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
《宿州市埇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州市埇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宿州市埔桥区林业发展中心安徽省绿满地生态林业科技有限公司二。二三年十一月项目名称: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建设单位:宿州市埔桥区林业发展中心编制承担单位:安徽省绿满地生态林业科技有限公司编制承担单位资质等级:乙级编制承担单位设计证书:乙12007规划编制人员:赵红(高级工程师)尹建杰(工程师)李四军(工程师)李新建(助理工程师)倪味咏(高级工程师)陆发存(高级工程师)徐志康(助理工程师)张维娜(助理工程师)周小雪(助理工程师)赵杰(助理工程师)审核:何卫东(高级工程师)目录第一章总论1第二章基本概况32.1自然地理概况32.
2、3林业基本情况62.4湿地保护小区现状6第三章湿地资源现状与评价73. 1湿地资源现状73. 2湿地资源评价9第四章建设目的与必要性分析104. 1建设目的104.2建设必要性124.3口彳.14第五章建设总则175.1编制依据175.2185.3基本原则19第六章建设内容206.1健全工作机制与制定长期保护规划206.2建立巡护机制216.3勘界立标216.4湿地保护修复工程226. 5宣传教育266. 6科研监测28第七章投资概算297. 1概算依据297. 2概算结果297. 3*31第八章效益评价328. 1生态效益329. 22j3310. 3经济效益34第九章保障措施3511. 2
3、技术保障3612. 3宣传保障36附图1: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区位图附图2: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现状图附图3:厢桥区水系图附图4: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附图5: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标牌示意图附件1:界碑、界桩、宣传牌设立拐点坐标表附件2: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评审意见附件3: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评审专家名单第一章总论1.l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宿州市埔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实施方案1.1.2项目性质新建1.1.3建设单位宿州市塘桥区林业发展中心1.1.4建设地点和面
4、积拟建的宿州市蛹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地处蛹桥区褚兰镇、栏杆镇、解集镇、永安镇、苗庵镇、时村镇、桃沟镇境内,东至时村镇马楼、南至苗庵镇新汴河,西至永安镇永中路105乡道、北至褚兰镇芦楼。地理坐标为:东经117651.28911725,16.583”,北纬3338,14.4434。5,24.657z,湿地保护小区面积901.9071公顷,湿地率100%,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河流水面。1.1.5投资概算本项目一期投资为114.1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94.16万元;管护建设费用3.90万;资料费0.6万元;设计费6.OO万元;其他费用9.50万元。1.1.6 建设期限本项目建设期限为2023年至
5、2025年。2023-2024年为建设前期,为主要建设期,完成保护小区设立的必要建设内容;2024-2025年为建设后期,为完善发展期,对湿地保护小区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全面提升。1.1.7 效益评价本项目将通过重点建设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界碑、界桩、标牌系统,将有效提升湿地保护小区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管理水平。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完善埔桥区湿地保护体系,发挥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1)强化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切实保护湿地动植物和生态系统;(2)减轻或避免环境污染等人为干扰,确保河流湿地生态安全;(3)提高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传播生态文化;(4)提升蛹桥区生态建设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章基本
6、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2.1.1地理位置埔桥区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东临灵璧县,西接滩溪县,南连怀远县,北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接壤。介于东经1165111705北纬33o17,3406之间,为宿州市唯一城区,也是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处黄淮海经济区腹地,东邻陇海产业带、南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邻中原经济区、北邻徐州经济圈。境内东西跨度50千米,南北跨度90千米,总面积为2907平方公里。京台高速纵贯南北,连霍高速公路与京台高速在蛹桥区北部呈“十”字交叉,加上密集的国道、省道、县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将使蛹桥区交通优势更加明显。2.1.2地形地貌埔桥区属于黄淮平原一部分,以平原为主,
7、北部兼有低山残丘。地貌特征是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蛹桥区海拔最高点为顺河镇境内的乾山,海拔320余米。1.1.1 1.3水系蛹桥区属于淮河水系,流经蛹桥区的有泠溜新河、沱河、拖尾河、滩河、奎河、界洪河、新汴河等大小河流27条,河道总长560.5千米。埔桥区境内泠河、新汴河可直通淮河、洪泽湖,东入海,南达江。1.1.4 气候蛹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备南北过渡气候类型的特点。受冷暖气流的影响,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雨量中等,全年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2.6MSo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较为强烈。埔桥区光照充足,年日照
8、时数在2400250Oh之间,日照百分率为5060%,日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23127千焦/平方厘米,是全省光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埔桥区年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温度27.4,最冷月份为1月,月平均温度0。年极端最高气温40.3,年极端最低气温-23.2。(2。活动积温530(C,无霜期为210天。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适宜一年两熟制栽培。埔桥区年平均降水量857.1毫米,年际、年内间变化较大,降雨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降雨强度以每年八月份为最大,暴雨往往集中在七月和八月的数日中,月最大降水量达到960.8毫米,月最小降水量仅为57.7毫米。1.1.5 土壤蛹桥区岩石
