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
《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黑龙江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期间关于“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指示精神,依据黑龙江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构建旅游业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好森林、江河、湖泊、湿地、冰雪等原生态风貌,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聚焦冰雪游、避暑游、边境游、红色游、生态康养游和历史文化游等特色文化旅游发展重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项目设计、支持
2、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深化旅游开放合作,建设“现代文旅、质量文旅、创新文旅、幸福文旅、融合文旅、开放文旅”,运用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更好发挥旅游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开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三纵一横”旅游通道、“三圈两带”旅游板块以及“1+5+N”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融入东北地区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新
3、动能新优势培育效果显著,旅游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旅游产业链市场化、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旅游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业成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惠及民生、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初步建成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全国夏季避暑旅游引领区、中俄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区和中国生态康养旅游体验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建设初见成效。三、重点任务(一)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优化行动1 .打通“三纵一横”旅游通道。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发展,推进以高速公路、一级
4、公路、铁路为纽带,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等机场群为支撑的龙江旅游走廊建设提升,与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立体化旅游通道。重点打通以哈尔滨为核心,经绥化、伊春至黑河的“中纵通道”;北起抚远,经同江、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至牡丹江的“东纵通道”;北起漠河,经加格达奇、齐齐哈尔至大庆的“西纵通道”;以哈尔滨为核心,东经牡丹江至绥芬河、东宁,西连大庆至齐齐哈尔的“横向通道”。(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2 .构建“三圈两带”旅游板块。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为保障,区位交通为纽带,构建特色鲜明、功能突出、区域互补的哈尔滨
5、一牡丹江一鸡西b台河一伊春一绥化一黑河一大兴安岭一齐齐哈尔一大庆等构成的“冰雪旅游核心圈”,哈尔滨一绥化一伊春一大兴安岭一齐齐哈尔一大庆构成的“草原森林旅游核心圈”,哈尔滨一伊春一鹤岗一佳木斯一双鸭山一七台河一鸡西一牡丹江等构成的“湿地生态休闲核心圈”,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连环湖等构成的“沿江沿湖旅游带”,牡丹江一鸡西一双鸭山一佳木斯一鹤岗一伊春一黑河一大兴安岭等构成的“边境开放旅游带”。(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3 .优化“1+5+N”旅游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哈尔滨旅游枢纽城市优势,打造东北亚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和黑龙江旅游高质量
6、发展核心区。支持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黑河等重点旅游集散城市建设成为区域旅游消费中心城市。支持绥芬河、海林、铁力、汤旺、嘉荫、漠河、塔河、抚远、同江、密山、虎林、萝北、勃利、爱辉、饶河、杜尔伯特、梅里斯、肇东等建设成为特色旅游城市。支持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等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城市。(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行动1 .完善冰雪旅游产品体系。增强优质产品供给,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推动冰雪旅游产品迭代升级。重点打造冰雪户外运动、冰雪旗舰景点、冰雪节庆三大冰雪旅游产品体系,丰富和提升冰雪旅游产品品质。加强滑雪旅游度假地建设,推进哈亚
7、雪、牡亚雪黄金双线辉映布局,将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打造成世界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推进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太阳岛雪博会、雪乡、横道河子林海雪原度假区等升级改造。创新举办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亚布力滑雪节等冰雪节会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龙江森工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2 .提升避暑旅游产品体系。塑造“避暑胜地,清凉龙江”夏季旅游品牌,加强高品质避暑旅游产品开发和供给,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业态的夏季旅游发展体系。提升避暑旅游重点发展片区要素集聚、产业引领、区域带动水平,重点推进大、小兴安岭森林避暑休闲旅游产品业态开发。推进“避暑+休闲度假”旅游
8、新业态发展,推进扎龙生态旅游区、伊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龙江东部湿地旅游联盟为主导,提升湿地生态休闲片区协同发展水平,依托镜泊湖、兴凯湖等开发避暑康养度假产品,打造全国一流的湖泊避暑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草局、龙江森工集团、北大荒农垦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3 .构建边境旅游产品体系。利用边境特色旅游资源,依托界江界湖、边境城市和对俄口岸,持续开展入境旅行商伙伴行动,培育口岸边境观光、异域风情体验等边境旅游产品,发展特色餐饮、文化演艺、文化创意产品、土特产加工销售等,支持边境做好跨境游、做大边城游、发展沿江游,加快构建边境旅游产品体
9、系。省文化和旅游厅,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鸡西市、伊春市、双鸭山市、鹤岗市、黑河市政府和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4 .丰富生态康养旅游产品体系。依法依规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推进森林步道、休闲健康步道建设,开发森林康养、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伊春九峰山养心谷旅游度假区、漠河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推动“温泉+医疗”、“温泉+康养”等融合业态发展,开发矿泉度假产品体系,建设杜尔伯特一林甸一齐齐哈尔等温泉度假产业集聚带和五大连池冷矿泉度假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高端旅居康养机构共联体,开发全生命周期的旅居产品谱系,推动龙江候鸟旅居
10、康养产业持续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林草局、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龙江森工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5 .开发自驾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沿边旅游风景道、草原森林旅游风景道等建设,打造“哈亚雪一牡亚雪”黄金自驾廊道,推进G331边境自驾旅游带、古驿路黄金(自驾)旅游带建设,创新自驾旅游产品,提升自驾旅游优质服务水平。(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投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6 .提升农业旅游产品体系。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推动提升乡村旅游运营水平。持续创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动实施旅游
11、民宿国家标准,打造“乡村四时好风光”线路产品,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活动。因地制宜发展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休闲渔业、户外运动等新业态。以黑龙江省农垦为主体,发挥“北大荒”、“黑土地”等农垦和农业品牌价值,挖掘农垦精神内涵和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农垦特色文化旅游精品,推动特色农林牧副渔等土特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集中连片打造现代化大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北大荒农垦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7 .创新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推进红色旅游与乡村、研学、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优化提升东北抗联博物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佳木斯“东方第一哨”、鸡西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12、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以哈尔滨、佳木斯、鸡西等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为重点,开发彰显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龙江“四大精神”内涵的红色旅游产品,建设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8 .培育户外运动品牌赛事体系。开展全民健身系列赛事和冬季冰雪系列赛事,高标准筹办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持续办好哈尔滨国际马拉松、中国哈尔滨轮滑马拉松世界杯等。支持亚布力等开发“林海雪原”摩托穿越、山地穿越、越野滑雪等冰雪运动类项目。支持哈尔滨等地举办环湖环城自行车、马拉松等活动,支持开展“赏冰乐雪”系列活动等。推出篮球、足球、排球等大众体育活动
