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粤经信规划(2017)32号)、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广州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促使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大交叉大融合,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集群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并提出新的要求。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粤经信规划(2017)32号)中明确,广东省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等,广州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卫星制造与应用、航空电子设备、机器人、新型显示、可穿戴设备等。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以广州、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
2、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广州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广州市瞄准高端高新向上突围,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先进制造业基础,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策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
3、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为广州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比以往更加需要智能制造产业专业人才的有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迫切。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对各院校智能制造人才的供给的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得到智能制造密切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毕业生流入智能制造领域的比例,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缺口数量将接近100万人。与传统产业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发展快速、跨界融合等特点,对
4、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急需复合交叉型技能人才,机电类技能人才组群发展。如何培养满足整个新兴产业链的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战略命题。二、建设基础(一)专业群在全国和省内综合实力专业群组群专业为广州制造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前列。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二类品牌建设专业,金平果发布的2020-2021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排名第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四年制高职试点专业、广东省一流院校
5、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与广州大学联合培养的四年制本科试点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专业,金平果发布的2020-2021年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院校排名第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国家骨干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二类品牌建设专业,金平果发布的2020-2021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排名第十四;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骨干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二类品牌建设专业,金平果发布的2020-2021年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院校排名第一。(二)专业群优势特色、成果与支撑条件1.党建引领,
6、人才培养质量好专业群在党委的部署下,各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制,既专业带头人与专业党支部书记统一,提高专业群党的建设质量,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产业与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重视总结提炼党建实践中的创新经验,使基层党建和专业业务有机融合,坚持专业群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发展。植根经济特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办学治校、推动改革发展的指引,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近几年党建工作获奖如1表所示。表1党建工作获奖年度奖项获奖单位/个人2019省委教育工委表彰学生党支部2019广东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机电学院鸿鹄学堂20
7、18广东省学生工作优秀团队学生工作团队2017广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吴慧明2018学校先进分党委学院党委2018广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冯小军2.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初见成效紧跟产业前沿,紧贴广州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专业,专业群采用“双元”育人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成立了我院-大族激光学院,组建了省级示范智能制造双元职教集团,与中广核、广州汇川、广州连硕、华为、亿和、江苏汇博等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建立了紧密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先后建立了德国费斯托(中国)授权认证培训中心,日本发那科公FUNAC应用技术中心,瑞士GF集团模具智能制造培训中心、江苏汇博工业机器人应用中心、西门子PLC培
8、训中心和广东省ASE培训中心,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培养人才,共同探索“订单班”和产教融合模式,办学水平得到行业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共同培养智能制造及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2019年,群招生规模为873人,群内专业面向市外招生483人,录取分数均超过本科线。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引入第三方数据同时结合辅导员、班主任对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时时跟踪和了解:学生就业对口率79.26%,用人单位满意度95%左右,学生就业现状满意度70%左右,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社会认可度高。大赛方面,获得教育部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学生获得省市级以上技能大赛奖励共计46余项。3 .四年制高职试点早
9、,本科职业教育经验多专业群中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为适应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对应用性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自2001年起开始探索推进四年制高职(本科层次)专业建设。探索试点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如表2所示。表2四年制高职专业建设试点首轮试点(共7届)与深大联合培养(共5届)恢复四年制高职(目前已入学4级)2001-2004级获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证书2005-2007级获我院四年制专科证书2012-2016级联合培养学生与独立培养学生同时存在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
1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1;-2个专业在四年制高职(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进行了近20年的试点工作,为广州输送了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很快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也为开办本科职业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提供了实施路径。4 .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高现拥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人、鹏程学者特聘教授1人、广州市地方级领军人才8人。近5年来,专业群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规划教材9本,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国家资源库参建专业项目5个、国
11、家专业教学标准(主持)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精品开放课程4门、省级教育研究项目13项。教师获得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现有专任教师84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58人,博士31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培训经历42人,双师型比例超过90%;企业兼职教师68人;客座教授5人。5 .国际(跨境)办学,国际影响力显著2008年起,专业群与香港职业教育局联合举办“电机工程高级文凭班”,连续11届,共培养香港学生近200人,其结果和质量,得到香港政府的极大肯定;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师生长期互换交流,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亚非研究与培训中心,成立中国职教学会“一带一
12、路”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与德国巴特符腾堡双元制应用技术大学达成协议,拟在德国建设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在国际化办学和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成绩显著。6 .应用研究基础扎实,成果丰富主动在技术的产业化链条上寻找位置,坚持以应用技术研发为导向,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海内外杰出人才领衔的团队,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建有广东省实训基地3个、广东高校自动化仪表与装置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广州市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在研纵向项目32项,其中2项国家基金,6项省基金,8项市级项目,纵向到账科研经费1033.75万元。新增横向项目72项,到账经费545万元。国家发明专利16项,详细见自评报告列表。