9、类型多,土壤母质复杂,主要岩石为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埔桥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砂碣黑土、棕壤土、潮土、褐土、黑色石灰土等5个土类。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14克/千克,全氮0.090.11%,速效磷1015毫克/千克,速效钾113毫克/千克,土壤耕层厚度20厘米左右。1.1.6 植被埔桥区为典型平原地区,植被分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植被种类为各类经果林、山场乔灌混交林和农田防护林及四旁防护林。目前分布较广的树种有30余种,常见树种有杨树、柏类、刺槐、桃树、杏等。2.2 社会经济概况埔桥区国土面积29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3.1万亩,辖24个镇、1个行管区、12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312个行
10、政村、70个社区,人口192.8万。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913.3亿元,同比增长3.3%,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4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税收收入22.7亿元,非税收入L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4.8亿元,比上年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753元和17283元,分别增长4.4%和6.4%o2.3 林业基本情况根据宿州市蛹桥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全区林地面积19632.9686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2048.835公顷(180732.53亩),占61.38%;竹林地4.1
11、414公顷(62.12亩),占0.01%;灌木林地436.58公顷(6548.7亩),占2.22%;其他林地7143.4122公顷(10715L18亩),占36.39%o2.4 湿地保护小区现状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东至时村镇马楼、南至苗庵镇新汴河,西至永安镇永中路105乡道、北至褚兰镇芦楼。保护小区面积901.9071公顷,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河流水面,主要涉及褚兰镇、栏杆镇、解集镇、永安镇、苗庵镇、时村镇、桃沟镇等7个镇。保护小区内主要植被有杨树、菖蒲、水蜡烛、喜旱莲子草等植物,主要动物有两栖类、鸟类、鱼类等。该保护小区内人为活动较频繁,河流交错纵横,水网密布,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引水、行洪排涝。
12、自然段无人居住,周边主要为农田和林地,部分河段受人为干扰较频繁,表现出良好的皖北平原风貌。以上情况将对湿地保护小区有一定影响,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护和治理。第三章湿地资源现状与评价3.1 湿地资源现状1 .1.1湿地类型与面积埔桥区湿地资源丰富,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本区湿地保护率。根据湿地分类(GB/T24708-2009),本湿地小区划分为3级(表3-区。表3-1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分类分类级别湿地名称1级2级3级面积(hm2)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901.90713.1.2主要保护对象重要的湿地生态区位或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3 .L3
13、湿地生物多样性(1)湿地植物据调查统计,老汪湖区域湿地小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4科53属95种,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5种,裸子植物5科7属7种,被子植物16科43属83种。湿地中的主要优势种有:芦苇(PhragnIiteSaUStraliS)、香蒲(TyPhaorientalist等。(2)湿地动物湿地保护小区动物种类比较丰富,动物以鸟类、鱼类为主,还有部分两栖类、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经调查,湿地保护小区内动物共计21目36科78种,其中两栖类1目2科5种,爬行类3目4科7种,鸟类7目17科40种,鱼类8目11科22种,哺乳类2目2科4种。湿地中的主要优势种有:鲤(CyPrinUScarpio)中
14、国石龙子QPIeStiodOnChinenSiS)等。3.2 湿地资源评价3.2.1 生态区位的重要性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位于淮河水系范围内,是皖北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水禽、鱼类栖息地,天然的湿地环境为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繁衍空间,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3.2.2 生物多样性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目前人为破坏少、生态保存较完整,动植物资源长势良好,生态系统表现出自然性的典型特征。湿地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湿地植物95种,湿地动物近78种。3.2.3 典型性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内的湿地保存较好,生态系统完整、湿地资源丰富、湿地植被典型,与周边物质
15、、能量、信息传递频繁稳定。湿地保护小区内农田连片,堤岸杨树成林,属于典型的皖北平原风貌,在老汪湖区域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3.2.4 自然性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受人为破坏较少,表现出良好的自然性。湿地植物生长良好,本地种群特别是湿地植物种群自然扩散并已定居,原始性特征较为明显。3.2.5 评价结论综上所述,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区位,较丰富的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但保护小区内存在一定的人为干扰活动,造成生物入侵、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对湿地保护小区内动植物生存繁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质保护有一定影响。通过本项目建设,为保护小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
