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职业教育调查和研究.docx
《第四节职业教育调查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职业教育调查和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四节职业教育调查和研究提倡职业教育第一步就要宣传职业教育,欲宣传先要研究,而研究必先作调查。故调查研究工作为中华职教社一贯所重视,尤其在建社初期。一、调查工作中华职教社建社初期,在行政上设有专事调查的机构。调查的内容有:职业调查。职业调查又称商品调查,对上海及邻近省份的重要行业的历史、现状、生产技术、产品种类、质量、数量、价格、经营过程、出口情况、用工情况等。其调查结果有职业小丛书印行,及上海生产或出口的大宗商品调查报告,发表于教育与职业杂志。农村调查。包括农村经济调查和农村教育调查。有中华职教社自主调查,民国9年(1920年)中华职教社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研究会对农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也有
2、受一些省市委托规划职业教育而对有关省市的农村所作调查。民国11年(1922年)为河南省、民国12年(1923年)为江苏省、民国14年(1925年)为山西省、民国15年(1926年)起为办理农村改进区,事前都作了调查。职业学校调查。为掌握全国职业教育的动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全国职业学校的数量、规模、办学经验、困难等多次进行全面调查。民国10年(1921年),中华职教社发起组织“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通过召开年会形式全面汇集全国职业学校的动态。职业界对录用职校毕业生必要条件的调查。毕业生的必要条件包括学力、做事的态度、性情、行为、待人接物、品格等方面。调查报告发表于教育与职业第55期(192
3、4年)。学生情况调查(包括家长职业、收入情况等)。作为对学生职业指导的依据之一。南洋华侨教育调查。自民国6年(1917年)民国10年(1921年),4次派员赴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调查华侨教育。外国职业教育调查。有日本、朝鲜(今朝鲜和韩国)及欧美各国,作为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参考。调查的方法有信函调查、实地考察调查、调阅文档调查、会议调查、委托调查等。委托调查如民国18年(1929年),社员、广西省教育厅长雷宾南赴南洋,请其代为调查南洋华侨教育情况。同年,社员、水产专家候宗卿,赴沿海各地调查渔业,托其代为调查水产教育情况。受托调查,如民国8年(1919年),社员王志莘在新加坡为有人拟投资火柴生产,
4、托中华职教社调查上海火柴工厂。立社第一年民国6年(1917年)5月至民国7年(1918年)4月,共组织调查49次,其中:调查公司、厂矿、商店21次;调查职业学校(实业学校)12次;调查小学学生父兄职业3次;调查市场物价、工价13次。中华职教社对全国职业学校曾进行多次调查,结果如下:民国10年(1921年)719所(实业学校),民国11年(1922年)822所(新学制公布改实业学校为职业学校),民国12年(1923年)1,194所,民国13年(1924年)1,548所,民国14年(1925年)1,666所,民国15年(1926年)1,695所。这些统计数字中包括:职业学校、职业传习所、讲习所、中
5、学设职业科、小学设职业预备科、大学及专科设职业专修科、职业补习学校及补习科、职业教师养成机关、实业机关附设职业教育、慈善性质及感化性质职业机关、军队附设职业教育机关等。二、研究工作中华职教社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有行政的和群众性的两类。行政的研究机构是指社的行政组织中设研究部、研究股或附属于其他部、处中专人负责研究工作等形式。行政的研究机构除自身进行研究外,还负责群众性的研究机构的组织、协调工作。中华职教社的研究工作主要依靠广大社员和有关专家,组织形式有:研究会、研讨会、专题研究组等。(一)研究会研究会有综合性的研究会和专业性的研究会,是群众性的研究组织。有中华职教社独自主办的,也有与其它单位合作
6、举办的。职业教育研究会民国6年(1917年)8月,中华职教社成立“职业教育研究会”(又称“职业教育研究部”),吸纳江苏省教育会下设的职业教育研究会,是中华职教社建社后第一个群众性的综合性的研究机构。研究会规定凡社员有志于研究者均可报名参加。研究方法有两种:通讯研究。研究会提出研究课题,由会员各自研究,将研究成果交研究会处理;集会研究。若会员所交之研究成果视有必要,召开研究会讨论。第一个研究课题“职业陶冶”,将由顾树森所作职.业陶冶之意义与其方法一文(载教育与职业第5期)印发给会员,以期研究。收到研究报告20余件。陆续发表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民国7年(1918年),社办中华职业学校成立,研究会改
