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的护理.pptll.ppt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pptll.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出血病人的护理.pptll.ppt(5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脑出血病人的护理,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概念:是指脑部小动脉、毛细血管破裂等原因引起的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占80%,发生在脑干或小脑占20%。豆纹动脉自大脑中动脉近端呈直角分出。受高血压流冲击最大,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好发部位。,病因,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脑内小动脉硬化,造成脑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故又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他病因有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小动脉痉挛、抗凝和溶栓治疗等,均可引起脑出血。,发病机制,用力活动和情绪激动等使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人血压进一步升高,是脑
2、出血最常见得诱因。高血压可引起远端血管痉挛,导致小血管缺氧、坏死及血栓形成,斑点状出血及脑血肿,出血融合成片,形成大量出血。,护理评估,健康史 年龄与性别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既往史 多数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及脑动脉硬化病史。诱因 脑出血常与发病前的剧烈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饮酒、用力排便等有关。,身体状况,发病前多无预兆,发病后病情常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严重者很快出现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及大小便失禁;患者呼吸深而有鼾声,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临床特点分类:壳核出血 壳核出血临床最常见,为内囊外侧出血表 现:对侧偏瘫、偏
3、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出血大量时可有意识障碍。丘脑出血 为内囊内侧出血,表 现:突发的典型“三偏”症状。脑桥出血 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表 现:交叉性瘫痪,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小脑出血 多由小脑齿状和动脉破裂引起。表 现:后枕部疼痛、眩晕、恶心、眼球震颤吞咽及发音困难,病侧或对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减弱。脑室出血 由脑室内脉络丛动脉或室管膜下动脉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脑室表 现:小量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大量脑室出血患者迅速出现昏迷、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等,多迅速死亡。,辅助检查,头颅CT 是临床疑似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头颅MRI 此敏感性高。与CT相比,对急性期脑干出血的诊断
4、价值高。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压力升高。脑出血患者一般无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以免诱发脑疝形成。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外周血白细胞暂时性增高。,治疗要点,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防止再出血、控制脑血肿、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选用:甘露醇、利尿剂)控制血压:急性期一般不应用降压药物降压。如血压200/110mmHg,可适当应用温和的降压药物。急性期后,血压仍持续过高可系统的应用降压药。,止血:对凝血障碍性脑出血可选用氨甲苯酸、酚磺乙胺、6-氨基乙酸等。防止并发症:如感染、中枢性高热等。手术治疗病情严重
5、者,及早手术治疗。目的在于清除血肿,控制活动性出血,解除脑受压。早期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且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后遗症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概念: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临床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原因引起的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之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次,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颅内肿瘤、血液病、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等,还有一些原因不明
6、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吸烟饮酒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临床表现,1.头痛与呕吐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如头痛局限某处有定位意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后头痛表示后颅凹病变。2.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3.脑膜刺激征青壮年病人多见且明显,伴有颈背部痛。老年患者、出血早期或深昏迷者可无脑膜刺激征。4.其他临床症状如低热、腰背腿痛等。亦可见轻偏瘫,视力障碍,第、等颅神经麻痹,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等。此外还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检查,1.实验室
7、检查(1)血尿常规和血糖重症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可有尿糖与尿蛋白阳性。(2)脑脊液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指标,起病后立即腰穿,由于血液还没有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常是阴性,患者有明显脑膜刺激征后,或患者几小时后腰穿阳性率会明显提高,脑脊液表现为均匀一致血性,无凝块。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可高至1.0g/dl,出血后810天蛋白质增加最多,以后逐渐减少,脑脊液中糖及氯化物含量大都在正常范围内。2.影像学检查脑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等。,诊断,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可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8、。如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象,腰穿压力明显增高和血性脑脊液等可临床确诊。,治疗,1.手术和介入治疗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如手术夹闭动脉瘤和畸形血管切除等,且术中将血块清除,可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2.药物治疗(1)应用止血剂:常用的有:6-氨基己酸(eaca),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可阻止动脉瘤或avm破裂处凝血块的溶解。故一方面有止血作用,另一方面还可预防其再破裂和缓解脑血管痉挛。抗血纤溶芳酸(pamba)作用同上。其他如实络血、止血敏、维生素k及中草药止血剂等。(2)降颅压:因脑水肿常导致预后不良,故提倡对有意识障碍、因脑水肿而颅内压明显增高者,强行施用降颅压药物,如甘
9、露醇、甘油等。地塞米松也具有减少蛛网膜粘连及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的可能性。,(3)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多出现在起病321天,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常用的方法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口服,每4小时用0.35毫克/千克体重0.7毫克/千克体重,连用3周。,3.脑脊液引流脑脊液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有肯定的疗效,可以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红细胞崩解产物以及缩血管活性物质,解除对蛛网膜颗粒的封闭状态,能有效预防血管痉挛的发生,并缓解痉挛程度。常用方法有下列几种:腰穿放去血性脑脊液;腰穿脑脊液生理盐水置换术;脑池或脑室脑脊液持续引流;脑脊液引流+尿激酶或纤维蛋白酶原激
10、活剂注入。,硬膜下出血,概念: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病因,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慢性硬膜下血肿绝大多数有轻微头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部着力。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临床表现,1.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
11、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多见。2.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伤后13个月后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高情况、伴有局灶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老年人及小儿。一般在伤后3周至数月出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多数经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治疗,1.急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
12、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2.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颅骨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术。对于血肿囊壁肥厚伴钙化须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硬膜外出血,概念: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分类,慢性硬膜外血肿较少见,系指伤后3周以上形成血肿者,一般认为血肿开始有钙化现象可作为慢性血肿的诊断依据。亚急性硬膜外血肿外伤3日至3周内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外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脑出血 病人 护理 pptll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69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