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林州市人民政府二。二三年七月前言1一、现状与形势2(一)地质灾害现状2(二)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规划(20112020年)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3(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5二、指导思想、防治原则和规划目标7(一)指导思想7(二)防治原则7(三)目标任务8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防治分区10(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0(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13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17(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17(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工程17五、投资估算20(一)估算依据20(二)防治工作经费估算及投资渠道20六、保障措施22(一)加强组织
2、领导,推进规划实施22(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22(三)建立目标责任,推进减灾体系建设23(四)拓宽投资渠道,加强防治资金投入与管理23(五)推进科技应用,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24附表一:林州市各乡镇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26附表二:林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说明表28附表三: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说明表28附表四:林州市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30附图目录附图一:林州市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附图二林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10万)附图三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图(1:10万)附件目录附件一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说明附件二林州市地质灾害
3、防治“十四五”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刖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牢固树立“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新理念,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稳步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生活生产安全,有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林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安阳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相关条例和政策性文件,编制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
4、”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诱发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也是全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适用于林州市辖区。规划编制的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现状与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行政隶属于安阳市,下辖4个街道、16个镇,面积2046平方千米,人口116万人。林州市现存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暴雨冲蚀、矿山开采、削坡建房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根据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全市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分布于
5、10个镇,威胁4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4000万元。按地质灾害类型划分,滑坡26处、崩塌20处、泥石流9处;按风险等级等级划分,中型4处,小型51处。各乡镇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详见附表一和附图一。滑坡: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6处,按风险等级划分,中型3处,小型23处;26处滑坡隐患点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威胁人口183人,威胁财产约1685.4万元。崩塌: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0处,按风险等级划分,中型2处,小型18处;20处崩塌隐患点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威胁人口171人,威胁财产1997万元。泥石流: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处,风险等级均为小型;威胁人口50人,威胁财产317
6、.8万元。(二)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规划(20112020年)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规划(2011-2020)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规划(2010-2020)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成绩突出。编制了“林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环境保护及治理规划(2010-2020)”;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及城镇规划全面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持续开展了林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年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
7、工作。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十年规划期间,林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气象部门、通讯部门,联合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建立了市、乡、村三级预警预报网络体系平台,将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和各级负责地质灾害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全部接入预警平台,确保第一时间内接收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高了预报的时效性和精准性,累计发布预警信息120余次,成功避险12起,避免可能因地质灾害人员伤亡200余人,避免经济损失860万元。3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成效显著采用各级财政及社会资金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恢复工程20余项;同时对区内一些小型滑坡、崩塌及泥石
8、流采取削坡除险及生态修复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或排危除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22处,减少受威胁人口411人,受威胁财产8893万元。4 .地质灾害避险能力大幅度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河南有色岩土工程有限公司“一对一”提供了技术支撑,定期对基层工作人员和地灾监测员进行了轮训,累计培训40场,培训人员300人,宣传演练效果突出,举办各类应急避险演练600场,参加演练人员10000余人次。5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认真落实了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落实监测和预警人员,制作并设立警示
9、标志,划定威胁对象和撤离路线,明确预警和报灾方式,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2000余份,健全“市、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将防灾责任落实到了最基层的操作层面上。“十年规划期间我市未发生一起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事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1、地质灾害呈长期易发态势林州市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地质环境条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林州市局部地区突发性强降水等气候事件增多,由此引发地质灾害的概率进一步增加。地质灾害总体上呈现出长期易发态势。2、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将明显增
10、多20212025年是我市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各种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加剧,将破坏原来的地质环境条件。矿山活动、坡地开发与利用、山区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对地质环境进行着改变,人为引发地质灾害不容忽视。3、地质灾害防治任务仍然繁重根据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全市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威胁4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4000万元。除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外,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繁重。4、监测能力和预警水平有待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目前以群测群防为主,防治智能化专业监测还未大范围开展,自
