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护理应用解剖学.ppt
《第16章 护理应用解剖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章 护理应用解剖学.ppt(7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正常人体学基础(下册),护理应用解剖学,第1节 体表标志及褥疮好发部位,一、常用的体表标志,二、预防褥疮的解剖学基础,退出,章目录,一、常用的体表标志,体表标志是指在活体体表可以观察、触摸到的骨性突起和凹陷,肌肉的轮廓以及皮肤皱纹等,包括皮肤标志、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第一节,(三)四肢的体表标志,(二)躯干部的体表标志,(一)头颈部的体表标志,标志图,一、常用的体表标志,头颈部的体表标志,1颧弓 位于耳屏至眶下缘的连线上,由颞骨的颧突与颧骨的颓突共同构成,全长在皮下均可摸到。在侧卧位或俯卧位时,颧弓是头部的着力部位。其根部上方皮下组织内由后向前依次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和颞浅静脉。在其中点上方
2、约3.8cm处为翼点,是颅骨的最薄弱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2眶上孔(眶上切迹)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相交处,距前正中线约2.5cm处,有眶上血管、神经穿出。3眶下孔 在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男性约0.83cm,女性约0.79cm处),有眶下血管、神经穿出。,一、常用的体表标志,4下颌角 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在侧卧位或俯卧位时,下颌角处是头侧部的着力部位。下颌角处骨质较薄,为骨折的好发部位。5枕外隆凸 是枕骨外面中部的一个显著隆起,与枕骨内面硬脑膜窦的窦汇相对,幼儿不明显。在仰卧位时,枕外隆凸为头部的着力部位。6乳突 位于耳垂的后方的一圆锥形隆起,其皮下组织内有耳后静脉。侧卧
3、位时,乳突为头部的着力点。7咬肌 位于面侧部,咬牙时隆起。其下份的前缘有面动脉和面静脉通过。,头颈部的体表标志,一、常用的体表标志,8喉结 位于颈前正中皮下,是甲状软骨上缘中点向前突出的部分。喉结向后平对第四颈椎。在喉结平面颈总动脉分为颈内、外动脉。9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两侧平对第六颈椎横突。在前面,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之间有环甲膜相连,此膜是喉腔穿刺进针之部位。10胸锁乳突肌 位于颈侧部,后缘中点处是颈丛皮支穿出深筋膜的部位,前缘中点处与第六颈椎横突相对。颈外静脉在肌的表面走行。11第七颈椎横突 位于颈后正中线下端,为颈胸交界处的骨性隆起,低头时,极易看到或扪及。在仰卧时为颈部的着力
4、部位。,返回,头颈部的体表标志,一、常用的体表标志,躯干部的体表标志,1锁骨 位于颈根部皮下。其上方有锁骨上窝,此窝为锁骨上臂丛阻滞麻醉选择进针的部位,一般在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进针。锁骨下动脉指压止血亦在此窝。呼吸困难时此窝加深,是“三凹征”之一。2胸骨 俯卧位时为胸部的着力部位。胸骨柄与胸骨体结合处前面微显隆起的横嵴为胸骨角,其两侧与第2肋软骨连接,可作为胸前壁计数肋骨的标志,第二胸神经前支分布于此平面。胸骨下端为剑突,第七胸神经前支分布于此平面。3肋弓 由剑突向外下方即可摸到,是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依次连于上一肋软骨下缘所形成的弓形软骨缘。左侧肋弓与剑突的夹角处是心包穿刺的常用部位
5、。,一、常用的体表标志,躯干部的体表标志,4肩胛下角 位于皮下,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计数肋骨的标志。5髂嵴 是髂骨上缘的弧形骨嵴,其前端称髂前上棘,后端称髂后上棘,中、前1/3交界处向外的突起称髂结节。全长位于皮下,前部比后部更易摸到,髂嵴最高点和髂前上棘是臀大肌肌肉注射的定位标志。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对第4腰椎棘突。在俯卧位或侧卧位时,髂前上棘、髂后上棘或髂嵴中1/3分别为盆部着力部位。髂结节距髂前上棘57cm,是骨髓穿刺的部位。,一、常用的体表标志,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返回,6耻骨结节 是耻骨上支的前端隆起,位于耻骨联合外上方,在瘦人容易触及。7腹股沟韧带 位于腹部与股部交界处,由
