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docx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在世界文明版图上如何定位中华文明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即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文化自卑论”“文化自负论”等论调。“文化自卑论”主要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几千年文明古国在与西方坚船利炮交锋过程中惨遭失败,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国人滋生了“文化自卑”情绪,其典型为“全盘西化派二有些人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片面夸大中华文化的长处,遮蔽其不足,滋生了“文化自负论”,其典型为“文化复古派”。一百多年来,围绕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从未销声
2、匿迹,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后还一度成为热点问题。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以来,为了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强国建设提到了突出位置,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论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维度的文明成果,是文明交流互鉴与自主创新的时代产物。目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涵义
3、、实现路径和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但由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是新近提出的,因而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尝试探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即从时代大背景下探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路径与重要意义。1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开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J222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在于
4、,它不仅要破除近代以来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从而重获文化自信,而且要成功推进文化转型,实现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更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3。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开关二1.1 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158。这样,物质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其他类型文明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5、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2。也因如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只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技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组织科技人员克难攻坚,不断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6、,着力解决科技上的“卡脖子”问题,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使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战略性变化,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我国不断把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投入实践运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成为全世界工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从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的现代化,旨在不断厚植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
7、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更加重视民生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努力,极大夯实了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1.2 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实现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麋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窿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
8、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J6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重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自信新时代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标志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人民
9、在精神上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自信自强。再次,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对外来文化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1.3 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支持人类文
10、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史,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更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理念,主张“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8,把良好的生态环境看作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4。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让绿色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靓丽底色,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原则,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优质的生态保障。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着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11、,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49-50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克服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错误,超越了资本逻辑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畸形发展方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稳固支撑。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积极开展全球生态治理,着力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态话语权。生态治理是全球性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国率先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生态环境条约,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
12、际联盟、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465的“双碳”目标。同时,中国坚决反对将气候问题政治化,反对利用“碳排放权”来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大力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9,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2“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
1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的富民强国之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6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结合”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2.1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近现代以来思想文化变革的深刻总结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古今中西”的关系问题成为中华民族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所谓“古今中西之争”,本质上是一种文明交往与发展范式的转型问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新的文化发展范式,以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以及自由主义、实验主义、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为标志,
14、出现了“西化派”与“复古派”、“中学”与“西学”、“体”与“用”等论争,但均未能拯救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遭遇重大危机的历史关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不期而遇。中国共产党着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机制,汇聚精神的力量、真理的力量、革命的力量、物质实践的力量引领中华文明走出近代徘徊不前的历史困境,全面激活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10。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武装人民,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在精神特质、价值追求和实
15、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契合性,从而实现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实现了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的精髓在于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古今中西”问题上的根本态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之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Jll1516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两个结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探索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16、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守住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根脉”和“中国特色”,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明确了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路径,指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12。2.2 “两个结合”是激活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启的。“两个结合
17、”既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掌握文化主动权,又充分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文化的主体性是指文化主体对于文化客体的意识自觉性。这种文化主体的自觉性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口319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人民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扩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维度,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两个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
18、代化,进而实现“互相成就”,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从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理论自信,扩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深度,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因而,“两个结合”旨在“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6,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
19、主知识体系的现实依据和文化根基。“两个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史、科学社会主义史的历史坐标系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深刻认识,提升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主动与自觉。“两个结合”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有利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思想和文化的互动,推动我国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创新,从而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3 “两个结合”造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显著优势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6。这一新文明形态既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追求,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共性
20、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明形态,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逻辑,凸显人的主体价值”的思想,又继承了中华文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致力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主张各种文明“和合共生”,不搞文明扩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主张“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搞文化霸权,不输出价值观和政治模式。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和万邦”存在相通之处,这二者的结合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创新的理论成果,突显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重要联
21、系,突出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对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重要价值。”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J6“两个结合”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因中国化而更加贴近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马克思主义而焕发出时代生机。“两个结合”促使中国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
22、治保障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6。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这五大特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起者和坚定推动者,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保障。3.1 中国共产党维护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住“根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但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重大危机与挑战,需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指导来窿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23、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二者的相互成就。“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17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口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维护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中华优
24、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实现中国化;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才得以发扬光大。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只能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当代中国为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所谓的文化中国早已花果飘零,成为博物馆中的文明了二3.2 中国共产党发扬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 中华民族 现代文明 时代 逻辑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7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