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O.引言农民市民化指从改革开放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空间地域上的变化,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从事非农生产。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9、19亿人,占总人口约64%,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一是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二是进城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因为没有务农经验,陷入有乡难回、
2、有城难”入的困境。数以亿计的农民难以市民化,是社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表现。对于城乡人口流动问题,最有影响的就是推拉理论。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列文斯坦(E.G.Ravens-tein)分别于1885年和1889年发表的两篇同名论文人口迁移之规律(ThelawofMigration)o他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规律: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人口迁移是逐步的,首先迁移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移到城镇里面;长距离的人口迁移总是趋向大的商业中心;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等。文章借鉴推拉理论,试图梳理出城镇化阶段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其中“推”力因素主要有:农村收入水平低、受教育机会少、思想不解放、农村太穷等
3、;“拉”力因素有:城市收入高、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好等。从以上方面分析农民市民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1、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城农民就业难度大市民化后的农民,由于失去了耕地所带来的持续经济收入不得不找寻其他工作维持生计,但城市中新的就业环境对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市民化的农民产生了分流:一部分因无法满足城市用人单位要求,选择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其原因往往是一些城市企业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忽视农民,大大增加了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难度,有时候会发生农民与市民“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进城农民的薪酬福利分配机制更缺乏有效保障,生活条件差且收入低导致农民在城市中维持生计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城市产业承载
4、能力有限,一部分农民则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因为缺乏生活来源而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忧虑,若没有正确引导,这种情绪可能会引发不当行为。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有限目前,很多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农村转移人口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需求,随着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会导致物质需求相应增加,进而加大对城镇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压力,合理的人口数量、质量、分布对社会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形成正通道。反之则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形成负通道,正负作用同时作用于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会影响社会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对城市也是一种人口压力,挤占了城市居民原有的社会资源,如许多进城农民选择将孩子转到城市读书,对城市有限的教育资
5、源形成了压力。相关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很多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如果没有取得城市户口,其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都面临着诸多困境,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由于与正式城市户籍的巨大差距,进城农民仅能部分地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即使他们已经在城镇生活、工作和居住,但“农民”的身份特征没有改变;其次,城市中的农业人口因缺乏城市户口属性,被迫失去社区“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权利,与城镇居民在政治权利上严重不对等,缺乏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政治地位,导致农民对城市没有心理上的归属感,不能从心理上把自己当成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文明
6、的发展,城乡间的文化差距也越来越大,西方工业文明在现代城市文化中无疑占据了主流位置,与之相比,乡村文化则被边缘化,处于一种被打压的态势。城镇化进程中的进城农民被迫从传统熟人社会转向半熟人社会。这种社会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动摇了传统乡村文化熟人社会的文化基础,日益瓦解新生代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统乡村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享乐主义、利益至上等消极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进城农民很容易失去对传统农村文化的情感认同。在城市社区里,邻里交往的隔阂、人际关系的冷漠等影响其社区认同感导致其从心理上仍不认为自己已经属于市民。农民市民化导致乡村“空心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和
7、迁移,致使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乡土人才的流失,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和迁移,本该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秩序重构的中坚力量的他们却出现“缺席”的情况,导致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另一方面,乡村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造成乡村青壮年劳动力锐减,在农村地区务农的多是老龄农民,而传统农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老龄农民在此方面并不占优势;其次,造成农村家庭问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农村家庭中大多是男性外出务工,直接造成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和农村家庭丈夫角色的缺位,正如费孝通先生的“三角关系”理论所说:“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且还是共同向儿女负
8、责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一一一夫妇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农村家庭中父亲和丈夫角色的长期缺位会给农村家庭关系和婚姻带来危机。进城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现行政策下,农民的户口“农转非农”较易,而“非农”想转“农”,则非常困难。多数农民不愿“留城”是因为顾虑自家原有的农村耕地不能有效保留,宅基地等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进城是为了更高收入,一部分想进城,在城市工作、生活和居住并取得城市户口;另一部分则不想留在城市,进城只为更高收入,最终还是回到乡村,这部分农民认为只要自己户口还
9、在农村,就会永久性的拥有一份收入保障。他们把农村自己原有的土地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这反映了城镇化深入推进阶段,“城乡中国”时代的新特征:“一是乡村人口不再占大多数,而是城乡各半;二是农民生产不再以土地为主,而是收入多元;三是社会已经高度流动,不再终老是乡。2、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当前对农民市民化最大的阻碍就是城乡之间的二元户籍制度,因此导致了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间区别。农民市民化进程被这层无形的障碍阻隔在外,许多进城农民想要在城市定居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代价往往难以承受,最终只能回到乡村。这种现状显然不符合当前政府政策导向,须由政府主导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体制障碍,逐步
10、实现进城农民身份的转变。政府应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逐步解决城市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为农民市民化提供便利。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是进城农民失去农村土地收入保障后的一大重要收入保障。政府应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农民提升劳动技能满足城市就业需求,提升其经济收入。并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保护农民劳动就业权益,推进“同工同酬”,规范用人单位行为。中小城市应选择优势明显、关联度高的产业打造产业园区,以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政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投入力度,提高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完善城镇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改
11、善相关服务机制,创新社会资源配制机制,将城市农业人口逐步纳入城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系统内,使进城农民能够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待遇和服务。重视新生代农民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多是农村中比较年轻、知识文化相对较高的一代,其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乡村,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出路。而新生代农民离职率和职业流动率特别高,这反映了他们既想要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又不愿踏实地从事一份工作。也反映出他们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职业技能,改变自己的就业观,脚踏实地地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不受城市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等消极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政府要积极引导其就业创业,如出台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民 市民 过程 中的 问题 对策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91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