6、腹外斜肌的腱膜下缘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是股三角的上界,其中部下方的深面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有股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通过,其浅面有腹壁浅静脉通过。8坐骨结节 为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后部的粗糙隆起,在坐位时,坐骨结节位于皮下,是盆部的主要着力部位,承受压力较大。9骶骨 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在仰卧位时,骶骨背面为盆部主要着力部位。骶骨下端背面两侧有骶骨角,其间为骶管裂孔,是骶管的的下口,会阴手术时可经此孔进针入骶管内行硬膜外阻滞麻醉。,一、常用的体表标志,四肢的体表标志,1肩胛冈与肩峰 肩胛冈是位于肩胛骨背侧面的骨嵴,其外侧端称肩峰,是肩部的最高骨点。在仰卧位时,肩胛冈处为上肢的着力部位;侧
7、卧位时,肩峰处为肩部的着力部位,承受压力较大。2肱骨内、外上髁 是肱骨下端,肘部内、外侧最突出的骨性突起。肱骨内上髁的后方有尺神经通过。在侧卧时,肱骨外上髁是肘部的着力点。3尺骨鹰嘴 是肘后方最显著的骨性隆起,在仰卧位时,为肘部的着力部位。4尺、桡骨茎突 尺骨下端在腕后部形成的显著隆起是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即尺骨茎突,它比桡骨下端外侧的桡骨茎突高约1cm。,一、常用的体表标志,四肢的体表标志,5肘窝 位于肘关节的前方,呈三角形,其底为肱骨内上髁与外上髁的连线,外侧边为肱桡肌,内侧为旋前圆肌。窝的外侧有头静脉和桡神经通过;窝的内侧有贵要静脉通过。肘窝中部浅层有肘正中静脉,深层有正中静脉、肱
8、动脉和肱神经通过。6大转子 为髋部向外侧最突出之点,在髂结节下方约一掌宽(约10cm)处可以摸到,是股骨颈根部向外上方突出的隆起。在侧卧位时大转子为仅次于髂嵴的下肢着力部位 7股骨内、外侧髁 是股骨下端两侧突向下后的两个骨性膨大,在侧卧位时,为膝部的着力点。,一、常用的体表标志,四肢的体表标志,返回,8髌骨 位于膝关节前面,居于皮下。在俯卧位时髌骨处为膝部的着力部位。9腓骨头 是腓骨的上端,其下方为腓骨颈,后者表面有腓总神经通过。10内、外踝 胫骨下端形成内踝,腓骨下端形成外踝。在侧卧位时,内、外踝为踝部的着力部位。11跟骨结节 为跟骨后部明显的骨性隆凸,在仰卧位时,跟骨结节处为足部的着力点。
9、,一、常用的体表标志,二、预防褥疮的解剖学基础,褥疮又称压疮,是由于身体局部长期受压、摩擦、软组织缺血、缺氧、血液循环及营养障碍而导致的组织溃烂,甚至坏死的一种疾病。当人体长时间处于某一种坐位或卧位时,体表相应的骨突起部位(骨性标志)就会承受较大的压力,此压力足可以阻断受压部位软组织内血流,同时也压迫神经末梢,久之会使受压局部感到不舒适,甚至麻木、疼痛。正常人会经常自动调节体位,使局部软组织受压得到松解。但是,昏迷、瘫痪、体质极度衰弱等丧失自动更换体位能力的病人,如果得不到护理人员协助翻身,骨突起部位软组织长期受压而得不到松解,就会形成褥疮。因此,要做到褥疮的早期预防,必须学习预防褥疮的解剖学
10、基础,以了解各种卧位易受压的骨突起部位即褥疮的好发部位。,退出,褥疮的好发部位,(一)半坐卧位枕骨、肩胛骨、尺骨鹰嘴、骶骨、尾骨和跟骨。(二)仰卧位枕骨、肋骨、肩胛骨、210胸椎的刺突、尺骨鹰嘴、髂后上棘、骶骨和跟骨。,(三俯卧位 颧弓、下颌角、肩峰、胸骨、肋骨、肋弓、耻骨联合、髌骨、内踝(四)侧卧位 耳廓、颧弓、下颌角、肩峰、肱骨大结节、肱骨外上髁、肋骨、肋弓、髂嵴、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侧髁、腓骨头、内外踝。(五)坐位 坐骨结节、尾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章目录,第一节,二、预防褥疮的解剖学基础,第2节 注射技术的应用解剖,一、皮内注射术和皮下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二、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
11、三、静脉注射术的应用解剖,注射技术是临床治疗中比较常用的操作技术,将药物准确地注射至体内一定部位,并达到组织损伤少,疼痛轻微,且药物被快速吸收。常用的注射方式有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退出,章目录,皮内注射是将极少量药物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注射部位一般在前臂掌侧面下段或三角肌下缘,用于药物的过敏试验、卡介苗接种。皮下注射是将少量药物注入皮下组织。注射部位一般在三角肌下,也可在股外侧部、腹部或背部。,皮肤的结构,皮内注射术和皮下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一)皮内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二)皮下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第二节,皮内注射术和皮下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一)皮内注射术的解剖结构
