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检测临床幻灯片1.ppt
《细菌耐药性检测临床幻灯片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耐药性检测临床幻灯片1.ppt(6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细菌耐药性监测与临床,为什么要检测耐药菌,感染病原的变迁造成现代感染模式 耐药菌株的流行临床的需要(指导感染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细菌的耐药性监测指导经验治疗),2007年肠杆菌属细菌耐药率(%),2007年12家医院3988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2007年12家医院3157株不动杆菌属细菌的耐药率(%),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分裂繁殖方式:以其二分裂繁殖方式使自身可在很短的时间里分裂繁殖,使自身增加数百亿万倍,有利于耐药性的播散。耐药机制的产生:细菌可以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产生各种灭活酶、抗生素膜渗透障碍、靶位的改变等.,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广泛应用环境
2、的原因 早在抗生素应用以前有些细菌就具有备抗药基因。细菌存在于地球上已有3乙多万年了,早在人工合成的抗生素使用之前,细菌就与自然界中的一些天然的抗菌成分以及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广泛接触而获得了耐药基因。(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天然的植物、中草药等)。,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自从青霉素(1942年在美国首次)应用于临床后2-3年内,75%的葡萄球菌对其产生了抗药性,目前葡萄球菌产酶株在95%-100%,对青霉素均耐药。1959年耐酶青霉素的合成并投入使用,仅2年时间1961年英国就报道分离出MRSA并且耐药菌迅速在世界扩散。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分离的金葡菌有近50%的为MRSA。,耐药菌产生的原因,
3、耐药菌株被迅速选择和扩散:1940-1960:青霉素时代1960-1973:广谱青霉素、二代头孢时代1978-1995:广谱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其结果:耐药菌株被迅速选择和扩散,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在世界许多地方,抗生素使用于农业、渔业、林业水产及家禽养殖业中,在施肥与饲料中被常加入抗生素,这样做结果是大量杀灭了自然界中的敏感菌株而选择出了耐药菌株,这些耐药菌株最终可以通过食物链或直接接触传递给人。,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 人口密度过大 1万年前地球人口只有100200万,而现在已有60亿,人群之间有了更多接触机会;高度繁荣的旅游业、大量的旅游流动人口,使在某一处发生的耐药菌
4、可以没有国界地迅速地扩散到世界各地。,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正常情况下,每一类细菌产生的耐药性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以与压倒多数的优势敏感菌竞争,故危害性较小,只有当敏感菌因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作用下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尤其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结果。,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现代医学的发展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 新的技术如静脉导管、人工瓣膜、介入治疗、切开引流、人工呼吸等,为一些机会致病菌提供了进入人体的通道,而这些机会致病菌比有毒力的致病菌更易产生耐药性。,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此外,大量抗生素的发现使临床医生有
5、过多的选择余地,所以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上很少强调改善宿主的功能,也不采用针对不同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而一开始就选择使用广谱抗生素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同时也促进了耐药菌在机体内和医院环境中的定植繁衍,进而导致交叉感染和内源性感染日益增多。,细菌的耐药机制,遗传学机制:染色体介导的耐药/突变耐药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获得性耐药生物化学机制表达:产生灭活酶/钝化酶抗生素渗透障碍 靶位的改变其他机制产生拮抗物 改变代谢状态、如呈休眠状态、营养缺陷等,细菌的耐药机制,临床病原菌产生的重要的水解酶,窄谱-内酰胺酶-内酰胺酶 超广谱酶 AMpC酶 KPC酶其他酶,临床上
