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
《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梅三月天的风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习俗黄梅三月天的风俗黄梅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大特征是四季分明。网络资料载: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有两种方法,一是按天文特征划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地球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地球在黄道上的特殊位置,使得太阳直射赤道和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这些时刻为参考点来划分四季。我国习惯以这四点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中点;即春分日、秋分日、冬至日、夏至日,然后以这四点为基准点,推算出四季的起点.称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一是按气温高低划分,平均气温大于20摄氏度定为夏季,小于10摄氏度定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定为春季、秋季。近代常将阳历的35月、68月、911月、12月至翌年2月分别定为
2、春、夏、秋、冬四季。我觉得黄梅要向前推一个月。迎春炮竹一响,人们便觉得暖和许多,俗有:交春一日,水暖三分”的说法,但依旧是春风如刀别;然而,大地已开始从沉睡中缓缓地苏醒过来,柳枝在冰雪中孕育着嫩黄的芽胞,春风一吹便舒展开来;一声春雷,唤醒了万物生机,油菜抽苔,小麦拔节,桃花李花伫立枝头,含苞待放,路边的小草拱出了土,冬眠的蛇钻出了洞,昆虫啾啾,蛙声一片,再过一月,便是万类江天竞自由:各种花次第开放,争奇斗艳。燕子也翩然归来,双翅剪杨柳,衔泥筑巢忙。但入春之后,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候多变,时暖时寒,且气温变化幅度很大,资料上载:1962年4月3日仅1、3摄氏度,而1967年4月29日则高达31、
3、7摄氏度,变幅达30摄氏度以上,因而忽晴忽雨,变化无常。寒潮入侵时,常常伴随连绵阴雨、大厮口冰雹,称之为“倒春寒”气候现象屡见不鲜。俗语春东风,雨家公、春天雨菜篮、春寒多雨水,夏寒断壁流,都说明了这种乍晴乍雨的天气特征。黄梅俗语说:清明要明,谷雨要晴,仲春时节,万紫干红斗芳菲,但春光的妩媚,只有在艳阳高照的时候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示。当然这句俗语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如果这两个节气都是晴天,当年就一定有个好年成。是旧时种田人所特别期盼的。阳春三月天,布谷声声叫,宋代蔡襄(书法家,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有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J黄梅有正月撮
4、吃撮喝,二月打藤(农用的粗绳)纽索,三月犁耙水响,四月人人赤脚J的俗语,黄梅人的犁耙水响,就是对蔡襄的诗生动形象的诠释。耕田耙田,为插早稻秧做准备。这时节,春耕生产热火朝天,而且是风雨无阻的。不过,现在的三月,依旧是休闲季节。农历三月,仲春季节,细雨绵绵,落红阵阵,古代文人,惜春伤春者众,唐诗人王驾诗云: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甚至也跟着蜂蝶追赶到隔壁家寻找春色。唐杜牧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伤春者欲断魂,踏春者却是顺着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寻找酒家,饮酒行乐,欣赏仲春大自然里生机勃勃的万物。然而,对仲春的态度
5、,民间文人与官家是不同的,唐代韩朝的寒食里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说唐代长安皇宫的,尽管无处不飞花,尽管寒食禁火,但他们享乐依旧,不受任何时令禁忌的限制。上面那些都是古人的情感,现代人对这个时节的态度恐怕要积极向上得多。本老汉也说了几句仲春时节的话:柳絮悠悠漫清流,舒波倚浪逍遥游,哪管乡关何处是,逢摊落土长驻足。君不见,汀州垂柳绿绦舞,乳燕呢喃乐啾啾,人生随意尽欢娱,安之若素不强求,陪君放棹漂流去,五湖四海弄偏舟J柳絮,柳树的花,仲春时节,漫天飞舞,我觉得,那是表象虚无的结束,自立扎根的开始,根本用不着什么伤感,应该潇洒,无拘无束,闯荡天下,活