16、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地促进作用。第四章建设目的与必要性分析4.1 建设目的蛹桥区湿地资源基数大,湿地资源类型单一,湿地保护率较低。据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埔桥区湿地面积共9974.68公顷,其中河流湿地4168.67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1.8%,湖泊湿地1123.66公顷,占湿地面积的IL3%;人工湿地4682.35公顷,占湿地面积的46.9%。截止2022年,蛹桥区受保护的湿地有仙湖省级湿地公园、五柳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各类水源保护地和方河等17个湿地保护小区,湿地受保护面积为5215.7964公顷,湿地保护率为52.29%o境内部分河流湿地与湖泊湿地未受到保护,而此区
17、域内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蛹桥区湿地资源的质量,急需明确湿地保护边界范围,提出保护管理措施,改善湿地保护状况。拟建设的蛹桥区老汪湖区域湿地保护小区将补充塘桥区东北部内主要自然或人工湿地保护空白区,将全面保护埔桥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保护小区有效连接了埔桥区水源保护区、几类自然保护地的各个片区,形成生物廊道,有利于野生动植物个体的扩散和交流。保护小区的建设将有效保护埔桥区的主要河流,改善湿地水体环境质量,优化湿地群落结构,进一步促进蛹桥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同时,湿地保护小区建成后,将成为宣传湿地知识、营造湿地文化、体现湿地价值、发挥湿地功能的重
18、要平台与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4.2 建设必要性421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湿地是许多动植物的繁衍场所,宿州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据调查统计和文献资料分析,宿州市拥有湿地植物300余种,湿地动物150余种。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导致喜旱莲子草等生物入侵,以及水质污染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湿地对于保护湿地物种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小区,逐步改善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对于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422发挥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生态质量的需要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的“自然之肾”,在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蓄洪抗旱、调节区域气候、改善生态环
19、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埔桥区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退化,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许多湿地面临污染,成为制约全区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而且还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因此,建设湿地保护小区,可以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维护生态安全,为埔桥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423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破坏,蛹桥区面临着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威胁。湿地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加强湿地保护是统筹人与自然
20、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把人们盲目利用湿地变成一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行为,通过建设湿地保护小区,促进埔桥区湿地保护工作,保障埔桥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4.2.4改善水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蛹桥区各类湿地保护小区流域内覆盖有大量的农地和村落,传统的农业生活、生产方式产生的污染物能被湿地净化完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远远超过湿地的承载能力,污染物质难以在短时间内净化沉淀,导致流域内湿地大面积被污染。再加之,流域内广大居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部分生活垃圾不经处理直接倾倒入河流湿地中,加剧了湿地的污染
21、状况;河流水源的污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湿地保护小区,结合林长制等地方规章制度,加强流域内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促进自然恢复为辅的方式,通过改善湿地植物群落结构、水污染治理等措施改善流域内水环境,提升水体环境质量;通过河滨带植被恢复等措施,还周边居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3 建设可行性4.3.1 湿地保护小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全
22、面保护湿地,强化湿地利用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复,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重要保障”;并强调“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全国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重点加强自然湿地、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建设湿地保护小区是响应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全面保护湿地的具体体现。安徽省围绕全面保护湿地,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的总目标,于2017年9月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17)76号),并修正了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建设湿地保护小区是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是提升湿地保护率的有效办法。宿州市人民政府为深入贯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宿州市 埇桥区老汪 湖区 湿地 保护 小区 建设 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79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