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发育评定各章练习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反射发育评定各章练习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射发育评定各章练习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反射发育评定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内外环境的刺激是启动一个反射的条件,而这种反应的实现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2 .反射发育:是指某些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只有在某一个水平的反射出现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动作,故又将这类反射称之为发育性反射。3 .调整反射:是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主要通过调整肌张力对姿势产生影响,故乂称调整反射。4 .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产生的反应。偏瘫患者处于弛缓阶段或痉挛的早期阶段时可诱发出联合反应。5 .调整反应
2、:是指中脑水平的反射,用于维持头于正常直立位(即面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或维持头与躯干的正常对线关系。它们是出生后第一批发育的反射,到1012个月时达到最大效应。当皮质控制增加时,它们逐渐改变并受到抑制,到5岁末时消失。6 .平衡反应: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持面发生变化时为了维持平衡所作出的应对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姿势和运动的基本条件。阳性反应为正常。二、问答题1 .简述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及大脑皮质水平反射的评定方法。答:2 .简述联合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答:联合反应的诱发方法及患侧肢体反应见表:联合反应诱发方法患侧肢体反应对侧性联合上肢抵抗健侧肩关节上抬或肘关节屈曲患侧上肢
3、屈肌联带运动反应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健侧紧握拳患侧抓握反应(对称性)下肢健侧微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或外展相同的运动(RaimiSIe现象)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下肢伸展(非对称性)健侧下肢抗阻力伸展患侧下肢屈曲(非对称性)同侧联合反应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增加3 .简述反射发育评定的临床意义。答:反射发育评定的临床意义是:(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妊娠期的胎儿或婴儿出生时如果脑受到损害,反射或反应的发育就会出现异常。反射发育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神经反射发育迟滞。因此,通过检查,可以对婴幼儿的发育状况作出判断。(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
4、况:成年人在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原始的反射形式又复出现,如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联合反应等。因此,认识和检查原始反射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阶段。(3)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关于发育性反射检查,下列哪种说法错误(D)A.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B.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C.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D.发育性反射不消失均为异常。E.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较高水平的反射则持续终生2 .下列哪项不属于脊髓水平的反射(B)A.屈肌收缩反射B.保护性伸展反应C.莫勒反射D.交叉性伸展E.抓握反
5、射3 .伸肌伸张反射阳性反应为(B)A.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射,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B.刺激屈曲位的足底,被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C.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D.下肢外展外旋,伸展,各手指伸展并外展E.在一侧下肢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屈。4.下列关于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说法哪项正确(A)A.患者取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者头部转向一侧,头部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犹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为阳性。B.患者取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上、下肢伸
6、展,保持仰卧位,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C.妊娠28周出现,4个月消失。D.46个月出现,812个月消失。E.妊娠28周出现,4个月消失。5 .调整反射是指(B)A.脊髓水平反射B.脑干水平反射C.中脑水平反射D.大脑皮质水平反射E.平衡反应6 .调整反应属于(C)A.脊髓水平反射B.脑干水平反射C.中脑水平反射D.大脑皮质水平反射E.以上都不对7 .下列关于联合反应的说法,哪项不正确(C).肩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患侧上肢伸肌联带运动8 .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下肢伸展C,健侧紧握拳,患侧手伸展反应D.患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患侧上肢屈肌收缩或肌张力增加E.健侧酸关节抗阻力水平内收或外展,患侧出
7、现相同的运动8 .下列关于保护性伸展反应的说法哪项不正确(C)A.检查方法:患者取俯卧位,两上肢向头的方向伸展,检查者抓起患者的踝或骨盆将患者悬吊在空中,然后突然将患者的头向地板方向运动,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B.阳性反应:双上肢立即伸展并手指外展和伸直以支持和保护身体不摔倒C.出现时间:出生时D.终生存在E.属于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9 .平衡反应不包括(D)A.迈步反应B.姿势固定C.倾斜反应D.调整反应E.保护性伸展反应10 .下列发育性反射中终生存在的是(C)A.阳性支持反应B.阴性支持反应C.平衡反应D.莫勒反射E,联合反应11 .下述哪项是新生儿异常反射的表现A.腹壁反射阴性B.踝阵挛阳