12、要点,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肤本身的组织结构内,皮肤分为浅层的表皮和深层的真皮两部分,并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结构相连。,皮内注射术和皮下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一)皮内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1表皮 位于皮肤的最表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表皮内没有血管分布,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疼痛刺激敏感。表皮由浅入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表皮的厚薄因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厚度为0.070.12mm 2真皮 位于表皮深面,由排列致密而不规则的结缔组织组成,厚度约1.2mm。真皮可分为浅部的乳头层和深部的网状层。乳头层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网状层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以及汗腺、毛囊
13、、皮脂腺和神经等。真皮内主要成分是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所以皮肤还具有相当的弹性。3皮内注射穿经的层次 由浅入深斜穿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至表皮与真皮乳头层之间。因此,皮内注射时,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少量药物即可。由于皮肤结构致密组织间隙少,容纳药量也很少,所以,注入药量一般仅0.1ml。,返回,皮内注射术和皮下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二)皮下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入皮肤深面的组织结构(即 皮下组织)内。,皮内注射术和皮下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二)皮下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1皮下组织 即浅筋膜,位于真
14、皮的深面,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及纤维等。皮下组织的厚薄随年龄、性别及身体部位而不同,常取决于局部脂肪组织的多少。如腹部和臀部最厚,可达3cm,而手背、足背等处则较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下组织也逐渐增多。2皮下注射穿经的层次 针头穿经表皮、真皮直达浅筋膜。因此,皮下注射时,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迅速刺入针头的2/3长度后注入药物即可。因真皮结构致密,故进针时阻力较大,穿过真皮后又有阻力突然减小的感觉。,返回,皮内注射术和皮下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一)臀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二)三角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第二节,肌内注射是把药物注入骨骼肌内,肌内含有丰富
15、的毛细血管网,对药物吸收较快,易被患者接受,利于疾病的治疗,是最常用的注射给药途径之一。一般具备一定厚度,无较大神经血管干,且表浅易暴露的肌肉均可用于肌内注射。临床常用的注射部位是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三角肌和股外侧肌等。,(三)股外侧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一)臀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1臀部的解剖结构要点 臀部上为髂嵴,下为臀沟,内侧为骶、尾骨的外侧缘,外侧为髂前上棘至大转子的连线。,(1)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浅筋膜)臀部的皮肤较厚,含丰富的皮脂腺和汗腺。皮下组织内含大量的纤维和脂肪组织。(2)深筋膜(臀筋膜)分两层包绕臀大肌,在臀部外上方覆盖臀中肌。(3)臀部肌肉 由浅