13、,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省体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9 .丰富户外露营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在合规前提下依托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环城游憩带、郊野公园、体育公园等合适区域合理布局自驾车旅居车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发展自驾车旅居车露营地、帐篷露营地、青少年营地等营地形态,丰富“露营+”户外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拓展露营旅游休闲空间O(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旅游精品路线培育行动1 .完善特色冰雪旅游线路建设。完善“中国1号冰雪旅游线路”、“黑龙江省冰火体验旅游路线”等冰雪品牌线路沿线旅游、交通等配套设施
14、,提升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精品线路特色体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进生态康养旅游线路建设。以各地生态康养资源为基础,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等为重点,开发生态观光、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生态康养旅游产品,推出一批生态康养主题突出、配套服务完善的特色旅游线路。(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进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建设。推进东北抗联革命文物主题游等红色旅游线路建设,加大“红色龙江,英雄不朽”、“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走近铁人,感受拼搏
15、”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与宣传推广力度。(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4 .提升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建设。重点推进华夏东极之旅、神州北极之旅、”中国两极穿越自驾路线”、黄金古驿路等精品自驾旅游线路。以自驾旅游线路串联沿线旅游城市城镇,推进旅游城镇和乡村建设进程。(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旅游+”业态融合发展行动1 .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挖掘黑龙江省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和文化对外交流桥头堡的文化内涵,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和开发建设,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
16、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作生产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为旅游城市、景区等赋予特色文化内涵,创新开发沉浸式体验的文旅产品和业态。以哈尔滨中央大街等为重点,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展示方式,延长文博场馆等文体设施开放时间,鼓励开发“文博奇妙夜”等夜间体验项目。支持传统和现代文艺作品与旅游深度融合,引导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艺术展览、文旅展会等业态健康发展,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展览+旅游”等业态,支持创办艺术品交易中心。(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2 .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交通
17、运输体系一体化发展,推进跨运输方式游客联乘联运,多种方式“一站式”无缝衔接,构建公共交通的“快旅”模式,提高旅游目的地通达性。优化旅游客运服务,积极拓展定制客运服务,普及推广电子客票服务。(省交通运输厅、省机场集团、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3 .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活化和创新展示,支持将非遗与乡村、红色、冰雪、康养、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丰富非遗旅游纪念品的主题性设计,推动非遗赋能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升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
18、责分工负责)4 .推进“工业+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中国一重、中东铁路、大庆油田等资源,重塑和利用“龙江制造”集群优势,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旅游景区、特色街区、研学基地(营地)、创新创业基地、工业主题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馆等工业旅游业态,创建全国工业旅游城市、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工业旅游示范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5 .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推动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一体谋划、一体开展,结合重大、特色赛事,培育“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赛事和基地。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
19、、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航空运动、健身康养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支持各地结合旅游市场开展体育活动,发展滑雪、马拉松、自行车、山地户外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省体育局、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6 .推进“教育+旅游”融合发展。完善龙江研学旅行体系,大力开发研学旅行产品,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推出一批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和线路,培养一批专业化研学旅行导师队伍,遴选一批优质的研学旅行服务商,加大南北研学联盟合作力度,打造一批研学旅行目的地。推动旅游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地
20、)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7 .推进“中医药+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支持企事业单位依托北药、矿泉、中医药等特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以黑龙江中国北药园等为重点,积极争创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中医药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省中医药局、省文化和旅游厅、龙江森工集团,各市(地)政府(行署)按职责分工负责)8 .推进“数字+文旅”融合发展。加快“5G+文旅”、“人工智能+文旅”等智慧场景应用,规范发展数字文创、数字IP、数字藏品等旅游衍生产业,支持旅游业与数字动漫、数字艺术等新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云直播等沉浸式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体验、新服务,培育数字文化
21、和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项目(园区)。(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旅游市场主体培育行动1 .实施旅游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重点“抓龙头”、“强骨干”,培育好本地企业,做大做强省内文旅市场主体,重点支持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型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扩大文旅市场主体增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国资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 .加大旅游产业招大引强力度。创新招商模式,引进国内外文旅头部企业,在省内投资布局重大文旅项目。激发家乡旅游投资热潮,吸引旅游投资回流。初步构建龙头企业领军、骨干企业支撑、小微企业专精的旅游市场主体梯队结构。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大力发展 特色 文化 旅游 实施方案 2023 202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9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