11、动化程度低,原有的监测技术措施,从覆盖面、精准度、时效性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地质灾害防治的需求,亟须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互联互通,提升信息传输时效性和预报精准度。5、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层次更高地质灾害防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内容之一,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经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对于切实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指导思想、防治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12、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全面建立高效科学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稳步提升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生活生产安全,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二)防治原则1 .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防治规划中将人民生命财产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或威胁的区域作为规划防治重点,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推进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科学
13、运用综合防治措施,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 .全面部署、突出重点。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特点,进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分阶段实施。对于规模大、危害大、威胁人口或财产众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集中力量,优先治理,并将其治理经验向其它区域推广。4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夯实群测群防基础,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完善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5 .技术创新、科技支撑。坚持技术创新,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突发性、隐蔽性、破坏性和动态变化特点,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科学防灾减灾
14、。6 .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防灾责任单位,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对经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避免由于工程建设引发新的地质灾害。(三)目标任务到2025年基本建成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显著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加强与专业技术队伍合作,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年度巡查、排查、核查制度,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信息及动态变化。开展市内重点地段地质灾害隐患点大比例
15、尺调查评价与工程建设风险评估,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完善群测群防制度和措施,加强监测人员培训。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行群测群防全覆盖,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人。采取工程治理、避让等措施,加快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进度。规划期内完成6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消除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推进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建设工作,对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单点应急预案,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应急演练。推进先进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的应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充分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治理技术手段,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与能力的提升;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
16、防灾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防治分区(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易发性分布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等地质环境条件所控制,并受降水及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所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具有自身的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依据地质灾害发生条件、类型、诱发因素、分布密度,结合市内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因素,将全市分成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三级。其中高易发区5个,面积约648平方千米;中易发区3个,面积约633平方千米;低易发区3个,面积约765平方千米(参见“附图二”和“附表二”)O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八)(1)漳河南岸滑坡、崩塌高易发
17、区(Al)该区位于任村东北,漳河以南,山势较平缓,偶见陡壁,海拔一般在500800m,局部超过800m,岩性以寒武一奥陶灰岩为主,局部覆盖第四系坡积物,面积28平方千米。目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受威胁人员约20人,预测潜在经济损失约40万元。(2)西部中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发区(A2)该区位于林州大断裂以西,为太行山脉南段东缘,东接林州盆地和原康盆地,面积508平方千米。该区西部南段为太行山褶皱中山,海拔多在100Om以下,局部超过该高度,山势较缓和,绝壁较少见,岩性多为寒武一奥陶灰岩。目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39处,受威胁人员300余人。(3)教场一郭家庄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A3)
18、该区位于东岗镇的教场、东冶,河顺镇的路家埴、王家沟、魏家庄、栗家沟、石村,陵阳镇的南郎垒一带,面积51平方千米。区内多被第四系坡洪积亚粘土层所覆盖,局部有燕山期闪长岩和奥陶系灰岩出露。目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威胁人员约17人,预测潜在经济损失约57万元。(4)西沟一吴家井滑坡高易发区(AQ该区位于横水镇的马店、涧西、铁炉、寒镇一带,面积40平方千米。区内多被第四系坡洪积亚粘土层所覆盖,局部有燕山期闪长岩和奥陶系灰岩出露。目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威胁人员约47人,预测潜在经济损失约719万元。(5)占元一丰峪崩塌滑坡高易发区(A5)该区位于临淇镇占元村,五龙镇马家岩村、丰峪村一带,面积2
19、1平方千米。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上统置山组、中统张夏组灰岩及第四系冲积、坡积层。目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其中一处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临近S226省道。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南部低山滑坡、崩塌、泥石流中易发区(BI)该区位于临淇盆地以南、以东、以北,包括临淇镇、五龙镇、东姚镇和茶店镇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桂林镇少部分地区,面积425平方千米。该区为柏尖山支脉,海拔多在50Om左右,岩性多由寒武系灰岩组成。目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威胁人员约22人。(2)北部低山滑坡、崩塌、泥石流中易发区(B2)该区位于河顺镇北部,东岗镇东南部,任村以东,姚村河顺大断裂以北,面积46平方千米。该区海
20、拔500800m,岩性以寒武奥陶灰岩为主,断裂发育,偶见陡壁。目前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受威胁人员约8人。(3)任村一东岗崩塌中易发区(B3)该区位于任村的东部、东岗镇的西部、姚村镇北部一带,面积162平方千米。岩性以奥陶系灰岩为主,目前在红旗渠纪念馆存在崩塌隐患1处。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包括城关盆地和原康盆地低易发区(C1),面积627平方千米;南部临淇盆地(C2),面积102平方千米;北部东岗山间盆地(C3),面积36平方千米。目前,低易发区内无地质灾害隐患点。(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发育状况,结合全市国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
21、发展规划,将全市共划分为“西部中山区、漳河南岸低山区、崩塌、滑坡高易发区、中部低山重点防治区等”4个重点防治区,防治面积648平方千米;3个次重点防治区,防治面积633平方千米;3个一般防治区,防治面积765平方千米。(参见附图三和附表三)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八)(1)西部中山区重点防治区(AD该区位于林州市西部,主要分布的乡镇有任村镇的西部,石板岩镇,合涧镇、原康镇、茶店镇的西部,临淇镇的西北角,防治面积508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主要以土质滑坡、岩质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防治地段为沟谷两侧山坡坡积物及陡峻绝壁的岩石形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对人类工程存在重大隐患的地
22、段有红旗渠总干渠、一干渠沿线,新河公路的盘阳以西地段,合嘴公路、任石公路、林石公路沿线。对居民存在重大隐患的地段有任村镇的牛岭山、皇后、盘龙山、石柱、白家庄、马家岩、石板岩乡的大埴、西乡坪、桃花洞、三亩地、高家台、贤麻沟,城郊乡的黄华、天平山风景区,原康镇的椒楝峪、番良、申家洼、红土甲的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人员和工程设施的安全。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确认不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在此基础上,以群测群防为主,加强预防预报工作;对区内严重危险地段,按轻重缓急分别进行监测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汛期的特殊工作制度和责任机制,强化防灾预案的编制,组织对各地质灾害隐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州市 地质灾害 防治 十四 规划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801197.html