16、入深分为三层。浅层为近似四方形的臀大肌(厚度约13cm),覆盖臀中肌的下半部,;中层主要为臀中肌和梨状肌,梨状肌的上、下缘均有血管、神经走行;臀中肌深面为臀小肌。(4)臀部血管和神经 臀部的血管神经位于臀大肌的深面,经梨状肌上、下孔穿过。坐骨神经多数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垂直下行至大腿后面。,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2臀大肌注射术的定位 注射部位应避开穿出梨状肌上、下孔处的血管和神经,特别要注意避开坐骨神经。注射区的定位方法有两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外画一水平线,再通过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线,两线十字交叉,将臀部分为4区。臀部外上14区为臀大肌注射的最
17、佳部位。但此区内下角靠近臀下血管、神经及坐骨神经,应注意避开,进针时切忌针尖向内下方倾斜。连线法:将髂前上棘至骶尾连接处作一连线,将此线分为3等分,其外上13为注射区。注射针依次穿经的结构为皮肤、浅筋膜、臀肌筋膜至臀大肌。,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一)臀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3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术的定位 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臀区较小,肌肉不发达,不宜做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注射部位的选择应避开穿出梨状肌上孔处的臀上血管和臀上神经。一般选择髂前上棘后三角区较为安全,定位方法有两种:示指中指定位法:操作者将食指指尖置于髂前上棘(由后向前,右侧用左手,左侧用右手),中指尽量与食指分开,中
18、指尖紧按髂嵴下缘,此时食指、中指及髂嵴围成的三角区即为注射区。三横指定位:髂前上棘外侧3横指处。注射针依次穿经的结构为皮肤、浅筋膜,臀肌筋膜至臀中肌或臀小肌。,返回,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一)臀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二)三角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返回,2三角肌注射术的定位 注射部位选择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因三角肌的上1/3处,肌质较厚,无大的血管、神经通过,是肌肉注射的安全区;而其后缘中、下1/3深面有桡神经经过,是肌肉注射的危险区。三角肌下部肌肉较薄,也是不宜作为注射的部位。注射针依次穿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至三角肌内。,1三角肌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 三角肌位于臂上部外侧,它虽然宽阔
19、,但厚度有限,邻近肩关节,且前后部深面有大血管、神经走行,故只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无法做臀肌注射、股外侧肌注射的病人,而且只限于小剂量,少次数的肌肉注射。,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三)股外侧肌注射术的应用解剖,返回,2股外侧肌注射术的定位 注射部位选择在大腿中段外侧,膝关节上方10cm与髋关节下方10cm之间的区域,宽度约7.5cm的范围内。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臀肌不发达,宜选用股外侧肌注射。股外侧肌注射针依次穿过皮肤、浅筋膜、髂胫束至股四头肌。,1股外侧肌注射术的解剖结构要点 股外侧区的层次依次为皮肤和浅筋膜(浅筋膜中含大量脂肪)、髂胫束(大腿阔筋膜在外侧增厚的部分,覆盖股外侧肌)、股外侧肌。股外
20、侧肌是股四头肌的一部分,位于大腿的外侧及后部,形成膝关节上方外侧的隆凸,其深面无神经干和大血管分布。,肌内注射术的应用解剖,静脉注射是自静脉注入药液。临床用于静脉注入药物治疗疾病、补充能量、注入造影剂作诊断性检查等。常用的注射部位有头皮静脉和四肢浅静脉,见本章第3节血管穿刺技术的应用解剖。,第二节,退出,章目录,静脉注射术的应用解剖,第3节 血管穿刺技术的应用解剖,退出,章目录,一、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二、颈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四、股动、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浅静脉穿刺术主要用于静脉注射,静脉输液、输血及静脉采血。常选用的浅静脉有颅部、颈部、上肢和下
21、肢的浅静脉。浅静脉又称皮下静脉,广泛分布于全身的皮下组织中,大多不与动脉伴行,数量较多,彼此吻合成网,走行位置及吻合情况个体差异较大,沿途与深静脉有交通,最后都要穿过深筋膜注入深静脉,(一)颅部浅静脉-头皮静脉,(四)下肢浅静脉,(二)颈外静脉,(三)上肢浅静脉,第三节,一、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一)颅部浅静脉-头皮静脉,一、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头皮静脉分布于颅顶软组织内,在额部及颞区相互交通呈网状,表浅易见。1滑车上静脉 起于额部静脉网,沿中线附近在浅筋膜内下降,走行至眼内眦与鼻根之间和同侧的眶上静脉汇合形成内眦静脉。2眶上静脉 在滑车上静脉网外侧,起于额骨颧突表面的浅静脉网,与颞浅
