救灾和物资保障管理系统和灾害应急救援救助平台的使用维护工作。济南市已在平台开通16个救灾物资仓库(1个市级、15个区县级)、20个防汛抗旱仓库(2个市级、18个区县级),并录入物资的种类、数量、生产日期、货值金额等信息,保证账物相符。可实时、全面掌握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线上完成物资出入库、调拨等指令,提升应急物
9、资信息化管理水平。目前,市级实物储备有单、棉帐篷6000顶、棉被23370床、棉褥25995床、折叠床23880张、防寒服7698件、取暖器1905件等生活类应急物资,达到满足2.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保障能力,可实现12小时内保障受灾人员得到初步救助,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2023年,按照转移安置2万人标准拟定采购计划,采购任务完成后,市级生活保障类物资储备数量可满足4万人以上转移安置需求。(3)避难场所支撑能力建设。一是推动专项规划编制。对接市市级规划统筹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济南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纳入市级专项规划,目前项目已获得立项。二是建立建全机制保障。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地
10、震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完善工作的实施意见(济政办字(2021)31号),明确地震避难场所建设目标、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要求,压实各区县政府和18个市直部门责任,为有效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落实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截至2023年,我市规范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共398处,有效面积达到1356万平方米,可容纳避难人口近900余万人疏散避险,全市建成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L5平方米。(4)救援力量保障能力建设。一是推进各级指挥中心建设。按照省应急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指南的通知,持续推进12个区县和3个功能区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压茬推动街镇应急值守场所标准化建设,全市161个街镇依托现有视
11、频会议平台完成音视频互联互通,优化省、市、区县、街镇四级快速响应时限,有效提升突发事件指挥调度能力。二是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队伍普查。摸底登记了包括省级、市级、区县(功能区)、镇街级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共计272支。其中,在11个重点部门建立了涵盖19个行业领域的专业救援队伍57支。三是是推动社会力量健康发展。联合民政、消防、文明办、团委等4个部门下发了济南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力争在三年内培育不少于10支市级社会应急力量纳入市级管理体系,每个区县、功能区培育不少于3支社会应急力量纳入区县级管理体系。四是推进应急救援力量的数字化管理和建设水平。完成济南市应急救援队伍
12、电子网格化一张图系统功能建设,进一步强化应急指挥体系的基础支撑。(5)震时交通运输及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交通运输保障能力:一是完善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强化风险防治基础工作,根据要求完成公路承载体的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填报基础路线数据共19501条,提交交通运输部统一进行风险区划。提升风险动态监测能力。经过全国第一次风险普查,识别出主要隐患点,统一上报管理,同时在普查过程中进行风险普查宣传教育。后期各公路相关单位进行动态跟踪,及时发现新的隐患点,及时上报,及时治理。强化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加强对自然灾害隐患的排险除险工作。经过全国第一次风险普查,识别出公路沿线主要隐患点,统筹各项相关资金进行了除险和
13、治理,保持道路通行安全。二是以应对突发事件为基础,提升交通应急处置效能。交通运输系统建立了市级道路运输、城市道路和桥梁隧道、轨道交通运营三支应急队伍,修订完善交通运输综合应急预案和恶劣天气、防汛救灾等专项应急预案,每年组织防汛、反恐、防坍塌、防危化品泄漏等演习演练200余次,大力提升交通运输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三是同时充分发挥市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作用。严格落实交通物流保通保畅优化政策,持续实施动态监测、督导调度、督办转办、值班值守、一事一协调、信息公开和典型问题通报等制度。通信保障能力:四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联通、移动、电信、铁塔)及山东省机动通信局的应急通信保障力量(人员、装备、物资)均配备
14、应急通信车、汽柴油应急发电机,可在出现应急中断时随时调配,全力保障公众通信网络畅通。山东省机动通信局作为国家一类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可在公网通信中断时提供用于指挥调度、紧急通信的专用通信网络覆盖,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卫星通信、微/短波通信、MESH自组网等。(二)重点任务进展情况以及主要成效1.健全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体系(1)摸清风险底数。已全面完成济南市地震风险普查现场工作任务,钻孔收集IlO个、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探测试11个已全部完成,工作进度达到100%,目前全部探查数据已经上传到普查平台。2022年,济南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项目的地震灾害致灾调查数据顺利通过验收。2021-2022年开展长清区活
15、动断层探测工作,对可能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长清断裂、泰山西麓断裂、樱桃园断裂等断裂进行部分探查,评价其活动性、危险性、危害性和工程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工程避让活动断裂以及有关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2022年8月份完成招标工作,正在积极进展中,预计将在2024年完成。(2)强化抗震监管。一是继续深化改革。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印发济南市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适用范围、技术标准、审查标准、规定时限等。同时指导各区县推进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完成山东商河经济开发区、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
16、工作,共计完成8处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面积136.76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已有49个项目共享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市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平台及市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审管互动模块向我中心推送全部审批项目情况。二是建设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监管系统。以系统查询和人工核准的形式智能确定建设项目设计所需的峰值加速度、特征周期等专业参数,自动生成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推动抗震设防要求人工审批向智能审批转变,真正实现网上精准审批、动态监管,确保监管不漏项。2022年,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办件数已达到396项,其中已告知需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数为31项,同时市地震监测中心每年通过省双随