8、性C.巴彬斯基征阳性D.握持反射阴性E.克匿格征阳性12.原始反射不包括(D)A.屈肌收缩反射B.握持反射C.拥抱反射D.迈步反射E.交叉伸展反射第六章协调功能评定一、名词解释1 .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2 .共济失调: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从事随意运动,需在大脑皮质、基底节、小脑、前庭迷路系统、脊髓后索、视觉等共同作用下,依靠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的相互协调完成,其中任何部分损伤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和脊髓后索共济失调三种类型。3 .平
9、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的姿势下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姿势、平衡的运动的成份。主要包括粗大运动。4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立位时进行的静态或动态的运动的成份,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检查。5 .协调运动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多由中枢神经的传导本体感觉纤维(脊髓后索为主)、小脑、基底节、前庭器官及核的病变引起,临床表现各有异同。二、问答题1 .协调评定着重检测哪几方面的能力?答:协调评定着重检测以下几方面能力:评定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评定肌群共同协调地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检查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
10、距离的能力;评定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2 .试说明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答:非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评分标准是:O分不能完成活动。1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运动无节律性,明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2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节律性更差.3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4分正常完成活动。3 .简述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答:平衡性协调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是: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2分能完成活动,但为
11、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接触加以防护。1分不能活动。4 .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哪些?答:临床常用的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试验有:指鼻试验、受检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指指试验、交替指鼻和指指、对指、团抓、前臂旋前/旋后、反弹测验、手拍腿、足拍踏、指和过指、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跟膝胫试验、画圆圈、固定或位置保持、躯干运动失调、画线试验、振子试验等。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A)A.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B.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侧束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C.脊髓侧束共济失调、锥
12、体束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D.脊髓后索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侧束共济失调E.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锥体束共济失调2 .下列哪项不属于小脑的功能:(D)D.本体感觉的传入A.维持肌肉张力B.运动协调C.姿势平衡E.以上都不属于3 .感觉性共济失调发生于:(C)A.帕金森病B.小脑损伤 C.脊髓后索病变D.脊髓侧索病变E.基底节病变4 .下列是协调评定检查,除外哪项?( E )A.指鼻试验B.拇指对指试验C.握拳试验D.反弹试验 E.钟摆试验5 .关于协调除外哪项:(C )A.人体产生的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B.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C.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
13、运动为特点D.适当的力量和速度E.达到准确的目标6 .下列哪项不是非平衡协调检查:(C )A.指鼻试验B.指指试验C.单足站立D.拍膝试验E.握拳试验7 .下列哪项是平衡协调检查:(C )A.指鼻试验B.指指试验C.单足站立D.拍膝试验E.握拳试验8 .下列常见的协调障碍,不属于共济失调的是: ( )A.手足徐动B.震颤 C.轮替运动 D.辨距不良E.运动分律9 .协同运动的:(B )A.两侧肢体完全相同运动B.多组肌群共同完成一个运动C.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D.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E,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1 .协调评定检查有:(ABCDE )A.旋转试验B.握拳试验C.拇指
14、对指试验D.指鼻试验 E,拍膝试验2 .根据中枢神经病变部位的不同,协调功能障碍可分为:(ABC )A.小脑共济失调B.脊髓后索共济失调C.基底节共济失调D.脊髓侧束共济失调E.锥体束共济失调3 .协调是指:(ABCDE )A.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B.运动质量C.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D.适当的力量和速度E.达到准确的目标第七章肌张力的评定一、名词解释:1 .肌张力:是指在肌肉的紧张度,是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的肌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2 .痉挛:是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
