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并发症及应对策略.ppt
《PICC并发症及应对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ICC并发症及应对策略.ppt(5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PICC穿刺中并发症及应对策略,中断治疗,导管异位,穿刺失败,导管移位或脱出,静脉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断裂,导管相关性感染,穿刺中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误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穿 刺 失 败,血管条件差 穿刺技术不成熟体位不当穿刺针头堵塞导入鞘劈裂心理因素,原因,穿刺失败-预防策略,加强沟通,实施者,计划性安排成熟度,多方位学习,规范操作、灵活处理,充分评估,高危因素科学处理,穿刺失败-应对策略,寻求技术支持,实施者,选择其他方式的中心静脉置管,辅助手段的运用,尝试特殊方式的导管植入,等待时机再次尝试,穿刺中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
2、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误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误 穿 动 脉,表现:颜色鲜红、压力大、血液涌动、输注不畅原因:进针速度过快、过深;极度消瘦;解剖变异,应对:准确判断(结扎止血带、测压、血气分析);拔针、压迫,穿刺中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误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送 管 困 难,发生率:10.755%原因:静脉瓣阻挡:回抽、推注畅通,无血肿血管痉挛:送管阻力逐渐增大。外撤导管时有回抽力,撤出的导管不能重新送入病人体位静脉走行异常选择的头静脉穿刺血管内留置器材的影响管腔缩窄(静脉置管史或其它),送 管 困 难,应对分散
3、病人注意力;必要时热敷快速推注NS后立即送管;边推注NS边送管;有报道:推注温盐水掌握送管技巧:匀速轻柔送管。送管困难时,可轻微调整穿刺针方向后再送管;也可稍回撤导管,旋转导管后再轻柔前插,以解决导管尖端遇及静脉瓣阻挡的问题必要时可在置管前10分钟用硝酸甘油()涂擦穿刺点上方皮肤10 20,预防血管痉挛或血管收缩的发生。,穿刺中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误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淋 巴 管 损 伤,表现:穿刺点有粘稠、无色、透明的 液体渗出。与输液不相关。生化检验、影像证实,淋 巴 管 损 伤,处理:局部加压;患肢抬高;加强换药;自愈;拔管,穿刺中
4、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误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导 管 损 伤,原因:锐器损伤导管(针头、导丝、剪刀)(体内、体外),穿刺中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脱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导 丝 脱 入 血 管,原因:破皮时刀片割断导丝;导丝送入血管过长,外露过短;扩张器和导丝未一同撤出,导 丝 误 入 血 管,应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有风险意识。破皮时刀片切割方向和导丝平 行,切忌垂直切割。导丝不易送入过长,以免血管收缩 将导丝拖拽入血管内。送组件时确保远端外露导丝可见,必要时用手夹持。一起拔出。导丝和穿刺针
5、一起拔出。,穿刺中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误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出 血 及 血 肿,原因:导入鞘进入血管失败;穿刺时直刺血管,速度快、力量大,穿刺针刺破血管前后壁;反复穿刺;压迫止血不到位;活动过度;凝血功能差;,争议:血小板计数低下(最低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表现不一致性,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血与血小板 计数相关性研究 方云 杨英 彭娟 结论:血液肿瘤患者血小板计数20109/L行 PICC置管未显著增加出血程度万方数据 硕士论文 血小板计数低(20109/L)、单纯输注红细胞治疗、紧张焦虑情绪三个因素是PICC穿刺
6、点 持续渗血的危险因素,出 血 及 血 肿,应对:置管后采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加压穿刺点,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加压半小时,24小时内适当限制活动。针尖进入皮下后前行 0.5cm 左右再刺入血管,避免直刺血管,以便依靠皮肤组织的收缩减少穿刺点的渗血。保证导入鞘完全进入血管内再撤针。选择合适的敷料,穿刺中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误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抽 回 血 不 畅,原因:导管不在血管内导管在血管内打折导管开口紧贴血管壁瓣膜开放不灵活,抽 回 血 不 畅,应对策略:重新置管外撤导管少许至能顺利抽出回血 的部位
7、,调整角度重新送管快速用力脉冲式注入生理盐水,穿刺中并发症,穿刺失败误穿动脉送管困难淋巴管损伤导管损伤,导丝误入血管出血及血肿抽回血不畅导管异位其他,导 管 异 位,定义:PICC导管尖端未准确位于上腔静脉发生率:3.7%40%导管异位可发生在颈内静脉、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胸廓内静脉、胸外侧静脉、奇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胸导管等部位,导 管 异 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方法:“观察心影法”:位于右侧心影(即右心耳和右心房在 X 光片中的影像)上缘上 1 2 cm 数胸椎法:PICC 导管头端平第 4 第 7 胸椎 数后肋法:PICC 导管头端平第 4 第 7 后肋 观察肺门 法:
8、平肺门角 心房内心电图导引定位,PICC导管尖端定位影像工具,胸部正侧位X线摄片:可以初步排除导管头端位置不当和导管弯折。但无法准确反映血管管腔情况,以及管腔与导管的精确位置关系。超声检查:被广泛运用于置管前管腔情况的评估,有助于选择穿刺部位,引导置管过程。置管后,超声能较好地反应颈内静脉颈部段血管情况;也可用于检测导管周围纤维鞘,但是骨骼和肺的声影会对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下段产生干扰,因此,无法运用血管内超声手段对以上部位的血管进行准确评估或检查管头端位置。CT静脉血管成像技术:与常规影像学检查比较,能更好地显示导管位置及其与血管壁的关系,探测血管血栓形成和管腔狭窄,并能检测到管周
9、纤维鞘形成。,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研究报道,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而当异位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则为28.8。异位后管腔缩小、血流减慢,加剧血栓形成,进而增加堵塞的发生。PICC 作为非自体组织的一种异物,异位时前端更易聚集血小板、白细胞等化学物质,随着留置时间延长,血栓逐渐形成,堵塞导管。导管尖端放置部位与静脉血栓发生危险性明显相关,周围静脉发生率为60,中心静脉发生率为21。,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与肢体肿胀的关系 目前普遍认为血栓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发生肢体肿胀的主要原因。而导管尖端位于非中心静脉时,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致使肢体肿胀的发生率随之增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PICC 并发症 应对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6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