7、由该校负责。研究会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审定教育与职业杂志的刊稿,该项工作至民国10年(1921年)交由社的出版股负责。历任研究会负责人顾树森、钟道赞、陈选善、沈有乾等。新教育共进会民国8年(1919年)1月8日,中华职教社与江苏教育会、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学校共组“新教育共进会(又称新教育共进社)”。中华职教社蒋梦麟为负责人。该会以研究、宣传实用教育思想为主旨,提倡教育应重视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训练,反对死读书本,要求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办有机关刊物新教育月刊。农业教育研究会民国9年(1920年)10月,中华职教社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二宗旨为研究改进农业专门学校和甲、乙两种农校的教学
8、。成员除中华职教社研究人员外,吸纳各地农校教学人员参加。研究会主席邹秉文。农业研究会成立后即提出研究的纲目:对农业专门学校和甲、乙两种学校的宗旨、教学效果、如何改进等问题,要求会员先作调查研究,将调查报告(称意见书)交研究会。在收到的14份调查报告的基础上邹秉文写成读诸先生农业教育意见书后一文,连同择优的几篇意见书一并在教育与职业第25期“农业教育专号”上发表。上海商科补习教育研究会民国10年(1921年)8月,中华职教社会同上海总商会、商科大学共同组织“上海商科补习教育研究会”。会章规定了发起单位为基本团体,以后有加入的称赞助团体,计有上海县商会、上海县教育会、江苏省教育总会、上海县劝学所、
9、上海市学务所、银行公会、钱业公会、华商纱厂联合会、洋货华商公会、中国棉业联合会、上海华商杂粮公会、出口各业公会、商船公会、上海市北米行公会等。研究会以扶助上海商界青年增进商业知识,养成商业适当人才为宗旨。具体为7方面工作:调查上海商业教育情形;调查上海商界人员需要商业补习教育情形:调查上海商店需要适当人才情形;研究实施上海商业补习教育方法;帮设及扶助上海商业补习学校:组织商业讲演部;编辑及印行属于商业补习教育各项调查及言论。江苏中等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会民国14年(1925年)10月,中华职教社与江苏省教育会合作成立“江苏中等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会”,凡江苏省公私立中学皆得加入。研究会的任务为调查、研
10、究、报告、讲演、出版、实施等各项职业指导工作。商品研究部民国15年(1926年)7月,中华职教社设立商品研究部,潘吟阁为主任。确定研究之范围以上海为限。由于商品试验、商品陈列以及商品价格社会已有专职机构研究,只须与之加强联系即可,无需重复,故商品研究部确定研究项目为:商品的性质及种类、产量、用途、品位之确定、包装法、经营惯例等。民国16年(1927年)4月教育与职业第84期发表潘吟阁撰写的上海之茶业即为第一份研究报告。该文论述了上海茶叶出口之地位、上海经营的各种茶叶之产地、品级、制法等,茶叶由产地至上海的经营过程,上海的茶商、茶栈及茶商与洋行经茶栈中介的交易过程及惯例,经上海出口各国的茶叶数量
11、统计,近年茶市的变化以及茶业公会的功能等内容。以后又有上海之生丝、上海之棉花、上海之棉纱等研究报告。女子职业教育研究会民国19年(1930年)3月,中华职教社召开女子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会,黄冰佩、刘王立明、彭望芬、潘碧如等女士被邀参加,黄炎培、杨卫玉、潘文安、陈青士、赵师复出席。会议认为中国女子职业教育尚不发达应尽力提倡,会议决定成立女子职业教育委员会(即“女子职业教育研究会”),从事研究、提倡女子职业教育。是年4月中华职教社女子职业教育研究会成立。10月举行女子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会议,组织女子新式缝纫传习所设计委员会。抗日救国研究会民国20年(1931年)9月,中华职教社联络上海市各界人士成立
12、“抗日救国研究会”。于研究会成立次日(27日)黄炎培、江恒源代表“抗日救国研究会”赴南京向蒋介石陈述研究会对时局的意见,要求出兵抗日。此后四个月即民国21年(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日战役爆发。战后社会改进研究会民国21年(1932年)4月2日中华职教社成立战后社会改进研究会。上海市中等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会民国22年(1933年)10月,中华职教社发起组织“上海市中等学校职业指导研究会”。参加发起的单位尚有省立上海中学、麦伦中学、中华职业学校、清心中学、澄衷中学、私立上海中学、吴淞中学、鸿英师资训练所、上海女中。研究会每月开会一次,每年开会十次。研究10个题目:(1)中等学校实施职业指导步