6、出个自己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季节的感慨自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也有的感慨却是亘古不变的,比如三月清明节祭祀祖先,现代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并不比古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逊色,这就是浸透到我们骨髓中的,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黄梅人祭祀先人的专门节日有三个:清明、中元、重阳三个节日,其中清明节是人们最为注重的。清明节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既是节气,又是节Bo此时,正是春意盎然,桃红柳绿,燕喃莺啼,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若天气晴和,艳阳清朗,四野明净,用清明来称呼这个节气,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此黄梅有俗语云:清明要明。不明,即阴天或下雨,就显示不出“又清又明的节气特点来。清明节的节俗活动有
7、扫墓、踏青、插柳等。黄梅人的活动主要是祭祖扫墓。黄梅人把清明节的祭祖扫墓叫做做清明,非常看重。旧时,祭远祖、扫公墓,聚族行动,三更造饭,五更启程,浩浩荡荡,足见其重视。而今,身处异地的人,只要能赶回家的,就一定赶回家,亲手往祖坟上添一锹黄土,亲自跪在祖宗坟前磕三个响头。不能回家的,点一柱香,对着家乡方向,望空遥拜,算是对先人有个交代。特别是最近几年,清明节上坟扫墓,全家出动,大路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祖坟山上,人头攒动,鞭炮声此起彼伏,延绵不断,纸扎的清明花与自然的野花交相辉映,煞是热闹,面貌也焕然一新。按照习俗,做清明的时间限于节前三天,节后四天,逢隔(按甲子推算不宜的日子)回避;也有的人不
8、很讲究这个,说只看见活人烧纸,没见过死人用钱,不过是个心意。但去年故去者的第一个清明必须提前做,如老姑娘去世,娘家的弟侄辈去做清明至少要提前三天。清明节是给祖坟破土动工立碑的专门日子。黄梅人把为父母坟墓立碑看着是最后一次尽孝,俗规是老人去世三年后方能动手,碑立好了,才觉得老人被安顿好,才心安。墓碑形式多样,旧时,有月亮形的,笔架形的,等等;碑头碑身为花岗石,碑牌为水磨抛光的大理石,在上面刻下先祖的姓名、生殁年月、生平简历,品行德操和子孙后代名姓。上世纪50年代前,女儿女婿外孙是不许上碑牌的。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碑牌比旧时讲究许多,一些富裕人家还在祖坟周围砌上一圈围栏,石柱石栏上雕刻着龙凤狮
9、虎、松竹梅兰,门口一对石狮,十分威武;圈内还要修建亭台轩榭。女儿女婿外孙的名字,现在大都会刻在墓碑上,这是社会的进步。立碑这天,女婿外孙、兄弟子侄都来出力,为老人尽最后一次孝心。踏青,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现在叫春游。清明时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是春游的最佳时期。旧时,踏青是富人和读书人的事,解放后(即1949年以后),中小学老师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风景名胜地玩一玩,当日去当日回,师生们的兴致都很高旦近20年,因为上一级领导强调安全教育,哪个学校出问题,那个学校的校长负责,那个班级的老师负责,因此,大家都懒得找这个麻烦,淘这个力,多于一事不于少于一事,组织学生春游的习惯消失殆尽,
10、真个是因噎废食。最近两年,清明节有法定假日,城镇人和机关单位一些人借祭祖扫墓之机,外出野游踏青,一举两得。但乡下人没有踏青的意识。至于清明插柳,黄梅人还真有这个习惯。旧时,乡下人在这个节气,大都要在房前屋后栽树,特别是栽柳树,随便到大树上掰几根树枝,随手往水塘或水渠边一插,当年就枝繁叶茂,乱插乱活,倒插也是一样的,十分简单。因此,人们到处插,年年插,乡下每个村子的水塘沿岸一圈都是柳树。这是30多年前的事,后来,水杉慢慢取代了柳树,现在垂柳依依,清波涟漪的水塘很少见到。黄梅还有一个清明节倒树的习俗,就是房前屋后的树,特别是大树,需要砍伐的,一定得在清明节这天进行,否则会犯禁,人畜不得平安,如果错
11、过机会,那就要等到冬至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个节日知道的人不多,即使知道也不会讲究。寒食节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40年前后),晋献公次子重耳因遭后母骊姬陷害,逃亡狄齐诸国,谋臣介子推等人相随。难中,介子推忠心事主,痛着腿讨饭给主人吃,自己却饿着肚子。有一次,重耳生了大病,为了给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重耳在狄、齐国等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做了君主,他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自己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梅 三月 风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96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