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原因待查讲课.ppt
《发热原因待查讲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原因待查讲课.ppt(9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发热原因待查,什么是发热待查?,较长时间的发热病人?门诊治疗无效的发热病人?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发热病人?需住院治疗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
2、。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发热的定义,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一般认为,口腔温度37.3、直肠温度37.6,正常人体温生理变异,略高于正常波动范围1,病理生理机制,发 热,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发热的发生机制,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 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 死组织、抗原抗体
3、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 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 pyrogen),如白介素(IL-l)、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 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 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 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船肌阵缩(临床 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 经使皮肤
4、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 发热。,2非致热源性发热 见于: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 血、炎症等;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发热的病因与分类,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 现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5、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 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 死或肢体坏死;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 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物理性,如中暑;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
6、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 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 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性范畴。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 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 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 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 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 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
7、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 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 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 不全者发生。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 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发热的病因亦可大致分为传染性及非传染性发热。1传染性发热(1)病毒:常见的致病病毒如下:1)呼吸道病毒: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等。2)肠道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人类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3)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4)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 胞病毒、EB病毒等。5)虫
8、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6)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人类嗜T细胞病毒。7)其他:如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2)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分述如下:1)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可引起泌尿及生殖系统感染)。2)衣原体:如肺原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3)立克次体:如恙虫病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 伤寒的病原体)、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等。(3)细菌:常见的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1)球菌:阳性球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阴性球菌有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 2)肠道杆菌:如埃希菌族的大肠
9、杆菌、痢疾志贺菌,沙门菌族 的伤寒杆菌,克雷伯菌族的肺炎杆菌、产气杆菌、哈夫尼亚菌,变形杆菌族的普通变形杆菌等。,3)弧菌属与弯曲菌属:弧菌: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弯曲菌:如空肠弯曲菌、幽门弯菌。4)棒状杆菌属:如白喉杆菌。5)分枝杆菌属:如结核杆菌。6)动物源性细菌:如布鲁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 7)其他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军团菌,铜绿假单 胞菌等。8)厌氧菌感染与疾病:中枢神经感染:消化链球菌、脆弱类杆菌、韦荣球菌、梭 杆菌。呼吸系统感染:产黑素类杆菌、核梭杆菌、消化链 球菌、消化球菌、脆弱杆菌、韦荣杆菌,双歧杆菌。心内 膜炎:消化链球菌、类杆菌、棱杆菌。泌尿、生殖系统感
10、染:脆弱杆菌、产黑素类杆菌、消化链球菌。腹膜炎:脆弱杆菌、消化链球菌、梭杆菌。肝脓肿:产黑素类杆菌梭杆菌。胆道感染:产黑素类杆菌、脆弱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败血症:脆弱杆菌、产气荚膜梭菌。,(4)真菌:常见的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真菌有:1)酵母类真菌;如新型隐球菌。2)酵母样真菌:如念珠菌。3)二相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4)霉菌类:如曲霉菌、毛霉菌。5)细菌样真菌:如放线菌、奴卡菌。(5)螺旋体;常见的致病螺旋体有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钩端螺旋体。(6)寄生虫:常见的引起发热的有疟原虫、旋毛虫、溶组织阿米巴、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日本血吸虫等,2非传染性发热(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
11、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热、Still病。(2)肿瘤:如肝癌、肾癌、结肠癌、肺癌。(3)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急性溶血。(4)无菌性炎症: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5)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危象 嗜铬细胞瘤危象、急性痛风。(6)变态反应:如药物热。(7)中枢神经性高热:如中暑、中风。,发热的诊断,根据口表体温的高低可分为正常体温:正常成人清醒状态口腔体温为36.337.2 C,肛温36.537.7C,腋温3637 C。低热:体温37.338 C中等度发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C以上高热原因未明:发热超过两周
12、,体温超过38.5 C而未明确致病病因者,少于两周为急性发热长期低烧:低烧超过1个月以上,低 热 37.338,中等度热38.139,超高热41以上,高 热39.141,发病季节对于急性传染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冬春季:易发生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非典 夏秋季:易发生乙型脑炎、疟疾、伤寒、痢疾 职业与生活环境:畜牧业地区的人员易患 布氏杆菌病,喂养鸟易得鹦鹉热、新型隐球菌病 高温车间易中暑,指体温升高持续23周以上,包括病因明确的慢性发热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determined origin,FUO),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 骤升型:体温几小时内达394
13、0或以上,如疟疾。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如结核。,(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炎症,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C,稽留热
14、,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驰张热,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3、间隙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间隙热,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14 15 16 17 天数,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渐升至39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波状热,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5、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不规则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热 型 总 结,发 热 伴 随 症 状,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16、。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单、风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肝脾肿大:常见于传单、病毒性肝炎、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布氏杆菌病等。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斑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发热的目的: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发热性质 病 因 疾 病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感染性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发热 立克次体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热 原因 待查 讲课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0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