13、骤;(2)个人调查;(3)面洽;(4)测验与招待:(5)职业知识;(6)服务道德;(7)职业介绍;(8)大学与中学;(9)毕业生指导的续行工作;(10)新生指导。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研究委员会1956年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成立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研究委员会。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1991年6月中华职教社上海分社组织社员中对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经验者成立。是年与上海职教研究所合作研究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专题。成果3万字,专著公开出版。(二)研讨会研讨会是由中华职教社为研究某些问题或某类问题邀请有关人士进行讨论研究活动。专家会议。专家会议是由中华职教社邀请社会上的职业教育专家、教育专家与中华职教社的办事
14、部负责人共同讨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层次的研讨会,亦对中华职教社的重大社务工作进行讨论(尤其在后期,因与中华职教社的评议员会联席,此点更为明显)。专家会议自民国15年(1926年)2月起原则上每年春季召开一次(人选不固定,每年临时邀请)。到民国26年(1937年)共召开了10次(民国17年、民国21年未开)。专家会议由出席人员推举主席团(或主席)主持会议,先由中华职教社办事部负责人报告一年来社务情况,并提出要求讨论的问题,亦有由专家临时动议提出要求讨论的问题。对讨论的某些问题会议作出议决,供中华职教社参照执行,如有重大问题需要通告社会各界时则发表会议宣言。历次专家会议中选择重要的介绍如
15、下:民国15年(1926年)2月第一次专家会议会议讨论了4方面问题:职业教育的一般理论和实际问题,关于大职业教育主义问题,今后3年间社的工作重点,关于社的组织工作。会议对黄炎培在2个月前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进行了研讨。会议确认大职业教育主义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含义的。并对实施大职业教育提出视其缓急,并量力而行的指导原则。会议提出今后3年间,中华职教社应注重开展的工作为:职业指导、农村教育、职业补习教育、女子职业教育等4个方面。这是因为社会经济不振,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也困难,故必须加强学生入学前选择就读的职业的指导。发展职业补习教育,是因为无力进入全日制学校学习的人数激增,对他们施以职业补习教育,以
16、提高他们就业的能力。而女子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女子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亦为有助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民国22年(1933年)2月第六次专家会议自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爆发后,中华职教社积极投入各种抗日救国活动,但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政策尚未根据形势作出研究。这次专家会议,蔡元培任主席、蔡元培在发言中建议今后的教育方针应含团结、生产、自卫三个方面。首次将自卫纳入职业教育的教育方针中,并与团结、生产相联系。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展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民国23年(1934年)2月第七次专家会议会议除讨论职业教育的各种问题外,对上次会议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方针的落实进行了研究,会议同意黄炎
17、培提议成立民族复兴教育设计委员会,由黄炎培、江恒源、李公朴、黄齐生等组成。负责提出具体办法。民国24年(1935年)2月第八次专家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由中华职教社民族复兴教育设计委员会拟订的复兴民族目标下之青年训练具体方案(载教育与职业第163期1935年)中华职教社历次专家会议一览表次第日期地点出席人数会议主席(主席团)主要议题和结论第一次1926年2月苏州16人杨卫玉、刘湛恩1、确认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正确的,提出实施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指导原则。2、提出职业教育的一般理论要点: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对象、目的、方法和注意之点。3、对中华职教社今后3年的工作提出建议。第二次无记录第三次1929年2月无