17、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对本年度已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抽查,相关抽查结果在检查结束后录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并公不O(3)推进抗震加固。2021年4月印发济南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工作方案(济震领办发(2021)3号),进一步推进抗震加固工作。目前,已超额完成加固工程任务特别是棚改任务。济南市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棚改任务,安置房新开工率和基本建成数量均居全省前列。重要生命线的加固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其他行业的加固工程在2018年之前已经基本完成,特别是学校和医院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已经加固完成。(4)加强村居设防。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
18、衔接的工作部署,继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工作。市住建联合民政、财政、乡村振兴等部门印发工作方案,建立了动态化农村危房改造机制,明确了保障对象、工作程序、改造要求和补助标准。同时,要求区县严格农房质量安全管理和档案管理,加大保障对象房屋安全巡查力度,对新发现重点对象的住房安全问题及时建立台账,发现一户,解决一户。2022年,我市农村危房改造计划186户,实际完成295户,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58.6%。(5)扩大科普宣传。一是完善地震与宣传、应急管理、教育、团市委、红十字会、科协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联合组织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小学生手抄报等比赛,征集推
19、出济南地震监测工作者之歌泉城泰平,面向社会联合招募、建立防震减灾文化宣传队伍,形成开放、共享、协调的防震减灾科普新格局。二是充分发挥济南市地震科普馆宣传主阵地作用。创建全市党员干部防震减灾现场教学基地、全市大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教育实践基地2个基地,获评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全市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进行防震减灾科普宣教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小传播师、院校宣传志愿者及宣传形象大使遴选。确定中心徽标、歌曲拟采用作品,以及防震减灾宣传形象大使20人名单、防震减灾小传播师50人名单。三是建立建成济震融媒体矩阵。打造24小时在线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传播平台。四是市县协同联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日常
20、推介、重点时段结合,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活动,防震减灾宣传受众群体日益拓宽。2 .优化地震监测预测预警体系(1)提升监测能力。十四五期间实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地震台和钢城地震台地震台站建设工程,加密地震监测站点,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地震台目前已完成勘测定界、前期测绘、初步勘察、规划设计方案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总投资估算编制、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工作。钢城地震台由莱钢企业地震台改造启用,目前已移交钢城应急局管理,并完成该台站的地震监测设施改造提升方案,提高站网运行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开展实施全市台站标准化改造项目,已完成台站改造方
21、案编制。先后完成平阴地震台、长清地震台、11处流体前兆观测站的设备升级改造工作,流体前兆数据统一纳入济南市前兆管理数据库。开展平阴前兆观测站、长清前兆观测站的搬迁,目前已确定选址,不断优化地球物理场观测站布局和测项。制定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网络安全工作管理制度等制度。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2023年将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完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和网络安全培训,确保无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2)强化震情研判。2021年制定济南市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会商机制方案,进一步健全周月、应急、半年、年度等会商制度
22、,进一步优化震情会商技术体系,加强观测资料的动态监视跟踪,坚持异常核实不过夜,提高会商研判水平和实效。每年年中、年度会商加强对长清、平阴、莱芜等重点地区的震情跟踪。目前完成苍山5.0级地震、长清4.1级地震震例的整理,以及山东地区地震宏观异常库的收集。结合已成完成的莱芜区、钢城区活断层探测成果,通过该地区地震活动精定位,进一步了解断层深部构造特征,构建该地区断层模型。(3)科学发布预警。结合济南实际和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建设完成济南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起步区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待地震预警正式运行后,可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度。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
23、服务需求调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原则,示范引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城乡、分步实施,积极做好试点示范探索实践,持续推进地震预警在街道(镇)、社区、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示范建设,建立立体化传播网络,目前已先后打造1个地震预警示范街道和3个地震预警示范社区,并在高校、中小学、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示范建设。先后同市应急管理局、市发改委、市能源集团开展非煤矿山、煤矿、燃气等特殊行业的地震预警信息定制化推广应用。3 .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保障体系(1)加强预案管理。一是结合山东省地震应急预案有关要求和济南实际,借鉴先进城市有关经验,及时组织力量编制完成市级地震应急预案。二是将区县地
24、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纳入区县安全生产考核,并邀请省应急厅、省地震局等部门专家为市县应急部门就专业知识和预案编制等方面进行授课,目前区县本级地震应急预案已完成备案。结合市县地震应急预案,要求有关部门做好地震应急响应方案和本系统地震应急响应工作手册。四是加强预案宣传、演练和实施力度。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加大对预案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预案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工作,对与应急预案实施密切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救援人员等组织开展应急预案培训,努力使预案中相关人员熟悉预案,了解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流程和保障措施。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提高震后紧急避险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常态化、实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济南市 防震 减灾 十四 规划 中期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65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