13、机电工程学院实训室面积达760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价值11400万元,设有9个实训分室,分为“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模具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制冷空调技术、工程制图”。具备为社会提供相关培训的条件,是机电工程学院展开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创新制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相关行业员工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三、建设目标(一)标杆专业群差距对标德国双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需要深度探索;对标德国工业4.0,智能制造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工艺等“卡脖子”问题的研发有待突破。对标国内双高建设同类专业群(浙江机
14、电、苏州工业),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X个职业技能课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五教合一、团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备,人才培养质量高,总结凝练及时深刻,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多;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领衔创新团队等,值得学习和借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匹配区域经济发展、校企协同三教改革需要加速推进。(二)专业群建设总体目标紧跟“中国制造2025”计划,服务“一带一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区域”经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聚焦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群的智能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和产线的装调、运
15、维、管理以及智能建筑、智慧园区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建设与节能运行服务等核心岗位群,坚持就业导向,坚持融合发展,实施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专业转型,人才培养由工业化时代的技能型向人工智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转变,教育教学由传统方式向模块化课程、项目式教学转变,把本专业群建设成为区域领先专业集群,成为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职业教育输出中国/广州方案。(三)具体目标1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校企“双元”、分层培养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到建设期末,20%以上的学生获取国际公认的证书。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比建设前增长20%。在国际国内影响力较大的重要竞赛中获得最
16、高奖3项以上。毕业生在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就业比例超20%。通过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升学生、校友和企业及雇主对专业群的认同感。深化省级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研究,校企开发现代学徒制认证证书。2 .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29门核心课程标准库和共享型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教学资源库。3 .全面建成特色产业学院。4 .开发12本以上新形态教材,十四五国家规划立体教材2本。5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站,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国际化、校企互通的双师队伍,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6 .建设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电子信息材料可靠性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校企共建技术先进、设
17、施一流共享型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中心和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运维平台,形成智能制造应用研发的高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到账经费2000万以上。7 .携手华为、新松机器人等开展行业培训学院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市民培训,打造师资与行业培训基地,实现年均培训超2000人次。8 .加强示范辐射与对口支援,帮扶3所以上院校。9 .依托西门子创新实践中心,中德合作建设符合学校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制造核心课程标准及资源,输出专业和课程标准,提升专业群国际化水平。四、建设任务和进度安排(一)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开
18、展“双元”育人,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实施分层培养,畅通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幸福生活创造能力。1 .实施全人教育工程以博雅鸿鹄学堂为抓手,系统筹划专业社团、技能竞赛,项目式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党建、团建等工作,实施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员和优秀入党积极分子为先锋,以学习型创新型社团建设为核心抓手,以技能竞赛和项目式教学为主要推动手段,全员参与、系统联动的全人教育工程,开展以教师教学与辅导员管理相互合作的学风建设工作,切实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结合特色学院建设,打造具有机电特色的社团文化品
19、牌,形成独特的社团文化。建设具有机电特色的校友文化品牌。打造幸福、幸福机电志愿者服务项目品牌。2 .探索本科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产业升级后对智能制造、互联网+、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广州市高等教育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依托专业群中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2个专业,自2001年起就开始探索四年制高职(本科层次)专业教育试点。在认真总结四年制高职教育的经验基础之上,站在建设国际一流职业院校的更高起点上,面向广州支柱产业探索本科职业教育试点,为国家办本科职业教育进行先行先试。3 .以工匠班为抓手,推进分层人才培养2018年,机电学院正式启动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
20、式教学改革试验班”行动计划,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加大力度解决制造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探索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标准制订工作,为传统机电专业升级提供一种范式。推进智能制造工匠班建设,主要举措包括:(1)制定智能制造工匠班班实施方案;(2)按照项目化导向、模块化教学、团队化授课思路,完成课程设计、师资团队遴选、实训室组建;(3)按照OBE原则构建以成果为导向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4)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5)完成结构设计、电气系统、智能检测与控制、机电系统耦合、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业软件与数据流控制等单元(
21、课程群)设计与开发;(6)完善每个单元内部课程模块弹性教师团队建设,以组团的方式对原来课程进行重构;(7)完成学生培养1+X专业能力或技能证书试点工作;(8)优化学生顶岗实习办法,探索一种双元化合作育人新机制。4 .建设智能制造双元职教集团依托智能制造双元职业教育集团,探索中国特色双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具体举措包括:(1)完善智能制造双元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健全运行机制,基于职教集团做为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制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协同育人改革方案;(2)依托智能制造双元职业教育集团,启动改革试点进程,深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双元化人才培养机制;(3)持续推进改革过程,重点探索利用职
22、教集团,形成多元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包括合作制定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标准,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践教学培训基地,合作建设智能制造师资培训与职业能力评估体系等;(4)依托职教集团,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试点工作,完成案例23项,形成一种富有特色的智能制造协同育人模式。5 .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研究,形成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了“洁净工程”和“电梯工程”两个方向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研究,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一种范式,主要举措包括:(1)在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严格明确的岗位群设置,从职业素质与知识结构等方
23、面制定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划分工种模块,细化子项目,并制定了具体保障措施;(2)开发了一些校企课程,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制定出了包括各项目、子项目、任务、子任务的课时安排、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训内容和方式、知识目标、技训目标、素质目标、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案等相关的课程标准;(3)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各自承担校企各自的教学任务和培养任务,构建以“职业基础性课程+职业能力性课程+职业拓展性课程+企业特色性课程”为框架的课程体系;(4)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小组,研讨确定了学校技能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和学徒岗位课程同步推进的课程体系,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 一体化 技术 专业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81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