6、最重要的革兰阴性菌内酰胺酶,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碳青霉烯酶(KPC酶),革兰阴性菌对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及检测方法,内酰胺酶的分类1耐药机制分类 质粒介导 TEM、SHV、OXA等 染色体介导TYPE(AmpC酶)2分子生物学分类(Ambler)A、B、C、D四类功能分类Bush分类 1、2、3、4个组,超广谱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hm-lactamases,基本概念(1)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科细菌产生.(2)在体外试验中可使三代头孢和氨曲南的抑菌圈缩小,但并不一定在耐药范围。(3)加入克拉维酸可使抑菌圈扩大(对酶抑制剂敏感)。(
7、4)临床对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烯类药物敏感。(5)由质粒介导,往往由普通的内酰胺酶基因突变(TEM-1,TEM-2和SHV-1)而来。,ESBLs的发现和流行情况,产生基础最常见的由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是TEM-1,TEM-2和SHV-1酶,这些酶仅对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弱水解活性(广谱酶)。80年代中期,由于临床上广泛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尤其是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导致TEM-1和SHV-1内酰胺酶突变酶的出现。首次发现1982年,英国 1983年,德国目前状况肺炎克雷伯菌是产生ESBL的最常见菌,产酶可高达40%以上,我院2007年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达37
8、%38%,大肠产酶达40%,肠杆科其他菌如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中也可分离到ESBL。,肠杆科细菌产ESBLs概况,TEM-1最普遍,典型的情况是TEM-型和SHV-型的ESBLs由大的多重耐药质粒编码ESBLs类型多且都有自己特异的底物和酶活性,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广谱内酰胺类抗生素或内酰胺酶抑制剂产生的耐药,迄今已发现有上百种类型的ESBLs肠杆科细菌大多都具产酶能力.,ESBLs流行特点,1、世界范围流行,但有区域性2、确切的流行情况不清楚(耐药表型不明确,有不均一表现)3、主要见于医院感染4、ESBLs的编码基因在质粒上,易造成在不同菌株中的播散,5、对酶抑制剂敏感;对ED
9、TA不敏感;,ESBLs的耐药机制,基因突变 耐药基因由质粒携带ESBLs 多由普通的内酰胺酶基因发生突变而来。GlySer-238突变引起酶的活性区扩大,导致对氧化亚氨基头孢菌素的亲和力和水解活性升高,体外诱变也证实第168和238位的置换可增强对氧化亚氨基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活性。,ESBLs耐药特点,1、青霉素类、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部分可水解四代)和单环酰类抗生素均耐药2、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敏感3、对酶抑制剂敏感 4、产生ESBLs的细菌往往多重耐药。其质粒上常有氨基糖苷类、氯霉素或TMP-SMZ等的耐药基因。(例有统计产酶株AMK70.37%耐药、CIP75.30%耐药;不产
10、酶株分别为13.20%、35.81%),产ESBLs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难以治愈的感染或反复复发的感染。2、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临床无效。,ESBLs表型的检测,筛选试验 标准纸片琼脂扩散法 MIC肉汤稀释法检测 双纸片协同试验确认试验 纸片确认试验 MIC肉汤稀释法 仪器 E-testPCR检测,标准纸片琼脂扩散法,培养基:Muller-Hinton琼脂药敏纸片 头孢泊肟(10ug/片)、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氨曲南(均为30ug/片)中 至少二种:接种方法 标准纸片扩散法 孵育条件、时间:35、空气、1618小时,标准纸片琼脂扩散法,判断标准:头孢泊肟的抑菌环直径17mm
11、头孢他啶的抑菌环直径22mm 头孢曲松抑菌环直径25mm 孢噻肟和氨曲南抑菌环直径27mm 有一种药敏纸片结果在此范围均应高度怀疑为产 ESBLs 株应进一步做确认试验,报告方式:疑似产 ESBLs 株,所有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三、四代头孢)单环酰胺类均视为耐药;方法的局限性 易漏检,常规药敏试验:细菌对药物MIC/直径往往 可能落在敏感范围,所以尽 可能检测其耐药机制,检测ESBLS的意义,一旦诊断为产ESBLs所有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三、四代头孢)单环酰胺类均视为耐药,无论体外试验是否敏感。,案例,患者,女,48岁,因尿频、尿急、肉眼血尿收住本院干部病房,临床诊断:尿路感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耐药性检测临床 幻灯片1 细菌 耐药性 检测 临床 幻灯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7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