18、锡29人陶知行、顾述之、刘湛恩、顾树森、王志莘、朱经农、章捧月1、职业指导问题。2、农村教育问题。3、工、商教育问题。4、职业教育一般问题。第四次1930年2月嘉定35人刘湛恩、廖茂如、顾树森1、职业教育上精神训练的标准和方法。标准有6项:责任心、工作效能、互助、廉洁、乐业兴趣、创造精神。训练方法另议。2、关于职业指导问题。3、关于补习教育问题。4、提倡拓植事业,注重农业教育,提倡小工业,扩充职业学校,提倡女子职业教育。第五次1931年2月苏州27人蔡元培、胡春藻、刘湛恩会议共提出27个议案,并均形成决议。其中:职业学校办学问题8项、职业补习教育2项、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8项、其他9项。第六次1
19、933年2月1:海28人蔡元培讨论了职业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农村改进、培养农业人才及社的工作等6方面问题。蔡元培提出团结、生产、自卫新的教育方针。第七次1934年2月上海40余人顾树森、廖茂如、俞庆棠寸论了10个议案,并形成决议。黄炎培临时动议成立民族复兴教育设计委员会,获通过。第八次1935年2月上海43人禀元培、刘湛恩、欧元不、俞庆棠寸论并通过由民族复兴教育设计委员会拟订的复兴民族目标下之青年训练具体方案。第九次1936年2月上海27人刘湛恩、欧元怀、顾树策、庄泽宜、王迥波寸论复兴民族目标下之青年训练具体方案在实施中的句题。第十次1937年2月上海40余人程时奎、魏明初、俞庆棠、
20、刘湛恩、陶百川讨论并通过决议:中华职教社今后以职业补习教育为中心,建议成立职业补习教育推行委员会。注:根据现有资料按实际开会次弟排序。历次专家会议的详细情况见第二章第四节末附Io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又称中华全国职业教育机关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民国10年(1921年)5月中华职教社召开年会,会上有江苏省武进市立职业学校校长刘铁卿建议由中华职教社牵头,组织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年会后,中华职教社议事员会审议上述建议,表示赞同。是年8月江苏省教育会举行年会,先期分开各项教育研究会。委托中华职教社主持召开职业教育研究会。借此机会,中华职教社提出成立联合会的倡议,征求与会代表的意见。与会各校代表均表
21、示赞同,并表示愿意加入。参加会议的22所职业学校(包括6所设职业科的普通中学)成为第一批会员。并决定于民国10年(1921年)8月17日在上海市召开成立大会。成立大会订立了“中华全国职业教育机关联合会简章”(见附录)。简章规定,全国职业学校均可参加,研究讨论职业学校共同性问题。各会员学校可随时提出问题或报告,开年会时讨论研究,讨论结果书面告知各校。各校在平时若有急需解答的问题,可通讯询问、研究。提出需研究的三个问题:1、设科手续问题;2、训练方针问题;3、职业指导问题。并提议举办职业学校出品展览会。会后有潘文安、庄泽宜、俞泰临、傅焕光、黄勤怡、潘吟阁、倪祝华、王志莘等就上述3问题研究的论文发表
22、于教育与职业第29期。成立大会决定每年召开1次年会与中华职教社年会同时进行(有时分别组织讨论),至民国20年(1931年)8月召开第九届年会时中华职教社将联合会与全国职业指导机关联合会、农村改进机关及其它愿意参加讨论之社员合并开会,改称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以下简称“讨论会”)。自民国11年(1922年)起至民国26年(1937年),共召开16次年会和一次临时会议。历次会议共收到会员学校提交的议案552起。民国24年(1935年)8月,第十三次年会是一次重要的年会。中华职教社提出中国目前职业教育之6个中心问题:(1)今后职业学校究应如何办理方为适当?(2)职业补习教育目前是否需要?如认需要,应如
23、何实施?如何推广?(3)职业指导事业目前是否需要?如认需要,应如何实施?(4)农业教育如何实施方有实效?农村改进区应否推广?实际筹备有无轨道可循?(5)女子家事教育在中国目前社会是否需要?如认需要,应如何提倡?如何实施?(6)施行职业教育,不能不顾及公民陶冶及民族复兴的准备,然则对于一般受职业教育的青年究应如何实施训练呢?根据上述6个中心问题,整理后成5项准则作为大会宣言:(D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主张三方同时并重,并就目前中国需要情形言,职业补习教育尤应特别设法推广。(2)已成立之职业学校,须加紧充实内容,宽谋毕业生出路,拟筹设之职业学校务宜详察社会需要,慎重进行。(3)农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职业教育 调查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86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