22、静脉根部相连。沿眼眶上缘向内走行,越过眼眶在内眦处与滑车上静脉汇合成内眦静脉。3颞浅静脉 起于颅顶及颞区的静脉网,在颞筋膜的表面,颧弓的稍上方,耳廓的前方,由前支和后支汇合成颞浅静脉,下行至腮腺内注入面后静脉。,返回,(二)颈外静脉,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位置表浅,全长被皮肤、浅筋膜和颈阔肌覆盖。由下颌后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在下颌角处的腮腺内或下方汇合而成,然后自下颌角处于胸锁乳突肌表面斜行下降至锁骨上三角,在锁骨中点上方2.5cm处,穿颈深筋膜浅层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颈外静脉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同侧下颌角与锁骨中点的连线。穿刺部位应选择下颌角与锁骨中点上缘连线的中、上1/3交界部的外侧。
23、穿刺经过的结构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静脉壁。,返回,一、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1手的浅静脉(1)指背静脉 位于指背两侧,彼此之间有交通支互相连接。(2)手背静脉 由相邻的指背静脉在手背彼此汇合而成的静脉网。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向上延续为头静脉,尺侧部向上则延续形成贵要静脉。,(三)上肢浅静脉,2前臂和臂的浅静脉(1)头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弯曲向上沿前臂下部的桡侧,转行前臂前面,继而沿肱二头肌外侧沟上行,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2)贵要静脉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在前臂后内侧上行,经肱二头肌内侧上行,至臂的中点稍下方,注入肱静脉。(3)肘正中静脉 通常在肘窝处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交通。
24、(4)前臂正中静脉 起自手掌静脉丛,沿前臂前面上行,注入肘正中静脉。,返回,上肢浅静脉穿刺经过的结构有皮肤、浅筋膜和静脉壁。,一、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1足的浅静脉(1)趾背静脉 起自甲床的静脉丛,沿趾背后行,至跖趾关节附近汇合成34支趾背总静脉。(2)足背静脉弓 由趾背静脉于跖骨远端汇合成足背静脉弓,弓的外侧续于小隐静脉,内侧续于大隐静脉。,(四)下肢浅静脉,2小腿和大腿的浅静脉(1)大隐静脉 是全身最长的浅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经内踝前方伴隐神经沿小腿内侧,大腿前内侧上行,约在耻骨结节外下方3cm处注入股静脉。在内踝前的位置浅表,且较恒定,是静脉注射和静脉切开的常选部位。(2)小隐
25、静脉 在足的外侧起于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注入腘静脉。,返回,下肢浅静脉穿刺经过的结构有皮肤、浅筋膜和静脉壁。,一、浅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二)颈内静脉穿刺部位选择 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插管较多见,因为右侧颈内静脉较粗且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插管容易成功。颈内静脉中段位置较表浅,操作视野暴露充分,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穿刺时可避开一些重要的毗邻器官,操作较安全,多选此段穿刺。穿刺经过的结构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一)颈内静脉穿刺术的解剖要点 颈内静脉是颈部最粗大静脉干,起于颅底颈静脉孔,在颈部与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伴行,在锁骨胸骨端后方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6章 护理应用解剖学 16 护理 应用 解剖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68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