15、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导致。三、问答题1 .简述改良的AshwOrlh肌张力分级评定标准。答: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标准级别评分标准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比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
16、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2 .简述异常肌张力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答:根据患者肌张力与正常肌张力的比较将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增高、低下和障碍三种情况。(1)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张力高于正常状态的情况。根据状态不同又分为肌肉痉挛和肌肉强直两种。肌肉痉挛: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导致的、在牵伸肌肉的速度增加时痉挛的程度也增加且伴肌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锥体系的障碍所致。肌肉强直:也即僵硬。它是一种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张力同时增加的状态,无论对关节做哪个方向的被动活动,运动起始时和终末时阻抗感是相同的。肌肉强直常由锥体外系的障碍所致。(2)肌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的肌肉张力,对关节进行被动运
17、动时感觉阻力消失的状态。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周围神经的损伤。(3)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的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遗传因素所致;还可见于神经退行性疾患或代谢性疾病。3 .简述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答:肌张力评定的目的及临床意义有:依据评定结果确定病变部位、病变性质,预测康复疗效。根据肌张力的表现特点制定治疗计划。及时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四、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痉挛的叙述,正确的是(C)A.肌张力高一定是痉挛B.强烈的痉挛即是挛缩C.痉挛常见于脊髓损伤D.偏瘫恢复期不出现痉挛E.外界剌激可使痉挛缓解2 .按
18、自发性肌痉挛发作频度分级的是:(B)A.神经科分级B.Penn分级C.Ashworth分级D.Clonus分级E.摆动试验结果分级3 .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活动困难,按AShWorth分级为几级?(D)A.0级B.1级C.2级D.3级E.4级4 .按踝阵挛持续时间分级的是:(D)A.神经科分级B.Penn分级C.Ashworth分级D.CIonUS分级E.摆动试验结果分级5 .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肉痉挛?(A)A.脊髓灰质炎B.高位脊髓损伤C.脑外伤后遗症期D.脑卒中E.脑性瘫痪6 .下列那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肌张力低下?(E)A.脑血管意外早期B.脊髓休克期C.颅脑损伤的早期D.周围神经
19、的损伤E.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期7 .关于AShWOrth痉挛分级,错误的是(B)A. 0级一无肌张力增高B. 1级一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或伸展时有一定的牵拉阻力C. 2级一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分容易屈曲和伸展D. 3级一肌张力显著增高,被动活动困难E. 4级一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8 .下列痉挛的特点,除外(E)A.肌张力高B.运动迟缓C.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D.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E,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9 .痉挛是由于()受损后引起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导致骨骼肌张力升高所致。(D)A.植物神经B.感觉神经C.下运动神经元D.上运动神经元E.周围神经10
20、 .痉挛的特征不包括:(D)A.牵张反射异常B.腱反射异常C,速度依赖性增加D.运动协调性增加E.运动迟缓11 .肌张力增高常见于:(C)A.帕金森病B.臂丛神经损伤C.脑瘫D.小儿麻痹后遗症E.弛缓性瘫痪12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之一为:(B)A.僵硬B.痉挛C.肌肉菱缩D.麻痹E.震颤13 .铅管样强常见于什么疾病:(B)A.脊髓损伤B.帕金森病C.脑出血D.舞蹈病E.小儿麻痹后遗症(二)多项选择题:1 .痉挛的特点是:(ABCD)A.肌张力高B.运动迟缓C.下肢伸肌痉挛有助于截瘫患者的行走D.偏瘫患者早期即应该采用抗痉挛体位E.多先发生弛缓性瘫痪标准答案:ABCD难度:非常
21、难题解:痉挛患者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痉挛严重者甚至不能运动。对偏瘫患者可能出现的痉挛应早期采用抗痉挛体位。截瘫患者两下肢的伸肌痉挛有助于患者行走。2 .痉挛的特殊表现为:(ABCDE)A.巴宾斯基反射B.折刀样反射C.去大脑强直D.去皮层强直E.阵挛3 .关于肌张力障碍,叙述正确的是:(ABDE)A.肌肉收缩可快可慢B.表现为重复、模式化C.张力以可预测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D.以持续和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E.由中枢神经系统缺陷所致第八章疼痛的评定一、名词解释:1. VAS:又称目测类比量表法。通常采用IOCm长的直线,按mm划格,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极痛”(100)。被测者根据其感
22、受程度,用笔在直线上画出与其疼捕强度相符合的某点,从“无痛”端到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分数,一般重复两次,取平均值。VAS是目前最常用的疼痛强度评定方法。2.压力测痛法:用于需要对疼痛强度(如痛阈、耐痛阈)进行评定的患者,特别适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疼痛的评定。采用压力测痛计进行评定。使用压力测痛计在患者手指关节等处逐渐施加压力,并听取患者的反应。二、问答题1 .简述疼痛评定的目的。答:疼痛评定的目的有:确定疼痛的原因;判定疼痛的程度;提供制定治疗措施的依据;评价治疗效果。2 .简述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答:临床常用疼痛评定方法有:疼痛部位的评定,常采用45区体表面积评分法;疼痛强度的评定,包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射 发育 评定 各章 练习题 测试 答案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92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